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值得关注的虞公

2018-11-05 09:56

文/龚舒琴

关于虞公,迄今为止,就我所查阅的资料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在铭文上,两次是在传世文献里。

铭文上的,便是宜侯夨簋铭文中原为虞侯后改称宜侯夨的父亲虞公:“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彝”。

文献记载的,一则是《逸周书·世俘解》:文王十二年,为时两年的武王“克殷”计划,终于在甲子这一天顺利实现。得胜后一路巡狩的武王,终于满载而归,回到宗周,放马归山。“辛亥,荐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宪,告天宗上帝。……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王秉黄钺,正国伯……正邦君。”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此时是公元前1046年。另一则是《左传·僖公五年》:(经)冬,晋人执虞公。此时已是公元前655年。中间隔了近400年的时光。

我以为,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不该被忽视的虞公。正是因为有了他,才使得《史记·太伯世家》里所描写的“太伯奔荆蛮”的史实得以承载。也正是因为有了他,才使得宜国重器主人夨被周王从虞地徙封到宜地任侯合理地存在。

按照太史公记载的吴国世系谱,再依照唐兰先生的判断,我推断,铭文上的虞公当是封在江南的周章和封在中原北虞的虞仲的父亲。也就是吴国四世君主叔达。而传世文献上的虞公,则一时难以骤下结论。那么,他跟铭文上的虞公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关于这两位虞公,前人多有论及,他们的身份是极为清晰的。太王,古公亶父,是武王太爷爷,周的先祖。太伯,周王室嫡长子,放弃继承王位,是武王的大伯。王季,承继太王传位的周国君,武王的爷爷。文王,武王父亲,先考。伯邑考,周文王的嫡长子,武王的哥哥,因其早夭,才有了武王姬发名正言顺的太子身份以及后来的王位继承权。显然,刚刚立国的周,尚未形成完整的礼制。牌位上的列主,有王室直系,也有旁系,有立为国君的,也有未立早夭的。但无论是周王室还是武王本人,对放弃王位继承权而独闯天下的大伯、二伯是极为尊重而感恩的。这样的尊敬也给了他早夭的兄长伯邑考。

坦率说,我对这牌位上的虞公是否就是仲雍存疑。因为按照兄弟位序,作为周家老二的虞公不该排在王季之后。而且,在称谓上,太伯还是太伯,可仲雍已经是虞公了。按“周公、召公”得名于文王分歧下地之旧制,既称虞公,就该是供职周王室的公卿,就该有自己的采邑或封地。但是,假如按照太史公的说法,刚刚克殷的周武王是立即急切地“求”太伯后人,千辛万苦地“得”了已经君吴的周章,“遂封之”。既然周章之父仲雍乃至他的继承者已经是王室卿士,对周章武王又怎么可能要“求”才“得”呢?

再回到公元前655年,此时北虞的君主是“虞公”。这也是一直以来备受质疑的一个悬案:同是太伯、仲雍之后,为什么“外封的元子”周章封国是子爵,而次子虞仲封国却是公爵。有人说,这是因为孔子为政鲁国的时候,正值称霸的吴国咄咄逼人欺负鲁国,因此,无论是编书还是删书,孔子小瞧偏居一隅的暴发户蛮夷吴国为“子”当在情理之中。而且,太史公在写这段文字时,特别强调,武王赐予周章弟之封国姓是“虞仲”,其封国被“列为诸侯”,此才是周王室正宗。此虞公当是牌位上虞公的N代孙了。

但是,不管牌位上虞公是谁,有一个事实却不可否认,那就是武王立国之时,虞公已经有了自己的封地,但他被谁所封,史料没有记载,暂且只能存疑。

王季、文王的头衔都是商王所封。武王之所以“一天克商”实现几代周人的“翦商”大业,得益于王季、文王辛苦奠定的基础。而暴纣时代的文王之所以“三分天下有其二”,得益于他身边有一批文武兼备的肱股大臣甘为周室出生入死。《国语·晋语四》说,“文王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大臣中,八虞为首,甚于其同胞二虢,可见其地位煊赫。依文王德行,此八虞或许正是太伯、仲雍,此时,他们已封虞地,虞在幾内,这个结论跟当下很多学者认为早年太伯所奔荆蛮应离周大本营不会太远的判断不谋而合。由此,武王封虞侯为宜侯不是初封而是徙封,这和铭文“迁侯于宜”互为表里。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