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陆游与镇江

2018-10-26 09:51

□ 乔长富

“把酒赋诗甘露寺”“中原北望气如山”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大诗人陆游(1125-1209)调任镇江府通判(知府的副手),当时他三十九岁。在他到任前告假回乡时,友人韩无咎作《送陆务观得倅镇江还越》(“倅”,副职。“倅镇江”指为镇江府通判)诗相送说:“前年边马饮江水(指1160年金军南侵到扬州一带),烽火瓜洲一水间。正使楼船多战士,要须京岘(指京口即镇江)作重关。平戎得路可横槊,佐郡经时应赐环(指调回朝廷,提升官位)。把酒赋诗甘露寺,眼中那更有金山。”诗中指出之所以调陆游到镇江,是为了加强镇江的守卫力量。最后两句是说陆游到镇江就任后定会积极备战,不会寄情山水。这是对陆游的期望。

隆兴二年二月(农历,下同),陆游到镇江就任。这是他首次到抗金重镇担任地位仅次于知府的官员。他并没有辜负友人的期望,积极从事备战工作。当时,金兵盘踞淮北,镇江是江防前线,防止金兵南侵的前哨重镇。三月一日,右丞相兼枢密使张浚奉命巡视江淮,在从建康(今南京)到扬州的往来过程中经过镇江,对陆游颇为赏识。陆游与其幕下官员也往来甚为密切。他与他们当会谈论抗金之事,显示他对于抗金事业充满信心和豪情。他在《书愤》诗中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就反映了他在当时的思想感情。

在任镇江府通判期间,陆游除了忙碌于公务之外,也经常与友人诗歌唱和,编唱和之诗为《京口唱和集》。又曾游金山,作《金山观日出》。还曾与友人同游焦山,踏雪观《瘗鹤铭》,摹写铭文,并作游焦山题名,文中说:“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忧虑国事深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其间,最值得称道的是在隆兴二年十月,他陪同镇江知府方滋登甘露寺多景楼作《水调歌头·多景楼》词: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词的上片由多景楼形势及登楼见闻而追忆三国往事,下片写登楼时间及方滋“宏放”情怀,以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登临往事劝勉方滋为渡江北伐作好部署,像羊祜那样建立不朽功勋。论者评论此词记一时兴会,寓千古兴亡,容量特大,寄慨遥深,是陆游词中最早寄慨国事而风格雄放豪健的作品。在南宋镇江词中,它也是较早表现报国豪情的名篇。在陆游的多景楼词之后,陈亮、程珌等也作有多景楼词的名篇,显然与陆游词的影响有关。

乾道元年(1165)七月,陆游由镇江调往隆兴府(今江西南昌)为通判军事,同僚饯别于西津渡。陆游作《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话别》:“绿树暗长亭,几把离樽。《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销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全词抒写离别之情,语短情长,悲凉感人。

陆游此次任镇江府通判,虽然在任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在他的一生中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在晚年所作《书愤》诗中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中“铁马”句是指陆游为四川宣抚干办公事时在南郑(今四川汉中)所参加的军事行动,对这一点,众所公认。但对“楼船”一句,论者则说法不一。笔者认为,这当是指陆游在镇江的任职经历。理由是:其一,历史上瓜洲属镇江,并靠近镇江,“瓜洲渡”从修辞角度说可指代他在镇江的经历。其二,陆游在边防前哨任职,只有在四川为宣抚干办公事,以及在江防前哨镇江为通判这两次。既然“铁马”句是指他在四川的经历,那么“楼船”句就只能是指他在镇江的经历。这一点,从前引韩无咎送陆游“得倅镇江”诗中也可以看到任镇江通判对于陆游的重要意义。“楼船”句显然是针对韩诗有感而发。由此看来,陆游在镇江的任职经历是他一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所以他在《书愤》诗中要举“楼船夜雪瓜洲渡”来突现他“早岁”即当年“气如山”的豪壮情志。

