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对标找差 创新实干 南京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2018-12-19 19:43 来源:南京日报

去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思路,将南京市分散的83个科技园区整合设立为15个高新园区。整合设立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高新园区建设,多次专题研究、专题调研和推进。各区党政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强力推进高新区(园)的建设发展工作,高新园区整合效应开始显现,已成为我市创新名城建设中的排头兵。这些高新园区各自有哪些“看家本领”,在创新发展上有何“秘诀”,一年来集聚了哪些创新资源?近期,本报联合紫金山新闻客户端共同走进这些高新区,深入了解南京各高新区的创新故事。

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 一批国际高端资源加速集聚  

去年11月,由南京高新区牵头,整合原南京化工园等相关载体,江北新区管委会为统一管理机构,四至边界包括江北新区直管区范围,总面积386.25平方公里。 

整合设立以来,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创新驱动“121”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紧扣创新名城先导区建设目标,以“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为重要抓手,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创新集群发展。 

此前,江北新区的产业定位并不聚焦。今年,江北新区明确提出“两城一中心”的主导产业定位,一个方向聚焦集成电路产业,打造芯片之城;另一个方向聚焦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基因之城;同时,配合高端产业发展,大力集聚金融资本,打造新金融中心。为打造“芯片之城”,首期投资30 亿美元的台积电(南京)公司12 吋晶圆项目已正式量产,以安谋电子、新思科技、晶门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140余家集成电路企业落户新区,涵盖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 

在建设“基因之城”方面,新区现已集聚先声药业、绿叶思科等生命健康领域各类企业700 余家,吸引诺禾致源、云健康等一批基因行业龙头企业在新区创业。今年以来,新区推动建设“中国南京细胞谷”,与国内基因领域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全面开展战略合作,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试点工程一期基本建成。 

在建设“新金融中心”方面,新区围绕服务“两城”建设,加快推动实体经济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金融产业,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供销金融等20 余家新金融机构和华泰证券产业基金、盈科资本投资基金等80 余支基金集聚新区,认缴规模达2000亿元。 

如今,一批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正在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加速集聚。 

10月17日,南通大学与南京江北新区共建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在南京举行签约揭牌仪式。顾晓松院士参与仪式,并和江北新区共同签署《共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新区与国际顶尖院校的合作范围也在不断拓宽。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是英国排名第一的世界顶尖护理学院,该校在江北新区打造的南京南丁格尔护理学院10月27日也揭牌了,培养南京高端护理人才。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国外知名高校合作,新区还先后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签署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把德国工业4.0与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企业智能化改造提档升级结合在一起。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口腔医院,哈佛的Joslin糖尿病医院,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中心……这些也都纷纷选择落户江北新区。

此外,新区还积极落实“宁聚计划”,出台《江北新区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引领计划实施细则》,建设“江北新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站”,完善“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截至9月,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523人,申请兑现市级开业补贴13.4万元、创业成功奖励4.8万元;新区兑现创业项目配套资金130万元、创业场租补贴24.6万元。 

据介绍,截至目前,南京高新区(江北新区)已签约落户新型研发机构31家,签约项目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光电集成等产业共性和前沿关键技术领域,其中14家获南京市备案,累计已为新区孵化和引进企业100余家。 

新港高新园 打造中国南京智谷

想象一下,在一个美好的清晨,落地窗帘自动打开让阳光将你唤醒;上班路上,让汽车自动驾驶,自己边看窗外风景边享受早餐;到了办公室,和机器人伙伴一边讨论一边工作…… 

这些可能就是不远的未来。要说南京人工智能企业、人才聚集最多的地方,不得不提位于南京城东北部的新港高新园。短短两年这里已经聚集了80家人工智能企业、超4000名人工智能领域研发人员,一个新的产业地标——中国南京智谷在这里崛起。 

用手势“控制”空调的温度;在家中用口头命令“指使”机器人干活……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更安全、更有趣,这是新港高新园内的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一直在不断研发并实践的。 

我们对支付宝的刷脸支付功能可能并不陌生,而这个技术就是由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这家公司同样坐落在新港高新园。 

新港高新园是从2016年开始进行系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截至目前,高新园共落户人工智能科技企业超过80家,现有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研发人员超过4000人,引育领军人才超过50名。2017年AI企业年度营收超过55亿元。 

