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又新街忆往

2019-04-01 09:58

文/王晓明

又新街是镇江的一条老街,南至大西路,北至中华路,长144米,宽仅2米,清末就形成街道,据传是以《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句意取名。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儿曾是繁忙的南北通道,用车水马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一带是老城区,人口密集,住在大西路的居民每天要到中华路大菜市买菜。中华路、石浮桥一带的居民去大西路商业街购物都要经过又新街。南来北往的客商抄近路去轮船码头也要经过这儿,还有运货的小板车、三轮车,推独轮车的农民,以及挑担、挎篮、背篓、负筐或长或短吆喝着的商贩、手艺人……从早到晚热闹得很。

又新街有住户、店铺、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大都是连家店,前店后作,居家工场一体的手工作坊如裁缝店、豆腐店、绱鞋铺、木匠铺、白铁铺、做木板雕花、算盘的作坊等,还有针灸诊所、两家理发店及德和馆(菜馆)等。在那一块块经年石板铺就的街上,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在空气中氤氲开来,热闹得像个迷你集市。

街南头西侧是火面店,由姓高的矮个中年妇女经营,她是那个年代勤劳刻苦妇女的缩影,用劳动的汗水把一儿一女养育成人。店面虽小生意却非常好,不仅周围居民,大西路上商店的店员、过路的也喜欢在这儿吃碗面。灶里的火逐渐升起,清水渐次沸腾,盛面的蓝花碗在灶台一溜排开,她麻利地用两尺长的竹筷将面条撩进竹笊篱后用劲甩一下,以脱去面汤水,保持一碗面的纯正滋味。一碗火面虽简单,却是镇江百姓对于市井生活的考究。

挨着面店的是由五十多岁夫妻俩开的茶水炉,生意非常忙,不仅周围居民来泡水,那时条件有限附近商店、文化馆等也来泡开水。茶水炉也就一间门面,除一条容人进出的走道,就是隔开烧火的炉灶和一排贮水的半截埋在土中的大水缸。炉台高出地面两尺许,前半段青石平台摆满了顾客的水瓶及盛开水的水铫子、铅桶,忙时还要排队呢。门前总是湿漉漉的一片,后半段是四个排成正方形的铸铁大汤罐,杉木圆盖。正当中有一个看火洞口,用铁盖子盖严防止烟火蹿出来。

北头有个小贵子的烧饼摊,贵师傅平顶头身着蓝布对襟褂,平日做烧饼,秋冬季也炕山芋,老远就能闻到山芋的香味。贵师傅生性好动,一有空就去摸鱼捉虾捞螺蛳,常有不错的斩获,傍晚常见他悠闲地坐在烧饼炉旁的长板凳上,一边把活蹦乱跳的鲫鱼、虾子放在脸盆里出售,一边眉飞色舞地和人谈着摸鱼捉虾的经过。

临大西路的街口不时有皮匠和修拉链、修伞、做棉花糖、出租小人书的人在此设摊,傍晚时卖回卤干的担子也来了,摊主胖乎乎的四方脸,面带微笑,扎着白围裙、套着护袖。只要他喊声“卖回卤干啰”,食客们便蜂拥而至,不光有坐着吃的,还有站着、蹲着吃的,也有拿瓷缸、大碗买回去吃的。铁锅里滚沸的是黄豆芽汤、油炸干子、茶叶蛋等,喷香的回卤干、滚烫的豆芽粉丝汤,有的还要加些烫好的粉丝、菠菜、素鸡、茶叶蛋等。这样一碗回卤干像个大杂烩,可谓色香味俱全,食客吃得满头是汗,唇齿留香,哼一段小曲好不惬意。

岁月沧桑,又新街昔日的店铺、作坊喧哗已不复存在,斑驳墙面的老街一片宁静,静静地流淌着旧日的情怀。我还是期望能在这里多留住一些积淀百年的街巷文化。又新街蕴含着无数老百姓的故事,也有几代镇江人对老街巷的记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