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南山八公洞人文内涵

2018-12-10 09:42

4

(清)潘思牧绘《八公红叶》

d81f0575-0c37-49ac-9d96-ec0c4f7caa64

(清)周镐绘《京江二十四景》之《八公早梅》

文/茅福顺

八公洞位于市城南七里,八公洞山头东北麓,是镇江南山名胜风景区又一著名景区,素有“世外桃源”之美誉。这里青嶂溪流,绿树掩映,古庙梵宇,林壑静邃,文化底蕴深厚,文人骚客常游于此,京江画派泼墨于此,具有丰厚的美学价值。古往今来,人们闻其名就欲探其景、辨其踪、思其情。

八公洞名称的由来

“八公洞”之名,早在民间就已经流行。借淮南八公故事;或以萧梁八公传说,赋予了优美的传奇故事,从此八公传说,便在民间口口相传。但在镇江众多方志典籍中,现能找到最早记载“八公洞”名称的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本《京口三山志选补》条目云:“回龙山去城十里许,有八公洞、金牛池。”这是地方方志典籍中第一次明文提到“八公洞”。然后,更为准确地描述到,“万历年间东吴僧道容,诛茆垒石,构庵阁数座。短篱疎竹,路径逶迤,寒泉淅沥,清梵绕空,香林满壑。其徒永潮复茸治之。”这一段史料弥足珍贵,不仅第一次典籍记载八公洞,而且对八公洞寺观的缘起,作了很好的交代。

八公洞虽然人迹罕至。但从明代后期(1597-1611)开始已为人们所关注。短短十三四年,这里“梵宇四山下,结构隐峰峦”。这些小庵隐于山林之中,与自然浑然一体,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探幽休闲的场所。细检诗文发现,现今最早赞美八公洞的诗人是明末丹阳人杨志达(1573-1644)。留有诗作《八公洞》《从招隐至八公洞》。其诗云:“周环山四面,曲折径千重。旁涧篱皆竹,连峰树尽松。定僧知闭户,游客但闻钟。恋此心难舍,何时得久从。”(《八公洞》)诗人形象地将八公洞山川环境的清幽描绘出来,并流露了对此地的依恋不舍之情。

八公洞寺庵的存毁

明万历年间(1563-1620),东吴僧道容,见此林壑静邃,竹树蔽荫,遂诛茆垒石,建寺庵数座,佛教景观开始凸现。据史载,康熙年间八公洞于溪流左右有僧庵八座。可见潮音庵、紫竹庵、汉隐庵当时已初具规模。康熙十二年(1673),歙县人黄某将陆氏别墅,改为汉隐庵,延请僧超昙居此。

八公洞随后发展到一寺,平等寺,又有八庵,名为翠淙、深云、大林、紫竹、半壑、化城、潮音、远尘。还有安徽歙人将陆氏别墅改成的汉隐庵,庵内有绿盖楼。

清代康乾时期八公洞寺庵已达鼎盛,骚人墨客常来此游玩赏景,赋诗作画,亦不乏帝王将相留下匾额和足迹。康熙帝钟情于镇江山水,在此登金山,游焦山,驻跸竹林寺,据《康熙朝起居注册》记载,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二十日,康熙帝第三次南巡回銮时驻跸金山寺,赐镇江僧广如御书“八公洞”三大字,《金刚经》一卷。

然而有盛也有衰,八公洞诸精舍,后来大半荒废,存者惟汉隐、翠淙、半壑庵,尚可游憩。清咸丰三年(1853)以后的七年间,太平军与清军数次激战于南郊野外,许多辛苦经营的寺庙毁于一旦。历时近二百五十年的八公洞寺庵,亦均毁在争夺镇江城的战火之中。

随着年代的久远,寺庵遗迹,已被尘封,无从寻觅。“仄径沿回溪,僧房逐云散。”已成为历史,而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感慨。