据了解,新港高新园的人工智能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AI产业集群。有围绕芯片、传感器等基础层的企业,比如地平线、微软云暨移动应用孵化平台、谷歌江苏体验中心;有围绕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等技术层领域的,如京东(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创新工场南京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沃斯(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等,还有更多主抓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应用层的企业,如拜腾汽车全球总部以及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基地(30万辆整车规模)…… 

除了一批批人工智能科技企业纷纷赶来,一年来,这里还签约落户了13家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对象均是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高校院所,引进的是全球最顶尖的学科人才,开展的是最前沿的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其集聚程度和创新高度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比如南京大学周志华教授领军的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刘多院长领军的南京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张钹院士领衔的南京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中国工程院吴澄院士领衔的南京智能制造研究院…… 

刘多、尤尔根·施米德胡贝(Jrgen Schmidhuber)、周志华、李开复……这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咖也被南京市政府下了聘书,成为这里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顾问。 

新港高新园已经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抢得先机。依托这些新型研发机构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老母鸡”式孵化平台功能,结合主导产业,集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各类资源要素,将孵化更多的项目,形成企业集群。 

如今,打造“中国南京智谷”是新港高新园的目标。而如果你想提前体验未来智能生活,今年年底去新港高新园就能身临其境。 

江宁开发区高新园 建“诺奖小镇”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去年11月,南京江宁开发区整合区位最好、实力最强、条件最优的23.42平方公里板块,挂牌成立江宁开发区高新园。 

如今,从江宁的宏运大道到苏源大道,再到正方大道,一条“S”形弧状科技创新发展带已经串成。聚、创、智、融,自整合以来,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所有人的信心也越干越足,如今更是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站在更高起点推进自主创新。

自去年下半年南京市实施创新发展“121”战略以来,园区共引进新型研发机构42个,14个通过市级备案,位居南京市第一。9家新型研发机构13个创新产品入选南京市首批新型研发机构首购首用产品目录,数量位居南京市第一。 

不止是数量喜人,质量更让人瞩目。这42个新型研发机构全部围绕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材料、电子信息与网络通讯软件类、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而且立足高端,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资源团队,其中有6家分别与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国家微系统传感器研究院、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国际院校合作。 

42个新型研发机构如同在高新园区种下了一批创新种子,园区上下有专门的力量在服务创新,促进这批种子尽快发芽、壮大,孵化成长出一株株高新企业甚至是独角兽、瞪羚企业的“参天大树”。 

园区专门成立了新型研发机构帮办小组,为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企业融资和市场推广,并设立创业导师。短时间内,这些新型研发机构已引进、孵化企业214家,在研在孵项目数为87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在有效打通。 

如今园区不仅创新成绩喜人,更是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资源,站在更高起点推进自主创新。比如成功引进全国唯一的在区县一级设立的国际组织中国办事处——以色列亚洲商会中国办事处,与德国图林根州签订创新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招才引智驻英工作站;在以色列和德国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即将在德国和以色列分别设立工作联络处;举办第二届全球未来网络发展峰会……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也是江宁开发区高新园走的路子。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落户园区的诺奖小镇,园区正在与招商蛇口合作共建南京市唯一的诺贝尔奖科学与艺术小镇,累计引进诺奖得主、菲尔兹奖9人,新引进外籍院士6人。 

据了解,下一步园区将按照“国际化、顶尖化、市场化”导向,面向全球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把诺奖小镇建设成为开发区乃至江宁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极,打造成为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新高峰。 

徐庄高新区 到2020年培育10家超10亿元企业

几乎每个南京人都知道,徐庄高新区的两大企业——苏宁、途牛。其实,除了这两大行业标杆性企业,园区还有一大批创新性企业正在茁壮成长。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徐庄高新区的主攻领域之一。这里有苏宁、途牛等总部龙头,培育了赛特斯、国瑞信安、速度时空信息等领军企业。2018年软件信息产值预计突破390亿元,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0%以上。高新区围绕软件信息产业整体布局,从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物联网等细分领域着力,加粗、拉长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软件信息产业规模达到千亿元级。

