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苏轼眼中的镇江

2019-01-11 10:26

□ 沈伯素

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黄州、扬州、颍州、定州、琼州、惠州等地为官任职,又到过泗州、汝州、真州、滕州、虔州、韶州、永州等地,甚至在最潦倒时候渡海到廉州,在海南儋州生活数年,最后病逝于常州。这位足迹遍天下的眉山(今四川省)人,到过那么许多“州”,虽非润州人,却一眼深识润州(镇江)。他对润州情真意切,仅笔下有关镇江的诗词文(写镇江或在镇江写)就有二百余首(篇);他三十六岁时首次爱上润州这个美丽的地方以后,直到他六十六岁去世的三十年间,先后至少到过润州12次。任何角度都可说明,镇江在这位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文人眼中,如诗如画。

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任杭州通判过润,首次莅临金山时,眼前的山水就一下令他着迷。当晚,他夜宿金山寺,半夜还观赏了江上夜景。其时,他浮想联翩,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言古诗《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兄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他极赞金山美好:又有《过金山寺一首》,曰:“明月妙高台,盘涡月照开……无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莱。”在他眼里,金山就是江南的蓬莱仙境,曾写一首长达十六句的回文体诗《题金山寺》:“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此诗倒过来读,金山仍然是那样美艳。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三卷载:有一年中秋,苏轼在金山妙高台赏月,请当时著名歌手袁绹唱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斯时“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公式涌(公式 hòng 汹涌),俄月色如昼”“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他到镇江,似过上神仙日子。

他多次兴致勃勃游览镇江三山,诗赞金焦二山曰:“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当时焦山还是一片荒芜,是一种“山林饥卧”的状况,他却偏偏欣赏山里和尚“无田不退”的“非贪”生活,产生要在那里“为我佳处留茅庵”的想法(《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苏轼熟知北固山发生的许多历史珍闻。面对稀世古迹,他思古抚今,感慨万千,赞称甘露寺多景楼是“天下之殊景也”,作《甘露寺》诗说:“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还作《润州甘露寺弹筝》诗及《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称此处“斜照江天一抹红”;又道:“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蝶恋花·京口得乡书》)。他特地在《师子屏风赞》一文中记载:“润州甘露寺,有唐李卫公所留陆探微画师子版。余自钱塘移守胶西,过而观焉。”

苏轼与友人游镇江南山,作诗赞曰:“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游鹤林招隐二首》)南山是香的,这也最先被他闻得!

苏轼深识镇江,当然主因是镇江的山光水秀,但也离不开众多定居镇江或为官镇江的文友以及他结识的镇江名僧。双方互相吸引,牵挂依恋,常来常往中,诗酒酬唱,恣肆豪放,这就更令他离不开镇江。

他对镇江依依不舍,一度打算在镇江定居,找个地方置田造屋,欢度晚年。他看中了西津渡江边的蒜山上的一片松林,就打算在这里修建居所:“叩头莫唤无家客,归扫峨嵋一亩宫”《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在《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属金山,故作此诗与金山元长老》一诗中,他表示了要在此定居的意向,说:“问我此生何所归,笑指浮休百年宅。蒜山幸有闲田地,招此无家一房客。”还写道:“蒜山小隐虽为客,江水西来亦带岷。”(《次韵林子中蒜山亭见寄》)。他甚至写诗给曾任大理寺知润州的好友许遵,道:“酒泉钟鼓还江左,青壁丹崖借隐居。”(《酬许郡公借隐居蒜山》),直吐有意借隐蒜山的心事。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