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东吴在镇江的两大贡献

2019-02-03 14:18

光绪丹徒县志

光绪丹徒县志

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方舆胜览

方舆胜览

嘉庆镇江府志

嘉庆镇江府志

文/王礼刚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小霸王孙策入主江南,在丹徒、曲阿建立根据地,在镇江北固山东开凿了京口(河),南连徒阳运河,实现徒阳运河入江口西移。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自吴移治京口,古城西建——建筑了镇江古城区第一座古城铁瓮城。徒阳运河入江口西移、古城西建,镇江古城由此拉开了发展的序幕。

徒阳运河入江口西移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割据江东,派孙河领兵屯“京”地,即今北固山、京岘山、鼓楼岗一带区域,开京口(河)凿京城。京口(河)从北固山东侧,向南经东门广场至丁卯入徒阳运河。当时太湖流域物产丰盛生活富裕,开凿京口(河)“前引荆、楚之固,东引吴、会之粟”(《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是东吴立国的经济基础。从195年由孙策决策开始开京口(河),到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政权自吴迁镇,“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是孙策为东吴西迁所做的前期准备。

徒阳运河,由秦时开凿,入江口在今丹徒镇。秦时开凿的徒阳运河,由于镇江地处丘陵高岗,自丹徒镇至镇江只是开凿了龙目湖中的长岗,引水济运。龙目湖长岗,即今杜野湖至猪婆滩一段运河。秦凿断长岗还只是水道,不可以航运,太湖流域一带物产没有水道运入镇江。孙策入主江南,考虑江南治理,首先得改水道为航道,保证水路交通通畅,故开凿京口(河),为吴迁镇做准备。徒阳运河入江口由丹徒口西移至北固山东侧,同时也缩短了与邗沟的距离,使船舶少经受长江的风险。在实际意义上,“前引荆、楚之固,东引吴、会之粟”,是孙吴霸业江南的战略目标。

《元和郡县志》曰:“京者,绝高丘也。京上郡城,城前浦口,即是京口。”京口(河),即润浦(河),六朝时镇江地称“京口”,隋唐时,镇江称“润州”,皆因润浦(河)而名。京口(河)的位置及其作用,自古以来数志皆作记载。《京口山水志》卷九记载:“京口,《唐书音训》: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方舆胜览·镇江府》记载:“润浦,在丹徒县东二里,州以此得名,一曰东浦。”《隋志》云:“隋置润州,以润浦为名。”《南齐志》卷一四引《州郡志》(上)记载:“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京口(河)的开凿,实现了徒阳运河北段由水道改变为航道,由丹徒镇西延镇江古城。

为改善航道通航条件,东吴孙皓时期(264-277年),孙皓命令岑昏对徒阳运河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全线拓宽水道,降低河床,疏凿和改造工程。岑昏凿丹徒至云阳航道,特别是丹阳小辛大夹岗段和丹徒小夹岗段,高岗峡河,工程十分艰辛。

丹徒小夹岗杜野湖至猪婆滩段,即志书记载秦始皇为破王气开凿的龙目湖长岗,使“水北注江也”之处。《至顺镇江志》卷二曰:“又引《舆地志》:吴孙皓求凿道于杜墅小村,即厌王气之所。”此“厌王气之所”,就是秦始皇“使赭衣徒凿湖中长岗”。《舆地志》记载“杜墅”,实为笔误,应为“杜野”。《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一云:“杜野湖在县东南十五里,旧志作杜墅湖,误。《郡邑志》讹作杜墅。‘墅’,有关志书已经记载是笔误。”孙皓派岑昏对徒阳运河的大规模的疏浚,岑昏“斩绝陵袭”小夹岗之功,是此段运河的一次重大改造。由此演绎了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司马裒因丹徒水道浅涸,立丁卯埭工程。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7年),齐明帝“凿丹徒、云阳运渎”,对徒阳运河全面浚治,徒阳运河的入江口向西延伸至蒜山东侧大京口。

《齐志》云:“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即今之漕渠也。”孙策将徒阳运河入江口西移至北固山东侧,由水道变航道,使镇江连接三吴和秣陵,镇江古城由此开始了发展,此谓东吴为镇江古城发展作出的第一大贡献。

古城西建

古城西建,是指秦汉在今丹徒镇建筑丹徒故城的基础上,东吴在今鼓楼岗建筑的铁瓮城。

在三国东吴之前,镇江即有丹徒故城。但丹徒故城不在镇江古城区,而是在现在的丹徒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建丹徒县,县治在丹徒镇,秦汉为丹徒县,故城遗址在丹徒镇。唐李泰《括地志》称:“丹徒故城在丹徒县东南十八里,汉丹徒县是也。”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东吴孙策派部将孙河“屯京城”。建安九年(204年),继由孙韶“收河(孙河)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自吴移治京口,京口成为东吴政治、军事中心,由此建筑了京城即铁瓮城。铁瓮城的建筑,成为三国时期东吴第一城,亦是镇江古城区有城的开始。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在秣陵筑石头城,治所才由京口西迁至秣陵。

《镇江市志》记载:京城,《三国志》吴宗室传载孙韶“缮治京城”,时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比孙权迁治京口早四年。记载中称,铁瓮城 ,遗址在北固山前峰即今鼓楼冈一带。据《至顺镇江志》引陈顾野王《舆地志》,说是孙权迁京口所筑。周围六百三十步,即二百五十丈,城墙高三丈一尺,内外皆用砖砌。后来因有罗城(外城),故称铁瓮城为子城(内城)。晋王恭、南唐林仁肇曾先后加以修葺。铁瓮城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时还存在。

翻阅镇江诸志书,皆记载了东吴筑城的记载。《齐志》:“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孙权初镇之。”《尔雅》曰:“‘绝高为京’,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江,缘江为境,似河内郡,内镇优重。吴使孙河屯京城。”《嘉定镇江志》记载:“吴孙权徙丹徒,谓之京城,亦曰京口。”“惟吴大帝筑铁瓮城。”以上说明凿丹徒水道、筑铁瓮城,是“孙权初镇之”东吴所为。

《寰宇记》:“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举江左之郡者,常润冠其首焉。控江流之会,西接汉沔,北拒淮泗。”《隋志》:“京口东通吴会,西连都邑,南接江湖。”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京城,建安十三年孙权徙镇于此,筑京城,周六百三十步,于南面、西面各开一门。”《至顺镇江志》引《寰宇记》也记载佐证:“润浦,在城东一里,亦曰润港。隋置润州,以此浦得名。”明李一阳《修夹城记》:“吾润有城,莫详所始。自吴大帝筑子城,控扼南北,号铁瓮城,规制宏壮,为建邺藩篱。”建安十六年,孙权迁都秣陵,复于京口置京督以镇焉。以上著述皆表明,京口(河)的开凿,镇江古城西建由此实现,此谓东吴为镇江古城作出的第二大贡献。

回望历史,秦汉时期,秦始皇开凿丹徒口,丹徒县应运而生,丹徒故城在丹徒镇而建。时隔400年,江南运河入江口西移京口(河),丹徒水道改变为航道,铁瓮城应运而建,镇江古城在古城区的发展由此开始,由此而繁兴。因为镇江古城的西建,才有了唐大和 (827-835年)年间 ,观察使王璠建筑的夹城;才有了唐、宋时期建筑的州(府)城“罗城”;才有了元末朱元璋起兵后,令耿再成守镇江时所筑明清府城;才有了在六朝期间,及至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镇江演绎出那么多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