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奇童”宰相杨一清

2018-11-05 09:36

95371541379232986

文/徐苏

近来,杨一清墓即将修复的消息被广泛传播。经过约一年时间的修缮,杨一清墓区的基本格局已初步形成。墓区呈长条形,长约60米,宽约20米,沿缓坡地形自然向上延伸,划分为墓基、墓道和墓穴三大区域。此墓的修缮一直受到市民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因为,墓葬的主人杨一清是明代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祖籍云南安宁。因其父葬于镇江,就入籍镇江,在市区的钱家山下落了户,成为历史上镇江人最敬重的名人之一。杨一清少年以聪慧出名。8岁时,已有读书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一气呵成,地方长官视杨一清为“奇童”,推荐到翰林院读书。明宪宗知晓后,亲自叮嘱在翰林院中择良师来教他。有了这样的天赋和读书条件,杨一清考起科举来很顺畅,14岁就中举人,18岁中进士,年纪轻轻,已有许多人来向他请教。他对登门的求学者诲人不倦,“创正学书院,选英俊居其中,躬自教督,”培养了大批人才,门下弟子考中解元、状元的,获封高官的多达百人。如考中解元的文学家李梦阳,中过状元的“前七子”之一康海,官至吏部尚书的乔宇,入阁拜相的靳贵,都是他的门生。明朝的心学宗师王阳明,认为杨一清年少即为人师,身具雄才大略,弟子中杰出人才又多,比起隋朝的“文中子”王通来,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史·杨一清传》载正德五年后杨一清先后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更加爱惜人才,“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至于“门生遍天下”。这些门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后来成为名家,影响波及全国。

1

出将入相

杨一清从政数十年,历任中书舍人、山西提学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南京太常寺卿、都察左都御使、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最后进为首辅。官场生涯中,他经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皇帝,走遍中国的云南、江南、西北,曾三次出任督抚,执掌西北军务,保障了明朝边境的安全,又设计诛杀宦官刘瑾,维护了明朝政局的稳定;曾两度出入内阁,执掌中央权柄,是正德至嘉靖年间不少国家大政的制定者,对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影响明朝政局数十年之久。《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博学,能擅长根据形势的发展而改变行事方法;娴熟军务,所著《关中奏议》,切中机宜;大度,不计较别人过节,能以德报怨;知人善用,才干当时无人及,可比唐玄宗时的名臣姚崇。学者杨慎评说杨一清是:“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

2

文坛名家

杨一清处理政务是一把好手,写诗作文也堪称名家。他勤于著述,是一位勤奋的作家。最有名的著作是 《关中奏议》10卷。这部文集以其生平章疏分为五类。卷一、卷二称《马政类》,卷三称《茶马类》,是他在弘治十五年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的奏稿。卷四、卷五、卷六称《巡抚类》,是他担任陕西巡抚时的奏稿。卷七、卷八、卷九称《总制类》,是他在总领延绥、甘肃、宁夏军务时的奏稿。第十卷称《后总制类》,是他在刘瑾下台后,被重新起用时所上的奏稿。因为奏稿所陈述的内容多涉及到陕甘边的事情,故以“关中”为名。还有《督府奏议》、《纶扉奏议》、《吏部献纳稿》、《吏部题稿》、《文襄石淙集》、《通家杂述》等著作,收录了他在关切国计民生、整治边防、革除弊政等方面的见解,表现了他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

杨一清的另一类作品是诗歌。他一生游历极广,所到之处,多有题咏。他在描写山水的时候,常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抱负。如:“百尺高楼倚碧空,乾坤登眺几人同。眼前忧乐谁无意,天下江山此最雄。孤棹影冲烟浦外,浩歌声在水云中。东流万里终归海,不尽狂澜砥柱功。”从这首写岳阳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杨一清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豪气。万斯同《明史·艺文志》著录杨一清《石淙类稿》四十五卷、《石淙诗集》二十卷。其《石淙诗稿》是他诗歌的代表作,凡十九卷,约两千首诗歌,内容丰富,视觉独特,感情真挚,有忧国忧民的抱负,雄浑苍凉的风格,是他文学创作的精华所在,也影响了当时的一代诗风。

