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天涯亦咫尺

2018-12-10 09:46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图/陈大经 文/沙艳秋

不久前,记者在家中搞清洁,整理杂物时找出了一本初中毕业纪念簿。这个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毕业纪念簿上,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家庭电话号码。犹记得,那时候有家庭电话的同学还是挺骄傲的。一晃20多年过去,家用电话已从当年值得骄傲的物件,变成了一个普及物,而人手一只手机,也成了极平常的事。

A

市民蔡先生近期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买了一只儿童手机——按快捷键可以拨打两个电话。蔡先生说:“她去上小课的地方不能停车,而老师上课有时会拖堂,我有两次把车停在路边去接她,她没按时下课,等我接了她出来,车子就被贴牌了。所以,我给她买了这个儿童电话。她下课后自己走到路边打我电话,我把车开过来,直接接了走人。”

说到电话,蔡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个有“电话故事”的人。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幼儿园,那时候父亲在部队,最常用的通讯方式就是写信了。爸爸的信一到,妈妈就会念给我听。后来,有一天爷爷得了脑溢血,妈妈就赶到邮局去拍了电报(图1),爸爸很快就回来了。后来,爷爷转危为安,爸爸回了部队,我一想爸爸就闹着要妈妈给爸爸拍电报,有一次闹得太厉害了,妈妈就打了我一顿。那时候,觉得电报可神奇了。1986年,我们搬进了楼房,对门的邻居家装有电话。于是我们就去‘借电话’。所谓‘借电话’,就是爸爸每个月去部队所在地的邮局打长途电话到邻居家,就喊我们去接。那时我上二年级,对此特别羡慕。后来,记不清是谁给了我一个玩具,是一只塑料的电话。和实物电话一样大小,黑色的,很轻,就是一层薄薄的塑料,话筒可以拿起来,但不可以拨号。我没事就在家自己给自己打电话玩。”

蔡先生说,他的父母非常节俭,到了他上初中时,班上很多同学家都有了家庭电话,他们却依然没有。“我爸妈觉得用不着,他们没有外地的亲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当时也没电话,他们会定时去看望,觉得花上两三千块钱自费装电话纯属浪费。但是,我却觉得很没面子,就天天在家闹腾,为了这个我没少挨父亲揍。1994年,我考高中,我又一次闹腾,我爸说,如果我考上重点高中,他就掏钱装电话。我不同意,因为那时候毕业留言都写完了,同学都留了电话,偏我没有,多没面子。”蔡先生的父亲最后终于让了步,在蔡先生初中毕业前自费装了电话。

“后来,我上了大学,那时已经有手机了。快毕业时,自己省吃俭用,加上之前的压岁钱,买 了一个诺基亚手机,结果我爸知道了又训了我一顿,说我爱虚荣,花大钱买这些没用的东西。 还说,他这辈子都不会用手机,没事不必背个电话在身上。”蔡先生说到这里嘿嘿笑了起来,因为现在他的父亲手机一刻也丢不得,“一有个空就刷微信,还玩手机游戏,出门都得备个充电宝。”

说到电话,网友“若木”则讲了一件尴尬事。“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父母双下岗,由于只有爸爸在一个朋友的公司里找了份工作,还要供我上大学,家里经济十分紧张,我们家虽然之前装了电话,但基本只接不打。我在外地,我妈又不放心,便每个月月底的那个周六晚上,跑到我爸打工的公司,用公家的电话打给我。我们学校有公用电话亭,接电话一块钱五分钟。我就提前在电话亭那等。这样过了一年多,公司发现了,有一天,我妈再去打电话时,发现电话的长途功能被锁上了。我妈怕我干等,只好回家给我打电话。我到现在都记得,电话一接通,她就问我有没有什么事,我说没事,她就关照了我几句,然后迅速的挂断了电话。我们的通话活动就停止了,改为每隔一周通一封信。”

“不过,现在我父母都退休了,我的工作也不错,他们再也不干这么节俭的事了。现在我妈打我电话没有半小时是不会挂的。唠唠叨叨什么都要说……她和我爸人手一只智能手机,支付宝、美团、抢红包、手机淘宝,他们都玩得很溜的。”

B

1982年,市民程国玲成为一名长途话务员。不久前,她写了一篇文章《从磁石电话到视频通信的飞跃——一位电信老员工眼中的40年变迁》 ,文中她这样写道:“如今,随处可见有人用智能手机刷微博、聊微信,任意切换文字、语音和视频通信……从磁石、拨号、程控、BP机、大哥大、小灵通到智能手机,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电信企业的老员工,我亲眼目睹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切身感受了40年的时代变迁。”

程国玲说,她刚工作时镇江的电话极少,市区一般只有街道居委会才有一部电话。在农村电话就更金贵了,有的地方一个村上也没有一部。要打电话,只能去邮电局营业厅排队等候。那时用的是磁石电话,打电话时先要抓住摇柄呜呜地摇几下,接通了还要让总机转,如果遇到占线只能等;打长途就更难了,新疆和西藏等地的电话十多天都打不通很正常,老百姓常常调侃说:打市话坐伤了腰板,打长途坐散了骨头。

她当时负责长途电话的接续工作,戴耳机说普通话、速记话单、双手交叉作业是话务员必备的标准动作(图2)。为了能在短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接通电话,她和同事们苦练本领(图3)——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塞绳插线,小拇指同时勾拔塞绳,右手握笔记录话单,台席上10对线对在话务员们的“左右开弓”下一刻不闲。当时,省外长途电话都要通过南京总机转接出省再转接,每一通电话都需要多位话务人员“接力”忙碌。

1987年,镇江邮电局引进F150程控交换设备,程控电话取代传统的磁石电话,打电话再也不需要总机转机,可以直接拨打对方的号码。1992年10月,位于电力路的镇江电信枢纽大楼竣工(图4)。1993年5月29日,镇江市内电话全部程控化、数字化。1994年,电话热持续升温,镇江10万门市话网诞生,镇江成为全省第三个实现全区市话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的城市,电话号码升成七位数(图7)。1997年,扬中市建成全国第二个“电话市”,7万户人家拥有5万部电话,农村电话普及率创全国之最。由此“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在镇江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移动通信悄然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市面上第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大哥大(图5)、BP机(图6)一经问世,就受到市民追捧。当时一部“大哥大”售价上万无,购买需要提前预约,手拿大哥大、腰挎BP机,走在镇江街头,往往会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 程国玲告诉记者,她的家中至今还珍藏着一部BP机,那是她用一个月的工资买的,是一部能显示中文的BP机。“出门在外,BP机一响,立马奔向路边电话亭回电话,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景观。而‘大哥大’就是第一代手机,我市从1992年开通‘大哥大’业务以来,用户达400多户,消费者集中在当时的高收入阶层。”

从400多户“大哥大”用户到现在家家都有不止一部手机,天涯咫尺是实实在在地实现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