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那些年,镇江农村的旧时光(下)

2018-10-29 10:05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图/陈大经  文/沙艳秋

国庆过后,就迎来了秋收。这是一张1984年秋收后的农家照片(图1),看着这张照片,76岁的大路镇西戴村村民戴敬炳说:“那时候刚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没几年,正是日子变好的时候。粮食产量越来越多,种植的品种也越来越多,后来村里的场子完全不够用,我们就直接在自家的院子里晒粮(图2)。”而对于那个时候的农民来说,秋收意味着年越来越近了,很多与年有关的活动也陆续开始了。

A

老家丹徒西麓的丁先生是个80后,他说:“我小的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已经开始日渐变好。每年进了腊月,村民们都要自己做风鸡风鹅腊肉咸鱼,谁家的屋檐下挂得多,就表示谁家的日子过得好(图3)。”

因此,村里鱼塘冬季清塘就是一件大事了。家家户户都会过来帮忙,就连小朋友也会兴致勃勃地想要搭一把手。

不过,46岁的薛松却认为杀年猪是比鱼塘清塘更让孩子们兴奋的事。“上世纪80年代初吃肉在农村还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到过整生日,家里来客人或过年过节,肉是几乎尝不到的。偶尔有一点点荤菜,也就是过一过嘴瘾,不可能敞开肚皮吃。而杀年猪的那天,就是仅有的可以大吃一顿的日子。”

“所谓的杀年猪,就是在腊月里,将家中养的猪请小刀手来宰杀了。一般情况下,一家子几兄弟挑一条大猪宰杀后分一分;剩下的几头猪则要卖了钱过年。杀年猪那天,邻居们也会来帮忙,杀年猪的这家人当天会将猪血分享给邻居们。而我们小孩子就可以等着吃猪血、猪内脏,喝骨头汤,啃骨头,那叫一个爽。”

杀了年猪,紧接着赶集(图4)备年货。而这时候,生产队开始评比致富能手了。当选上的致富能手们会在村民们羡慕的眼光中,戴上大红花(图5)。

B

农闲的时候也是开展精神文化活动的时候。每年的腊月和正月,送文化下乡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无论是来自专业团体的折子戏(图6),还是农村业余文化演出队的跑旱船(图7)表演,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图8)。

闲下来的农民们也会自己组织文娱演出。“每个生产队都会组织,有大人的节目也有小孩子的节目。表演得好的,有时还会送到镇上去参加汇演。我们小孩子都会争着参加,男孩子一样唱歌跳舞,没有什么害羞不好意思的说法。那时候,能参加表演的小朋友是很光荣的。”作为男孩子的代表,薛松当年就是文艺骨干,参加过合唱表演还有舞蹈表演,“那是好孩子才有机会的,不仅仅要文艺好,还要成绩好,平时表现好。”而未婚的青年男女,如果是文艺骨干,经常代表生产队参加文艺表演,那么在说对象时就会很有面子的。“我们那时候觉得这样的大姑娘小伙子是能人,见过大世面,出趟。”

参加这样的文艺演出还有一桩好处,那就是有纪念品。“有时是一块肥皂,有时是一块手帕,有时是城里卖的大京果一小包,那时候家家户户条件都不太好,这些纪念品还是很让人眼馋的。我有一次得了一双白色的球鞋,心里可美了。”

C

除了文艺演出,看露天电影也是非常隆重的。45岁的洪梅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大约每隔两三个月村里就会放露天电影,而过年前后会有加场。“看电影的那天,大家会早早就吃了晚饭,再早早地赶去占位子。去晚了的孩子有时候就只能爬到附近的树上,甚至坐在围墙上看。常常有孩子为了占个好位子小打小闹一回。但是无论怎么打打闹闹,只要放电影的汽油灯一熄,立马就会安静下来。……其实电影放来放去也就那么几部,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道战》、《地雷战》,还有几部戏剧电影。每次放电影都是一放两部,两三个小时。但哪怕天再冷或再热,我们都不会提前走人。”

不仅不会提前走人,还会步行好几公里,到邻村赶场子。“露天电影一般都是邻近的几个生产队轮着放,我们会打听好了,今天在哪儿放,明天又会换到哪个生产队,电影放到哪,我们就跟到哪。同样的,在我们生产队放电影时,外村的人赶来看的也很多。直到后来有了电视机。”洪梅的印象中最早的一台黑白电视是生产队的,就放在大队办公室里,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一个村的人都赶过来了,跟看露天电影没啥两样,“就是信号不怎么好,雪花很大,还有杂音,但就这样大家也很稀罕,放什么节目都看”。

后来,先富起来的农民自己买了电视,左邻右舍就会去“蹭”电视。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己买了电视,晚饭后一家人围坐着看新闻联播就成了生活中的日常(图9)。洪梅上中学时,家里买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后来家里又陆陆续续添置了洗衣机、录音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到了2000年后,家里又装上了空调。“装上空调的那天,我爸感慨地说,他见证了家用电器从手电筒到大彩电、冰箱和空调的升级换代,说这些家电可以给他一直用到老。可是才十几年,他又添了家用电脑,电视也换成了液晶的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