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顾鹤庆铭文端砚与京江画派

2019-06-10 09:24

文/图 吕振声

砚为古人文房之必备,秉四方灵气而写千古文明。文人以砚为田,笔耕不辍;以砚为伴,不离不弃;以砚为友,宝而藏之。意犹未尽者,或诗歌以咏,或铁笔以铭。砚,浓缩了中国千载文化,蕴藏了历代文士之雅好。文人多好佳砚,嗜之者甚至成癖。

是砚为清代著名书画家顾鹤庆“福富禄寿”铭文端砚(图1),长25厘米,宽15厘米,厚5厘米。砚额铭“福富禄”,饰“梅竹菊”;砚池与砚堂之间的圆圈内铭“寿”,饰“兰”;砚面四边饰“勾连纹”;砚背铭文为“松溪草堂图,乙酉年顾鹤庆铭”(图2)。

“顾鹤庆铭文砚”以端溪老坑石雕琢而成。端砚在“端、歙、洮、澄泥”四大名砚中名列榜首,其石质坚实、润滑、细腻,抚之如婴童之肌肤,敲之有金石之声,呵之能够研墨,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且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因此备受文人墨客所珍爱。

顾鹤庆(1766-1836)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京江画派创始人之一,字子余,号弢庵,丹徒(今江苏镇江)人。诸生,工诗书画,有三绝之称。年轻时曾入都,馆庄亲王府,纵观宋元名画迹,得其遗韵。长于山水,多写镇江一带春夏风景,笔墨清劲秀丽,山林茂密,尤善画柳,能生动地描绘出柳树四时不同的姿态,极富情趣,加上曾作驿柳诗,人称“顾驿柳”。与善画松的张崟为莫逆之交,有“张松顾柳”之称,并被尊为“丹徒派”之首。传世画迹有镇江博物馆藏《秋柳渔溪图》轴等。善行草,诗有京江七子之目。著《弢庵集》。

京口为镇江旧称,据《隋书·地理志》记载,“东通吴会,南接江湖,西连都邑(南京),亦一都会也”。镇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早在六朝、隋朝时期就已成为人口稠密、经济繁荣、人文昌盛的都会城市了,其雄厚的经济条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理位置、先进的文化环境和秀丽优美的自然风貌,为镇江绘画艺术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充实的条件。据《丹徒县志》和近代何宾笙《润州画苑录》等书统计,镇江历史上共有画家290余人,清代至民国初年达245余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百人之多,占清代画人的二分之一。特别是清代中后期活跃于镇江地区的“京江画派”(亦称“丹徒派”),高举“吾润画家,家自为法”的旗帜,以本邑山水的“真景实境”为描绘对象,形成了“落笔浓重,丘壑严整”,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人物有张崟、顾鹤庆、潘恭寿、潘思牧、周镐等人,其中张崟和顾鹤庆是“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

京江画派前后延续了一百多年,其创作活动,不仅在镇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乃至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近代时期变革的前奏,是我国传统历史时期出现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正如清代著名画家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所述,“诗画著名京口,花卉竹石、佛像皆超绝,而尤擅山水,自文、倪上窥宋元,高自位置,下笔便思千古,有镇江派之目”。

顾鹤庆是京江画派的中流砥柱,他在吸收前人优秀技法的同时,敢于创新,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作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酷爱画柳,历代画家都认为“画树难画柳”,因为柳树四时各异,姿态随季节而变,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很难画出柳树的千姿百态。但顾鹤庆却常常将柳树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角,不论是嫩绿初绽的春柳,枝条浓密的夏柳,还是萧疏残黄的秋柳,眉叶落尽的冬柳,都能够准确细腻地把握其四季变化的特征,他也因此获得了“顾驿柳”的雅誉。

顾鹤庆生性潇洒,安于守贫,嗜饮酒,喜交游,为人狂放,刚正不阿。其诗“平生多傲骨,不畏雪霜寒。若待知音至,随开满树花”,正是对他自己人品最好的真实的写照。

顾鹤庆铭文端砚距今已经流转了二百多年,砚以铭贵,情以砚传,此砚当与京江画派和顾鹤庆对中国绘画所作的历史性贡献,同传千古!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