在徐庄,医药健康产业同样占据不小的分量。第一个在徐庄落户的企业,就是行业代表之一的先声药业;而后,柯菲平、正大天晴、鱼跃、爱泊瑞森、海泰医疗等一大批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的入驻,把医药健康产业推向了徐庄高新区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园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已达260亿元。 

日前,徐庄又迎来重磅性的项目——中欧医疗科技创新项目。德国医谷、德国实担百事、瑞士科技园联盟、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等全球一流的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机构,在徐庄签署了10个国际化创新合作项目。 

其中,德国医谷是德国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平台,也是欧洲最大的医疗服务产业集群,管理西门子医疗等500多家医疗技术和服务机构。德国实担百事则是欧洲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距今已有150年历史,旗下有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850多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创新合作网络。 

徐庄高新区近日还有一桩喜事,筹建一年多的“江苏省南京徐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去“筹”揭牌。 

按照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以及园区整合发展的统一部署,徐庄高新区融合铁北红山新城、玄武科技金融园、南理工科技创新园和珠江路创业大街四个分园,已经形成“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园区内陆续交付的徐庄二期聚慧园组团和研发六区等一批核心楼宇,新增产业载体30万平方米。铁北红山新城基本完成征收工作,整体迈入开发建设阶段,铁北智慧创新社区、铁北国际数码港、铁北门户商业旅游综合体、铁北智慧创新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全面启动,总投资160亿元,未来2—3年研发办公及高端商务载体预计新增110万平方米。 

此外,园区将充分发挥苏宁、途牛、福中集团、赛特斯、先声药业、柯菲平、鱼跃医疗等骨干企业作用,支持其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 

明确的目标也已经定下——力争到2020年,培育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等创新型领军企业20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3家,超10亿元企业10家。 

白下高新区 面积虽小实力不弱  

白下高新区目前规划面积为2.29平方公里,是全省规划面积最小的高新区。物理空间虽小,但从高质量发展指标来看,白下高新区在全省27个省级高新区里却排名前列,2017年排第4位。 

“坐拥”南航和南理工两所高校,白下高新区牢牢抓住了这个优势。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白下高新区将打造秦淮“硅巷”、南理工“紫金创谷”双创示范基地,与55所、28所共建产业创新中心,推动“高校院所、人才团队、科创平台、社会资本”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目前,白下高新区已落地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和引进企业23家,在研在孵项目26项,获得3000余万元市场订单,已申请专利数31件;已经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2家。其中,参与市集中签约8家,专场签约2家,区签约2家备案,已完成工商注册10家,纳入市级备案管理6家,数量居主城区前列。12个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了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博士45名,硕士61名,科研与管理人员共238名……如今,白下高新区积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型企业正是南京白下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白下高新区对园区内近千家企业进行“地毯式”走访、梳理、培训,重点建立了“100企”、“300企”高企滚动培育库,20家中小企业重点培育库,9家上市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培育梯队。

10月16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载体评估结果发布会举行。会上发布了2018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独角兽、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名单。其中,白下高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增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其中1家进入瞪羚企业高成长50强、3家全部进入瞪羚企业创新投入50强)。截至目前,白下高新区共有4家南京市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瞪羚企业,1家苏南自创区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苏南自创区瞪羚企业。 

白下高新区还建立5亿元规模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基金。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池,对投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按实际投资额和投资损失给予投资奖励和风险补偿。 

目前白下高新区正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推进重点公共场所、园区、高校等公共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构建具备中心城市特质与创新创业功能融合的公共开放空间,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氛围。 

高淳开发区 聚焦“大健康”落户4家新型研发机构  

提到高淳,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螃蟹、老街、慢城。 

但也许你并不知道,如今的高淳,“大健康”产业也做得如火如荼。以高淳开发区这个省级高新区为核心,一大批医疗健康产业上下游企业在此聚集。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根据南京市创新名城总体部署,深入开展“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科技招商有了新突破,“淳聚计划”吸引人才流入…… 

看似“慢半拍”的高淳,事实上已快了好几拍。

1—9月,高淳高新区新型研发机构共签约4家,其中已完成备案2家,正在进行第三家研发机构的市备案工作。虽然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4家新型研发机构全部聚焦医疗健康领域。 

