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军旅文化感怀

2019-03-29 10:21

□ 张惠峰

镇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隋书·地理志篇》描述:“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亦一都会也。”镇乃镇守之意,江则指长江。镇江背山面江,形势雄险,是六朝古都南京的门户,自古便为水陆通衢,江防重地。镇江扼守长江,孕育秦淮,拱卫金陵,襟吴带楚……所有这些,都将镇江打造成了一座驻扎重兵的铁瓮之城。

北宋末年,战乱频仍。《宋史·韩世忠列传》载:“梁夫人亲执桴鼓,金兵终不得渡。”公元1130年,金兀术大破杭州城后,率领十万大军,水路战船500艘,满载掠来的金银珠宝,从嘉兴、苏州运河逶迤北上,企图经镇江越长江入扬州北撤。此时,正值韩世忠梁红玉夫妇率8000水军镇守镇江。敌船从焦山方向杀来,梁红玉亲擂战鼓,韩世忠领兵诱敌深入,大获全胜,金兵慌不择路进入进退无路的黄天荡,一困就是48天,后侥幸脱险,自此后30年不敢南侵江南,南宋迎来中兴。

时光荏苒。1938年4月,一支穿着青灰色军服的队伍从安徽黄山脚下出发,一路悄然挺进,潜入镇江茅山山脉,这支新四军先遣支队要在茅山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自此,这支队伍一面抗击日军扫荡,一面向东、向北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仅仅一年多时间,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任正副司令员,统一领导江南的抗日武装,部队迅速扩大到14000余人。在党中央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领导下,部队北上东进南下,对日伪顽军作战5000余次,伤敌毙敌4万余人,还牵制了包括4万日军在内的10万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国共正面战场的抗日作战。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把茅山抗日根据地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建立的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指出“这些根据地是抗日游击战争最能长期坚持的场所,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足见镇江之南的这片群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作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是800多年前的战将韩世忠、巾帼英雄梁红玉,还是80年前的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他们为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为民族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忠诚与报效,是镇江这片红土地上军旅文化的第一元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寄奴”便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

公元376年,东晋中晚期,战乱纷纷,民不聊生。这一年,刘裕14岁,住京口。两年之后,谢玄新军移师江南,有了一个新的正式名称——北府军。这支军队屡立奇功,更因淝水之战而名噪天下。此时,靠耕地、打柴、卖草鞋为生的刘裕已“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加入了这支王牌之师。

《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公元401年,孙恩率水陆大军从长江入侵南京,参军刘牢之急令正在海盐征战的刘裕立即回撤,如神兵天降,孙恩大军在江边上岸不成施展不开,挤作一团,“高祖率所领奔击,大破之,投崖赴死者甚众。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刘裕一战成名,此后数载,转战三吴,一跃成为政坛、军坛的新星。刘裕42岁这年,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1700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事,终成南朝第一帝。

镇江,一片盛产英雄的沃土。

时光流过1500年,镇江城东圌山之麓,上将军赵声诞生于此。赵声,字百先,号伯先,镇江大港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8岁能文,9岁应试,14岁时有乡人被污吏无辜拘捕,母泣请其父营救。而此时赵声已入狱砸枷。1903年2月,赵声东渡日本考察,与黄兴结识,同年夏回国,任南京两江师范教员和长沙实业学堂监督。1909年10月,赵声担任广州起义总指挥。他亲手拟定了利用新年春节假期发动起义的计划。之后,马不停蹄赶往广州,建立了起义指挥部秘密机关,主持起义前的各项工作,不料新军中有同盟会会员身份暴露,起义被迫推迟。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相继失败后,当黄兴从死亡线上逃出,遇见从香港带着150名志士赶来的赵声时,两人抱头痛哭。从此,赵声忧愤成疾,茶饭不思,很快便抱病离世,时年31岁。辛亥革命胜利后,追赠为上将军。又将其遗骸从香港迁往镇江,厚葬于故土。

在历史的卷册上,镌刻着一大批来自镇江的英名。英雄,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金字招牌,更是军旅文化大餐中最有养分的靓汤!