离乡赴蜀和奉诏东归过镇江

乾道五年,陆游被任命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六年闰五月,他自山阴(今浙江绍兴)启程,六月十七日抵镇江。他此次赴蜀时以日记形式详细记载了入蜀的经过,名为《入蜀记》。其中所记过镇江的文字,对于我们了解当时镇江的情况有重要价值。这里抄录有关记载如下:

《入蜀记》记载到镇江的情况说:“(六月) 十七日,平旦入镇江,泊船而驿。见知府右朝散郎直秘阁蔡洸子平、都统庆远军节级使成闵……十九日,赴蔡守饭于丹阳楼……二十二日,郡集衙公堂后圃。比旧唯增染香亭。饮半,登寿丘普照寺,终宴。寿丘者,宋高祖宅,有故井尚存。寺本名延庆。隆兴中复泗州,有普照寺僧奉僧伽像来归,寓焉。因赐名普照寺,侨置僧伽道场。东望京山,连亘互合,势如缭墙,宫观如画,西阚大江,气象极雄伟也。”

记叙游甘露寺说:“二十三日。至甘露寺饭僧。甘露盖北固山也。有狠石,世传以为汉昭烈、吴大帝尝据此石,共谋曹氏。石亡已久,寺僧辄取一石充数,游客摩挲太息,僧及童子往往窃笑也。拜李文饶祠,登多景楼。楼亦非故址,主僧化昭所筑……”

记叙游金山及瓜洲的情况说:“二十五日。早,以一豨、壶酒谒英灵助顺王祠,所谓下元水府也。祠属金山寺,寺常以二僧守之,无他祝吏。然牓云‘赛祭猪头,例归本庙’,观者无不笑……”

“二十六日。五鼓发船。是日舟人始伐鼓。遂游金山,登玉鉴堂、妙高台,皆穷极壮丽,非昔比……新作寺门,亦甚雄,翟耆年伯寿篆额,然门乃不可泊舟。凡至寺中者,皆由雄跨阁……寺有两塔,本曾子宣丞相用西府俸所建,以荐其先者。政和中,寺为神霄宫,道士乃去塔上相轮而屋之,谓之郁罗霄台。至是五十余年,印(指宝印)始复为塔,且增饰之,工尚未毕。山绝顶有吞海亭,取气吞巨海之意,登望尤胜。每北使来聘,例延至此亭烹茶。金山与焦山相望,皆名蓝,每争雄长。焦山旧有吸江亭,最为佳处,故此名吞海以胜之,可笑也……”

“二十八日。夙兴,观日出。江中天水皆赤,真伟观也。因登雄跨阁观二岛。左曰鹘山,旧传有栖鹘,今无有。右曰云根岛。皆特起不附山,俗谓之郭璞墓。奉使金国起居郎范至能(指范成大)至山,遣人相招食于玉鉴堂……午间,过瓜洲,江平如镜。舟中望金山,楼观重复,尤钜丽……”

“二十九日。泊瓜洲。天气澄爽。南望京口,日观、甘露寺、水府庙,皆至近。金山尤近,可辨人眉目也。……两日间阅往来渡者无虑千人,大抵多军人也。夜,观金山塔灯。”

淳熙五年(1178),陆游由成都奉诏回临安(今杭州)面对(当面回答皇帝的询问),将至镇江时作《将至京口》说:“卧听金山古寺钟,三巴昨梦已成空。船头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风。城角危楼晴霭碧,林间双塔夕阳红。铜瓶愁汲中泠水,不见茶山九十翁。”诗人经历了“铁马秋风大散关”而“三巴昨梦已成空”之后重经镇江,在船中听到了金山寺的钟声,想到当年任镇江通判“中原北望气如山”时曾给老师曾幾(号茶山居士,乾道二年去世,年八十三)赠送中泠泉水,何等意气风发;如今重经镇江,曾幾已去世,物是人非,壮志难酬,不胜怅惘之至。

今年是陆游最后一次至镇江八百四十年,作此小文,聊当纪念。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