以南京健康产业研究院为例,研究院占地90亩,主攻医疗器械、健康产品、保健产品、生物医疗、健康服务等项目,以浙江大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为研发创新源头,跟踪健康产业顶级创新团队、创新项目、创新成果,引进落地转化。 

目前,南京健康产业研究院注册企业5家,在谈项目6个;南京智慧健康创新研究院注册企业2家,在谈项目5个;南京市高淳区复瑞生物医药先进技术研究院注册企业5家,在谈项目8个;刚刚签约的南京中科生物技术研究院在谈项目2个。 

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必须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南京市营商环境100条的基础上,高淳研究制订了“高淳区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比如,在产权保护方面,立案登记“绿色通道”、涉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提高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标准、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具有独创性;在企业纳税及降本方面,频发业务“套餐式”办理、领用发票邮递配送和税收优惠精准导航服务,目前全国税务系统尚未有类似做法。 

在高淳、南京已经联通轻轨的基础上,高淳开发区充分发挥“淳聚计划”人才引进政策作用,多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巩固并强化与淮阴工学院、宿州学院、阜阳职校等各人才协作单位的常年合作关系,新建了陕西柞水劳务输入基地,并组织各类专场招聘活动10场。1—9月份共为企业解决用工3230名,引进技能型、应用型中高端人才250名。 

高淳高新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121”战略,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奋斗目标,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在转型升级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成为“两落地、一融合”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麒麟高新区 整合集聚中科院及高校院所资源  

作为南京最年轻的科技园区,麒麟高新区地处南京主城东部紫金山、青龙山的生态廊道与智力密集的仙林大学城与江宁大学城之间,区位、科教、环境优势得天独厚。 

按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总体部署,高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一步聚焦和明确南京麒麟科技城建设方向。科技城以高新区东片区30平方公里为核心,按照“一心、三片区”布局规划建设,全力整合和集聚中科院及高校院所资源。 

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是各高新区的主要任务,而麒麟高新区则重点与中科院和各高校展开合作,打出“中科系”、“高校系”两张“王牌”。在“高校系”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作为南京大学支持建设的南京大学南京传感与成像技术研究院,已在高端传感和成像技术领域研发出多项成果,其原创核心技术—垂直电荷转移成像器件(VPS)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衍生出包括高精度三维重建系统、医疗级可穿戴智能硬件等多个具有千亿级潜力的高科技产品。其中,高精度三维重建系统在国际公开评测中多项指标排名前五位,并已应用于国内首部真人CG电影《爵迹》的拍摄制作中。 

结合南京麒麟科技城建设,以打造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核心区、综合性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为目标,2017年高新区先后拜访了15家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中科院相关院所,并与自动化所、计算所、上海巴斯德所达成正式合作,目前已落地三家中科系新型研发机构。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发展,汇聚了由倪光南、夏贤柱等院士领衔的高端研发团队159人,累计投入近1.3亿元。其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均获得省新型研发机构项目立项。 

为打造江苏创新创业的“最强大脑”,高新区一直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引育海内外高成长性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为高新区源源不断输送复合型创新人才;首创设立创新办公室,建立导师制培育模式,借助专业力量指导初创型企业和人才企业成长;搭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企业家各类交流平台;促成企业家与南京高校院所合作;成立和引进各类基金及金融资本,积极对接人才企业,强化资金保障;打造高标准T-lab人才创业空间,强化办公载体保障;提供共有产权房、公租房、人才公寓、租房补贴等形式多样生活配套,强化人才安居。 

通过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吸收利用一线城市创新资源基础上,高新区重点加强与美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以色列等科技大国和关键小国的国际合作交流,成功引进一批意向落户园区的总部企业和科技研发企业,并在海外布局建设一批创新中心。其中,德国Planton公司联合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德国基尔大学成立的中德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发中心已在高新区落地,与江苏启迪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的欧洲荷兰创新中心已与Hightech XL、IMEC Innovation Center等多家欧洲知名科技创新平台达成合作。 

围绕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新区将持续吸引中科院院所和国内外知名高校在高新区建设“信息高铁实验装置”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技术研发平台,吸引高校专家、研发人员、高端设备在此汇聚,真正意义上实现南京科教资源的互融共通。 

栖霞高新区 加速各种资源“落地生根”

4月20日签约,5天后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注册完成,50天后装修完成,6月20日促成世界级的交叉智能前沿峰会在南京成功举办,6月21日研究院开业……