李东阳是当时文坛“茶陵派”的代表人物,对复古派的崛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杨一清是在李东阳与李梦阳之间搭起桥梁的人物。弘治十二年至正德初年,李梦阳高扬“复古”大旗,力图一扫诗坛上萎靡的“台阁”诗风。他将杨一清及李东阳奉为明代中叶诗歌革新的先驱,“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认为他们是挽颓波、开新风的诗坛宗师。他高度称赞杨一清的诗歌成就,认为他的诗忧国忧民,风格沉郁苍凉,有盛唐及杜甫诗歌的风味;感情真挚,写景高妙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杨一清对李梦阳、康海这些文人的举荐与提携,对复古派诗人的激励与鼓舞,无形中影响了明代弘治、正德间的复古文学的发展。康海《杨氏族谱序》称赞杨一清“扬历中外垂六十年,文武之道,将相之业,光今绝古。上培国家亿万年之基,下启士大夫千百世之绪。”

3

博览群籍

杨一清一直保持了读书人的本色,每逢闲居之时,他就把精力放在读书和藏书上。他对读书的环境相当讲究,喜欢选择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远离城市喧嚣的场所读书,先后在镇江的丁卯桥畔修建了“石淙精舍”;在城南的黄鹤山下修建了“鸿鹤山房”别墅,乐在其中读书会友,撰写诗文。“石淙精舍”和“鸿鹤山房”的环境绝佳,李梦阳在撰写的《石淙精舍记》中说:“丁卯桥负山带江,据东南之会上游之地,其泉石岩壑之佳不在庐山阳羡下也”。杨一清则写过《鸿鹤山庄》的诗:“鸿鹤冥冥事已遥,清溪曲曲下通潮。镜中白发谁能变,江上青山可待招,兴到登临随短履,客来倾倒醉长瓢,郡城相望无多路,也得幽居远市朝”。来说明鸿鹤山庄的清幽。无论是杨一清在世的日子,还是杨一清死后的百余年间,鸿鹤山庄在一班文人的心目中,都是值得怀念的地方。清代诗人李御过鸿鹤山庄访旧时,找到了归隐的乐趣。他写道:“昔贤留古柏,异代启柴扉。鸿鹤坐相对,读书人未归。板桥因雨坏,水鸟贴荷飞。吟望几回首,高楼好夕晖”。诗中描述了山庄夕阳下的幽情。杨一清家里的藏书也不少,尽管没有具体的数字记载,但从明代《京口三山志选补》的记载中可知其情。《京口三山志补》说,明武宗皇帝到镇江时,曾带着太监张永、大臣张忠、苏进、刘祥、朱周等到杨一清的家中特地临幸,在他那里住了两天。武宗皇帝在杨一清的陪伴下,到他的藏书室“邃庵”中看书,“入楼下遍历书屋三间,良久出。”这里的“良久出”很能说明问题,说明杨家的书不仅多,而且善本不少,否则不可能对武宗皇帝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要知道武宗皇帝也是个通文墨之人,见过的好书无数。后来文学家、藏书家杨慎,在奉使路过镇江的途中,也专门拜谒杨一清看了他的藏书。

4

乡邦善举

杨一清在镇江做过不少好事。他曾向皇帝推荐过一些地方上的贤达之士,如焦山的僧人妙福、名士茅深等,使他们有报效国家的机会。焦山建水晶庵时,他又效仿苏东坡留下了自己的玉带做镇山之宝。正德五年(1510年),史宗道出任镇江府推官,他很重视地方志书的编纂,曾亲自执笔编写了《正德镇江志》的前半部分,送给杨一清和靳贵校正。正德七年(1512年),史宗道升了给事中的官,需要到南京任职,于是他登门拜访,请求杨一清继续《正德镇江志》下半部分的编纂。杨一清答应了史宗道的要求,尽心尽力完成了此志,成稿后,又约请镇江知府林魁商议刻印,做到了善始善终。他对镇江的一草一木也有深厚的感情,非常喜欢鹤林寺的环境静幽,山清水秀。当时,在古鹤林寺前曾有许多大松树,十分壮观,“松复山殿阴,花藏溪路迷”,写的就是唐代鹤林寺山门前的景象。但到了明代,岁月沧桑,大片的松林已不复存在,只剩下十三株巨松护持在门前了。杨一清常到鹤林寺来,也很喜欢寺前那高大挺秀的十三株巨松,专门写过《十三松记》。有一次,他听说寺里不争气的和尚,准备将十三株古松砍去换钱用,心里非常着急,马上找来和尚,自己出钱把古松保了下来。以后,此松就被称为“太傅松”。可惜,杨一清逝去,这十三株古松还是被毁坏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