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国内专题 2019新春走基层 国内新闻

【新春走基层】节后用工观察:莫让结构性缺工拖产业升级后腿

2019-02-18 18:03 来源: 新华报业网

用工成本增加,制造业常年缺工加速制造企业的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步伐,由此引发新的结构性用工矛盾。同时,蓬勃发展的新经济、新业态增加就业机会,也让节后用工竞争更加激烈。

普工可替代,技术工难觅

近日,记者赴苏州艾克夫电子有限公司采访时,恰好遇到公司两位技术骨干去上海洽谈引进一批自动化生产线。公司总经理李冬说,未来3年公司销售额将翻一番,公司打算将增产的30%通过增加人工来解决,70%通过机器换人来实现。  

用工量更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机器换人的步伐更快,在每年产量增加的同时,一线操作工人数呈逐渐下降趋势。

牧田(中国)有限公司在导入自动化流水线后,近3年员工总数从9000多人降至今年的不足7000人。苏州上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每年增产的同时,一线普工使用量以平均每年100人的速度减少。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对500家不同规模企业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去年有275家企业引进智能制造装备,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企业平均用工人数较上年减少7.8%。

在“机器换人”过程中,能熟练操控现代机器、维修机器的技术工人成为“香饽饽”。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需要招聘技术工人400多人。“即便加薪也难招。”公司副总裁吴惠明坦言,企业尝试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定制人才,但目前很多学校的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很难符合企业需求,入职新人需经过深度再培训才能上岗。

苏州上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明表示,很多技术工人都是公司自己培养,从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普工中培养,从新入职的大学生中储备,但新人独当一面至少需要3年,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进车间,不愿加班,耐不住漫长的成长期,加上中国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技术工人缺工现象将长期存在。

因为稀缺,技术工人待遇也水涨船高。在昆山,很多技术工人的薪酬水平远高于大学生。一般刚毕业大学生的薪酬待遇在每月4000-5000元,但有一定技术的生产工人薪酬超过7000元。

产业可转移,高素质人才难寻

为减少用工成本,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快产业转移,主动将制造基地迁至劳动力资源更丰富的县乡工业园或中西部地区。一些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的外出打工者也纷纷返乡创业。农民工家门口就业更方便,但县乡企业在发展壮大中也遭遇管理类、工程技术类人才难招的新问题。

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的南京安盛电子有限公司,节后需招聘20名生产线操作工、4名销售业务员和业务助理。操作工很快招满,但销售业务员和业务助理至今没有着落。负责招聘的经理达峰表示,在县乡企业,愿意做管理、跑销售的大学生要比操作工难招得多。“我们今天一早收到30多张登记表,都是应聘操作工的。”在六合区招聘现场,达峰无奈地告诉记者,一线普工只要提高待遇、规范用工就能招到人,但大学生都想在城市就业,“我们公司待遇不比南京城里低,而且县乡企业大学生少,公司对人才更加重视。”

溧阳天目湖工业园区一家水处理设备制造公司招聘负责人张乐乐,对此也深有感触。张乐乐所在公司去年计划招聘5名负责生产管理、产品设计等大学生储备干部,赶了好几场招聘会都没招到合适人员。“求职者一看我们是小公司,办公地址在镇上就不愿意来。”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高素质人才。达峰表示,国家对于到乡镇就业的教师、医生以及大学生村官都有政策倾斜,对于返乡创业人员也有政策扶持,希望有关部门能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盟乡村产业发展。

新经济用工难监测

南京滴滴司机董师傅原来在南京江宁一家德资企业打工。去年8月,在公司做了7年的他辞职干起网约车司机。“收入比原来高出两三千,关键是自由,不用每天打卡。”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奔波于城市的很多快递小哥、滴滴司机均来自于制造业生产一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就业吸纳能力不容小觑。节后的各大就业市场上,快递小哥、外卖员都是人力资源公司的招聘大户,很多平台也都反映节后招工难。全国网约车司机注册人数超1000万,20%的注册司机以网约车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加上淘宝、京东等平台上数百万的创业者、快递小哥、外卖小哥,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成为一个庞大群体。

采访中,一些就业主管部门提醒:当地就业情况分析数据基于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求职情况,或列入重点监控的用人单位就业情况,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尚未覆盖到新经济新业态。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新经济新业态用工有着很强的跨界性和灵活性,从业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在工作时间、工作形式、报酬支付、管理规则上与传统就业有着很大不同,主管部门很难用现有的就业标准去界定与衡量。对于新经济新业态的就业分类,国内也尚无统一标准,使得日常公共就业服务难以跟进到位。

同时,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方便快捷的网络求职。苏州去年线下公共就业机构求职者减少约3%,但全年新增就业达17.55万人。为此,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俞晓峰建议,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和资源数据库,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让就业服务、就业政策更加精准有效,保护新兴就业形态持续健康发展。

交汇点记者 黄红芳

责任编辑:值班账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