这是图灵奖唯一华裔获得者姚期智院士领衔的“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落地栖霞高新区记录下的一串时间数字。2个月建成一座人工智能研究院,创造了令人感慨的“栖霞速度”背后,无数人看到的是挂牌成立仅仅一年的栖霞高新区,在南京建设创新名城大潮中全力以赴、加速奔跑的身影。 

紫东国际创意园、马群科技园、金港科技创业中心、南大科学园、十月公社科技创业园……一年前,栖霞区范围内省、市、区、街道数十家科技园区,还常常让企业“挑花了眼”。而仅仅一年,原有的板块格局被打破,多头管理、不良竞争产生“内耗”等问题被消除,栖霞高新区创新采取了“一区多园”管理模式,统一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栖霞高新区“一区”由三大板块组成,即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板块、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板块、金港科创中心板块。“多园”则由东南大学科技园栖霞园区、南京尧化科创中心等组成。园区也在原有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生命健康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三大主导产业方向的基础上,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学、文化创意、节能环保八大重点行业领域。 

据了解,目前,栖霞高新区入驻企业165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6家,科技企业1067家,能瑞自动化、奥斯汀、星宇芯联、华威医药、开元医药、红杉生物、安赛莱、达科信息、大美天第、泛太克文化、东交工程检测、三宝科技等多家知名企业入驻。 

“两落地一融合”工程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先手棋,而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又是这项工程的重头戏,主要目的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目前,栖霞高新区已经签约10家新型研发机构,这些机构已经孵化企业约38家。 

一年来,栖霞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科技、人才、政务等全方位的服务,加速各种资源在栖霞“落地生根”。同时,高新区正在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力争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入园企业线上办事一站式平台,最大限度简化企业办事手续和流程。园区还持续为企业开展各项产业发展活动、科技金融服务活动,以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用工需求为重点,联合第三方机构,举办招聘活动,扩大高层次人才供给渠道等。 

在对企业提供贴心的管家式服务的同时,高新区更注重打造优美的园区环境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园区将升级环保、安全、物业、商业等各类配套服务,打造宜业宜居的梦想家园。 

江宁高新区 名校名院名企聚集

江宁区龙眠大道是一条“神奇”的道路,从南到北,宛如一条金线,串起了12所高校。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高校分布两侧,这里是南京市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一。 

坐拥如此丰富的科教资源,江宁高新区跑出了创新发展的“江宁速度”,通过实施创新生态培育、校地校企融合、产业集群建设、产城融合提升等4大行动,一个“人业城”和谐共生、“产商居”功能均衡的城市新中心正加速崛起。 

产业是园区发展的根基,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江宁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形成生命科学特色产业、高端智造支柱产业和软件信息新兴产业为重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在生命科学产业的版图上,开创型企业正不断涌现:前沿生物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1类长效新药成功上市,实现中国抗艾新药的“零突破”。金斯瑞子公司研发的多发性骨髓瘤肿瘤特异性T细胞治疗法(CAR-T),率先获国家药监局新药审评中心的临床试验批复,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家、中国第一家CAR-T技术产业化公司。亚洲首个CRM心脏节律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落户园区…… 

目前,江宁高新区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150余家。根据省、市产业规划布局,园区坚持“播种子、育小苗、移大树”的理念,以南京生命科技小镇为核心载体,重点发展基因技术、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等产业方向,聚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 

高端制造产业是江宁高新区的优势产业,这里也在崛起“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集聚了以全球最大通用轴承制造商舍弗勒、世界第一风电传动系统制造商南高齿、国际工业技术领先企业蒂森克虏伯、中国最大能源装备制造商特变电工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 

在软件信息产业领域,江宁高新区也是异军突起,围绕云计算服务、互联网+应用、大数据等领域,聚集了天域互联网科技中心、软通动力、多伦科技、小视科技等一批领军企业。 

4月16日,与金陵科技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南京大数据研究院;4月19日,挪威科技大学在中国建立的首个创新研究中心落户;9月7日,中国药科大学领衔的“中国药谷”战略规划正式发布;9月14日,与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 

