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聚力产业强市 推进高质量发展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

办好“村社协同”,强村富民互促多赢

——庆祝改革开放40年系列报道·戴庄村篇(下)

2019-03-28 10:52

本报记者 栾继业 本报通讯员 谢志春 庄瑜

近年来,戴庄村产出的有机绿色农产品在周边市场的高端消费群体已相对固化,但随着“人情消费”的瓶颈出现和产量的不断增长,销售难题也一度显现……不过,今年这一困扰村民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戴庄村党委书记姚伟超告诉记者,就在两个多月前,村里刚和北京一家公司签订了每年包销不少于20万公斤越光有机米的合作协议。能够拿到这种“大单”,这和戴庄坚持办好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创新“村社协同”密不可分。

戴庄合作社走在全国前列

农民大多文化水平、科技素养不高,而要做好高效生态农业既要提升生产技术,还要弄懂相关政策……这就决定了农民必须和农技人员和乡村干部拧成一股绳,共同组建专业的农业合作社。

2005年,戴庄种植有机稻、有机桃的农户已达到100多户。要实现“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此时成立规范运作的专业合作社已万事俱备。这个冬季戴庄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入户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农户愿意参加合作社。

于是赵亚夫参考浙江省农业合作社章程,并学习日本农协的经验,起草了相关细则,然后又到各自然村向村民宣讲并征求意见,最终确定了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章程。2006年春节后,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这比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还早了一年半时间。

合作社坚持以本村农民为主体,成立时股本金按人平均计算,基本是均股,没有个别人控股。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统一服务,并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留给农民,返回给社员的比例高达80%,而用提留的公积金为村民们办事。这种做法让农民“就业无门路、创业无技术、致富无人帮”的难题迎刃而解,让强村富民成为可能。

村委会主任余善文还是合作社的监事长,他介绍说,合作社办好了,社员收入就越多,合作社提留的公积金也更多,因为逐步扩大村民入社比例,在绝大多数村民成为社员后,公积金实质内涵与村集体经济收入已是一回事。因为合作社的成功运营,戴庄村集体固定资产也达了1000万元。

2008年,合作社筹资500万元兴建有机大米加工厂,引进了日本佐竹精米加工设备;近年又办起有机茶叶加工厂和农机服务站;今年,与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的果品加工厂及观光农业项目也正在建设中。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增收的后劲越来越大,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也连续两届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示范农民合作社”。

“村社协同”步伐行稳致远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合作社靠谁来领头?只有依托村党组织,才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的统一协调能力;而村两委立足合作社载体强化公共服务,也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戴庄实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村级党组织通过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功效。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村党组织书记高票推选为理事长,两名支部委员为理事。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在合作社内兼职、无偿服务,既减轻社员负担,又增强社员搞好合作社的信心。通过良好的服务,戴庄村的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关系和谐、亲密无间。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村民委员会管理日常社会事务,合作社负责发展经济的“村社协同”管理模式因为其符合村情、良性互动,戴庄村强村富民之路才行稳致远。

因为合作社坚持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理念,“有机稻+红花草”的耕作模式得到成熟运用,戴庄也告别了化肥农药;农户使用的有机肥主要由土著生物菌繁殖,既适应水土又环保,对农作物也最为有效;而村里投产的秸秆炭醋厂,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而且变废为宝,其产品秸秆炭醋成了天然的农药……

合作社还较好地兼顾了家庭和集体、效率和公平,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所以“村社协同”也是戴庄人共同富裕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戴庄还以亚夫工作室、亚夫农校和亚夫红雁培育工程等项目为抓手,先后涌现出李家斌、汪厚俊、王忠立等一批热爱和执着于三农工作的基层干部,他们在戴庄接续奋斗、薪火相传,传承着“亚夫精神”和“戴庄经验”。

“谁来种田”有了更好答案

农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解决好谁来种田的问题。村党组织和合作社加快了职业农民的培育,既培养青年农民,更大力度帮助有条件的中老年小农户向职业农民过渡。

着眼于巩固和完善农业生产关系,戴庄将原来一家一户耕种的承包地,统一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重点培育了适度规模经营的50多户职业农民种植了全村70%面积的农田,委托他们按照合作社的统筹调配和规划布局,集中连片种植水稻、经济林果、高效园艺和发展农牧结合的林下经济、特种养殖。2-3年内这一数字还将增加到80多户,种植全村85%农田,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成为戴庄稳定的职业农民队伍。

原来长年在外跑运输的村民张光才回乡后成了种田大户。虽然以前没种过田,可2011年他一下子就承包了500亩地种植越光稻,如今年纯收入20多万元。一个人能种这么多田,还有空闲能去村里的山水生态园上班。张光才觉得自己能有这“三头六臂”是因为有合作社这个靠山在给他撑腰。

近年来,戴庄还多次派农民代表外出研修,学习日本的先进农业技术,也多次请日本农业专家来戴庄传经送宝。赵亚夫认为,戴庄能不能持续发展下去,关键要有优秀的人才愿意留下来。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王忠立老家在河南,来戴庄实习后留下来成了大学生村官。2014年,他在赵亚夫指导下种起了有机蔬菜,开始创业。王忠立说,尽管村里给他免了3年租金,但从不会种菜到成为种菜能手十分不易,从10多亩试验田到百亩菜地,从一开始既累又挣不到钱,到年销售35万元、利润10多万元……王忠立已成长为戴庄新一代的职业农民。他说,自己的堆肥技术还是去日本学来的,生物环保。现在他的有机蔬菜销售主要与8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平台电商合作,采取订单式种植、会员制消费,每天三四十个品种的有机蔬菜要卖到1000公斤左右。当前他正在推广菜田里的亲子教育等体验活动,让有机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改革开放最早始于农村,农村的创新探索也从未间断。戴庄村办好“村社协同”,是在农业本身框架内解决了强村富民,符合农业农村的发展规律。今年,江苏省和镇江市先后专门发文推广“戴庄经验”,以此为契机,“村社协同”互促多赢的又一秘诀将花开四处,相信会有更多的“戴庄”将被复制出来,谱写出更多更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江苏篇章。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