八公洞为读书佳处

古代士人喜欢借住寺庙读书,或准备科举,或隐居研学,幽静的八公洞成为邑人名士的首选。清代王文治、笪重光、张玉裁、张玉书兄弟等名人雅士,都曾在此寄宿寺庵,苦读经书。张玉裁的《寄题八公洞》诗云:“别来经十载,烟霭应如昨。”寄托了对故土的怀念之情。据记载清代诗人张若筠(1735-1798, 字竹邻,丹徒人)也曾读书于此。“京口多佳山水,若筠兴至即出游,爱八公洞林壑幽邃,读书深云精舍者数年。”(《清稗类钞》)。

句容书画家笪重光在尺牍中,曾抄录自制的“过招隐寺虎跑泉酬张九徵韵”诗作中,提到“回环罗蹬隐危楼,三十年前忆旧游。癸未甲申间,曾读书山寺。”说明崇祯十六、十七年(1643-1644)间,笪重光避居于镇江附近的山寺中读书,即招隐山南八公洞读书。

清代镇江诗人、书法家王文治一生和八公洞有缘,少年读书于此,中年重访于此,晚年怀念于此。曾写有多首诗作,除《八公洞十咏》来歌颂这里的美丽风光外,还有《八公洞晨起》《八公洞纳凉》《深云庵初夏》《八公洞秋夜闻语》《宿翠综阁用壁间笪江上先生韵》《八公洞题画》《秋日八公洞重展此画和韵》等诗作。王文治的《汉隐庵》诗云:“汉隐读书处,落花沾客衣。白头重到此,惆怅故人稀。”回首前尘,往事历历。不禁感慨良多,千愁万绪,全都凝结在这些诗行中。

八公洞题咏甚多

山水非笔墨无灵,笔墨得山水为助。八公洞的美景和胜迹,吸引文人雅士来到这里,激发文人墨客创作灵感。明清两代士子,访古寻幽,流连山水,吟赏风景,留下众多的诗篇。清代康乾时期吟咏八公洞景观出现了一个高潮。在诗歌典籍中,笔者细检到一百二十余首直接吟诵八公洞美景的诗歌。使人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比夹山竹林寺景区诗歌,多出近一倍。

在这些诗作中,诗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审美情感。他们寄情于山水,在此读书,吟诗,作画,赏梅、品酒。物我两忘,放浪其间。清代诗人骚客,对八公洞题吟甚众,名人遗踪,历历可寻。宜兴词人陈维崧,常州诗人洪亮吉,扬州诗人汪懋麟,兴化诗人宗元鼎,桐城派主姚鼐,丹阳人虞渡、杨光汉,邑人鲍皋、张曾、戴纯、张崟,僧人清恒、了禅等吟唱诗篇,有赞美山水、有怀古思今、有寄托情怀。正是这些文人墨客的出现,才使得八公洞拥有了独特的人文气息和艺术特质。

探花王文治对八公洞有深厚的感情,读书于此,游玩于此,也是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他夜宿深云庵,写的《秋日深云庵晨起》诗,“山阁睡初觉,禽声四面来。屋藏林影暗,窗对日光开。清涧浮红叶,颓墙绣绿苔。偶逢僧汲水,抱瓮与徘徊。”诗人把晨起后的所见所闻描写得很仔细。诗中先用“初觉”暗示晨起,然后通过听禽声、看林影、观日光来表达起床后在庵内的感受;出户外,又通过涧水中的浮叶和破墙上的苔痕,点明这已是秋日的景观;接着又把僧人汲水,抱瓮徘徊的场景进行了描写。述说了山中僧人往还闲逸的乐趣。值得注意的是,诗句中用了一个“偶”字,显得很确切而生动。

一处景物得到人们的青睐,最根本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美景,二是人文内涵,而八公洞景区正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八公洞景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历史传说,古刹梵宇,名人诗篇,至今仍然流淌在世人的心中,给人以文化的享受和启迪。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