江宁高新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必须走融合融通创新的路子。去年底南京实施了“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目的就是让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走出来,让地方的创新需求走进去,高新区探索“名校+名院+名企”的良性互动模式,推动科教优势充分释放,促进创新资源加速转化。 

截至目前,江宁高新区已累计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5家,新增科技企业700余家,引育各类人才400多人。 

其中,劳德(南京)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依托挪威科技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特隆赫姆医院科研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肿瘤转化医学研发机构,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该研究院的2个生物药已在挪威开展II期临床试验,并在江宁高新区成立了恩堤恩优(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孵化企业。该项目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预计3年内可实现产业化,5年内累计销售额不低于1.2亿美元。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在有效打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江宁高新区创新创业,江宁高新区现代服务综合配套日趋完善,城市品质功能不断提升。

浦口高新区 营造“肥沃”的创业土壤

仅仅9家高企、17家规模以上企业,2017年底摸排中各项指标在南京市15个园区中排名最后……这是一年前浦口高新区刚刚挂牌成立时接手的现实。 

各项指标靠后的园区如何谋创新发展?“变不足为优势!”这就是浦口高新区的回答。浦口高新区从一张白纸开始,短短一年,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入省库数、新增科技企业数、高新产业产值、专利申请数均实现了当年翻番。园区上下正以创新实干的举措、高速度发展的拼劲,以“归零翻篇”的心态进行弯道超车,未来发展不可估量。 

在园区上下共同努力下,调整后的浦口高新区调高坐标视野,集聚资源要素。今年浦口高新区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家。高企入省库数、新增科技企业数、高新产业产值、专利申请数分别增加2.3倍、2.4倍、2.8倍和4倍,发展速度均实现了当年翻番。非房地产企业税收比重由去年的26%激增至今年的43%,园区运营质量渐入佳境。 

园区要发展,企业是关键。而龙头企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龙头,更是带动园区产业集聚的“引擎”。园区全年引进美国Cadence(凯鼎电子项目)、新加坡埃慕斯、香港瑞恒、香港景致、易程物联、颐高智能等重大项目22个。一批龙头企业在崭露头角。比如,Cadence公司于2018年3月成立迄今,已经引入超过60人的研发团队。预计2018年产值破亿元,税收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凯鼎一期办公室2500平方米已完成装修投入使用,核心研发团队已搭建并正式开业运营。 

还有中创为量子通讯项目,该项目计划一期投资12亿元,建设量子通信产业研究所、量子通信工程应用中心、大数据管控运营中心、检测中心、科技孵化平台等。园区通过5—10年培育百亿元级骨干企业2家以上、十亿元级衍生服务企业5—10家、亿元级中小企业若干,形成综合性强、辐射面广的量子通信产业体系。 

高新区的主导产业也已经非常明确:人工智能和文化创意。在创新产业上,以芯片设计为核心,围绕“云、网、端、人”,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以影视、动漫、电竞、游戏四大方向,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 

打造金牌级的营商环境也是浦口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一大特色。浦口高新区努力打造金牌管家服务品牌,以信息化为手段,把园区各项服务进行系统集成,打造无缝衔接、贴心服务的金牌管家服务新品牌。努力打造金牌代办员服务品牌,实现入园重点企业找一个人,即可完成50多项审批流程代办,对创业者来说,这里有着最好的创业土壤。 

时间即将进入2019年,浦口高新区也已经早早谋划,将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创新集群,加快推进科创二、三号大厦、集成电路国际研发园等载体打造;加快基础设施及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金陵中学浦口分校建设;提速人才公寓、金雁湖社区服务中心、海桥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二次创业”“归零翻篇”心态,努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江北新区创新创业的增长极。

六合高新区 打造三大“百亿元级”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集群

六合高新区的设立可谓“从零开始”。南京各个区基本都有自己的高新区,而六合高新区成立时间最短,基础也比较薄弱。怎么办?六合高新区走起了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道路——园区以主导产业来集聚创新资源,以创新资源的聚集来促进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 

节能环保是六合高新区主导产业之一,园区内有247家节能环保企业。企业虽多,但遗憾的是,多年来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收入均不足亿元。为打破这种局面,10月19日,六合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联盟成立。11月20日,联盟召开首届节能环保创新发展峰会,拉开了六合高新区围绕节能环保打造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集群的序幕。目前,已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8所知名大学的环境学院与六合高新区签订了院园合作协议;5所大学及中科院土壤研究所,围绕节能环保在六合高新区成立了5家新型研发机构,对水、土、气的污染治理、环保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技术研发,目前这5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投入3488万元,集聚专家人才77名,已实现市场订单近3亿元。 

