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镇江新闻 本网专稿

紧跟改革步伐,丹阳眼镜用40年从“小作坊”走向全世界

2019-01-07 14:47

金山网讯   现在,只要提起眼镜,想必大部分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去丹阳眼镜城买啊”!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丹阳眼镜,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之所以发展成为“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不能不提改革开放给丹阳眼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微信图片_20181219161850

微信图片_20181219161847

丹阳万新光学集团是最早实现国际化的眼镜民族企业之一。该集团董事长汤龙保是丹阳第一批眼镜学徒工,当时的眼镜企业,多以村镇企业为主。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丹阳眼镜业的发展面临着外国眼镜的冲击,很多眼镜厂被迫关停,当然,也给一些企业带来了“生机”。汤龙保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错位发展,找准方向,定位树脂镜片生产后,向国外眼镜厂学习、聘请韩国专家驻厂指导、开始在国内投放广告进行宣传等多举措逐步打开市场。树脂镜片渐渐地被大众接受,走向国外。40多年来,公司从80多员工到2000多名,连续5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预计今年将完成10个亿的销售额。

微信图片_20181219161854

车站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小锁告诉记者,1986年,丹阳政府决定由当地车站、双庙两个村,在丹阳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组成了最初的丹阳眼镜城。

“经过40余年发展,丹阳的眼镜产业逐渐壮大,形成了眼镜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两个市场开始连成一片,经营镜架、镜片、成品眼镜、眼镜专用工具、零配件等近千个品种。截止到10月份,今年的营业额将会达到55个亿。” 据丹阳眼镜城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郦新建介绍。

目前,丹阳镜片年产量3.5亿副,占全国总量的75%,丹阳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眼镜集散地,全世界将近50%的镜片都来自这里。(步晨)

责任编辑:步晨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