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新闻

他在地下 23 米的南京,追光 33 年

2019-06-24 14:36 来源:现代快报全媒体

现代快报讯 (记者 徐红艳)当地面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地下则有肩负使命的他们往来穿行。一年 365 天,这群 " 地下工作者 " 有 250 多天都要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度过,为城市制造光明。

" 地上地下好比两个世界,每次我从地下二三十米的井口上来时,看到城市灯火通明,街道车水马龙。这满眼的繁华,让我感觉特别满足,特别自豪。"

这是一名电缆安装工人的心里话。今年 55 岁的陈德风是国网南京供电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事电缆安装已经 33 年。

1986 年从部队退伍后,不服输的精神让陈德风迅速从电缆 " 门外汉 " 成长为技术专家,这期间他足足记下了 30 多本笔记。

20 世纪末前后,国内的电缆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安装核心技术 " 受制于人 "。

"90 年代,我们也参与了日本、澳大利亚在南京的电缆工程,但当时被隔离在日本人设置的‘小棚子’外面,偶尔传递工具,不能上手。" 这让年轻的陈德风立下了 " 要国人自己做电缆安装 " 的远大志向。" 只要我们肯学敢干,不比外国人水平差!" 陈德风暗暗攒着劲,主动向外国专家学习,刻苦钻研,只为早日实现国人独立进行电缆安装的梦想。

1999 年,南京要建首个市内 220 千伏变电站。" 当时电缆及附件都是日本人生产跟安装。他们讲光做附件就要一年。但我们等不了。"

陈德风说,当时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中国人自己能干,但他偏不信。陈德风和队员们对照图纸编制安装流程,反复试验,六个月就制作完成了。质量到现在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制作一个电缆中间接头,有数十个工序,上百个动作,要连续作业 6 个小时。陈德风和队员们需要手夹玻璃片刮电缆涂层。刮一圈就要上千次,一天下来挥动手臂要上万次。时间一长,拇指就变形了。33 年来,陈德风和队员们用变形的大拇指,驯服了一条条地下电缆金龙。这期间,陈德风直接负责重点大型电缆工程 26 项,敷设高压电力电缆 2967.36 公里,为城市节省土地资源约 1600 亩,折合土地价值约 11 亿元。

这些年来,从拉闸限电到供需平衡,从电力匮乏到坚强电网,电力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背后离不开陈德风和队员们的创新接力跑。电缆槽盒的优化、智能井盖的研发、电缆伸缩节等陈德风劳模创新团队的专利成果相继面世,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

(编辑 高淼 范文静 李蔚蔚 张爱红)

责任编辑:吴丽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