在另一主导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六合高新区目前也已和华北电力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材料学院建立了密切联系,计划打造新材料创新发展集群。不久的将来,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集群将是六合高新区最大的特色和亮点。高新区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打造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三个“百亿元级”创新发展集群。 

科技创新载体是培育创新企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今年以来,六合高新区一系列载体建设动作密集展开。目前,六合科创中心装修已接近完工,近期将投用;六合科创园已开工建设(其中一期工程约26万平方米),中南智谷即将开工(其中一期工程约12万平方米),国家信息中心数字数据产业园、联东U谷人工智能产业园等多个科创载体正在推进中。 

在新载体建设过程中,高新区同步梳理了各板块的低效闲置用地,加快推进闲置低效用地的盘活利用工作,鼓励低效企业提质增效、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空间。高新区正加快打造一条包括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园区在内的完整创新链,力争2020年前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的科创载体,让创新团队、小微企业、有一定基础的科技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载体。 

到2019年,六合高新区将通过产业空间拓展、科创载体建设、主导产业招商以及创新资源集聚等多个方面,全力推进创新生态链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创新发展集群。 

根据六合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3—5年后,六合高新区将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高新产业主导、创新资源集中、创新能力较强、服务环境优良、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效应突出的高科技现代化智造产业新区,成为支撑江北六合全面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溧水高新区 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375家企业,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70多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以上……自2017年11月挂牌成立,溧水高新区通过近一年的努力,错位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区多园”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汇聚、科教资源对接、招商引资,溧水高新区一个都没落下,“溧水探索”之路越走越宽。 

溧水高新区将继续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瞄准世界五百强、跨国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招大引强,同时以推进“两落地一融合”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和人才资源、科教资源集聚,从而实现全区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目前,溧水高新区各板块初步形成了开发区以新能源汽车为特色、东屏园区以新材料为特色、和凤园区以机电产业为主导、永阳园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溧水高新区通过精准定位,重点围绕东屏园区现有龙头项目和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由溧水高新区投资平台溧高投公司进一步进行产业细分,初步形成了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工程塑料材料、光电材料、新型膜材料、磁性材料等六大特色产业集聚,吸引进云海金属、理工宇龙、晶淼等38家行业龙头企业,努力打造并形成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方面,高新区积极对接高校和人才团队、参加或组织相关推进。目前已完成南京溧航仿生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溧航仿生院)、南京先进生物材料与过程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工大装备院)、南京东南建筑机电抗震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东大抗震院)、南京同溧晶体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同济晶体院)4家新型研发机构签约落地。工大装备院、东大抗震院、同济晶体院也通过了第二批新型研发机构市级备案。 

虽然溧水在区位上远离主城,但与科教资源的对接工作一点也没有落下。溧水高新区已经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生科创实验室,成立河海大学“溧智启航”人工智能科创实验室和南京邮电大学“溧智启航”新一代电子技术科创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溧水高新区举办的江苏(溧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和“溧智创业营”路演比赛,已经吸引了全国各地78个创新创业项目参赛,共引进6家风投机构、13个项目落户溧水高新区。第二届江苏(溧水)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对接落户项目5个,包括南丹麦大学国外仿生机器人研发团队。 

招商引资对于高新园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溧水高新还尤其强化科技型企业招商。园区深化与太库、Inspace专业孵化器以及北航等院校合作,并通过引进风投基金,在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等科技型项目洽谈引进上有所突破。高新区还抓住了今年9月金洽会的契机,邀请意向企业来园区洽谈,完成与天安投资(深圳)有限公司“南京天安幸庄科技产业园项目”等共5个项目的签约。 

下一步,溧水高新区将根据市委创新名城“121”战略部署,抓住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坚持在规划、建设、运营、服务、管理方面“五位一体”,推进园区错位协同发展,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速高端产业集聚,努力打造3年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7年工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高新区,将溧水高新区打造成为南京“南大门”的发展新支点。

责任编辑:值班账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