在如今的镇江城中,有一条路叫北府路。当时大批北方流民南渡,渡江后或财力不济,或势单力薄,他们抵达可落脚的安全之地后便无力继续南行。而作为南桥头堡,京口成为流民最好的落脚点,这些北方流民民风剽悍,善于打仗。于是,成就了一支史上威名赫赫的特殊军队——北府军。最能佐证北府军骁勇善战的战例,就是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弓马立国的冷兵器时代已没入长河,但中国军人的血性勇气,依然光环闪烁。

公元1842年,英国侵略军发动了侵华扬子江战役。是年6月,在攻占上海吴淞炮台后,气势汹汹的英军带着坚船利炮,沿长江逆流而上,目标直指镇江。英军此次共出动了大小军舰76艘,士兵12000人,火炮725门。而此时,驻守在镇江的清军只有八旗兵1580人,还有临时从外地临时征召的2700名绿营汉军,他们粮弹匮乏,装备落后。7月21日,英军开始攻城。猛烈的炮火一轮又一轮轰击,城门很快坍塌,但镇江守军没有退却,他们利用城垛掩护,步步为营,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他们在副都统海龄的率领下,和英军展开了惨烈的巷战……恩格斯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说到镇江军旅文化中的血性和勇气,这里还有一个悲壮的战例。

历史又一次重复着镇江的不幸。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寇沿江而上,驻守镇江的国民党军队已撤退,在圌山炮台,以骆熺标为首的12名士兵自发组成敢死队,留下对日作战。12月11日,敢死队用仅有的一门火炮攻击日舰,因炮管射击过频,发烫过热,不幸发生膛炸……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如果把镇江的军旅文化看作是一座大厦,血性和勇气,无疑是其中最坚实的基石!

镇江城西南,有一道险要的关隘,地名韦岗。这里青山相对,路窄林密。公路右侧,赫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纪念碑,镌刻了新四军先遣支队首战江南奏凯歌的故事:

1938年6月17日早上8时20分,大雾蒙蒙。从镇江方向开来5辆日军汽车,当头的是一辆轿车,缓缓驶入韦岗,进入新四军早已设好的伏击圈里。“打!”随着新四军先遣支队首长粟裕一声令下,公路两边的高山密林里各种武器一起开火。狭窄的公路上顿时火光冲天,鬼子无处藏身,只得龟缩在车底下负隅顽抗,前后不到半小时,这场瓮中捉鳖的战斗就干净彻底地结束了。这一战打死日军土井少佐和梅岗大尉,鬼子共死伤20多人,还缴获了一批武器装备。

新四军挺进苏南后,韦岗伏击战是漂亮的第一仗。这一仗对于南京沦陷后处在日寇蹂躏下的苏南人民是一声战鼓,扬我士气,壮我军威。战后,陈毅元帅赋诗赞曰:“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惊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青山不与兴亡事,只共垂杨伴海潮。

青山依旧,时代变迁。70年前的4月21日。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路第20军开始从苏北嘶马、扬湾一带横渡长江。船到江心,遭到国民党炮火猛烈拦截。这时,在镇江扬中的江面上,“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奋不顾身,摇橹驾舟,送亲人解放军横渡长江的英雄事迹,被定格成“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经典照片。我军先头部队59师175团一部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终于占领了东新港十九圩塘的滩头阵地,撕开了国民党军镇江百里江防的第一道缺口。

扬中,我军转战大江南北的“跳板”。扬中人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渡江战役中,以“大辫子姑娘”为代表的扬中人民,主动加入支前大军,摇着小木船帮助亲人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镇江军民共同谱写了一曲英雄战歌。

镇江,一座金戈相击、铁马横驰的英雄之城,一座被厚重军旅文化所浸濡的红色之城。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