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70多年前的都天会盛况

2019-07-18 10:02

文/刘广志

距今70多年前,镇江每年春末都要进行一次规模浩大的都天行会,80年岁以上的老镇江人可能还有印象。

都天行会香火非常兴旺,俗称“出会”,又称都天会。实际上都天会是个总称,因为镇江南门外各个行业供奉的神像,例如江绸业(即丝绸业)的花神,饯业的财神,浴止(洗浴业)的寿星九尊神,在出都天会的时候,都要一起随着都天大帝出行,且都放在都天大帝的“大驾”前面,所以都天会应该算是十大行组成的一个大联合会。

“出会”这天,全市十万信徒都要顶礼膜拜于都天庙,然后鸣锣,打伞,奉驾都天菩萨神像游行市区四方,供市民瞻仰礼拜,最后摆驾回銮,安座于庙宇。都天会过去每年“出会”都在农历四月中旬左右进行,传说最早始于清乾隆年间,盛行于咸丰年代,但从1942年以后,就湮没了。

当年的都天会确实热闹,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大人小孩翘首以待,立足街头等候观赏,沿街有楼的在楼上看,没楼的就把桌子凳子搬出来,站在上面居高临下看。“出会”要进行整整一天,队伍绵延数里,因为是步行周游市区四方,加之途中还要行留奉祀,当时道路又不如现在宽阔,所以要到傍晚才结束。活动中还穿插群众性文艺活动,以及各种商业活动,因此,客观上它又促进了镇江商业及服务行业的进一步繁荣。每年“出会”期间,大江南北成的商贾游人闻讯而至,清乾隆年间常州诗人赵翼就曾写过一首赞美镇江都天会的诗:“羽上琴何丽,神游正出衙,香烟三里务雾,仙帔五云车,擂鼓声传惊,灵旗气辟邪,客行车寥寂,归路得雄夸。”

“出会”时,除善男信女列队外,队伍中还有舞龙灯的,荡湖船的,挑花担的,踩高跷的,跳加官的,扮成“钟馗妹”的,以及玩狮子的等等。不少民间艺人也在一边表演说唱和其他各种技艺。另外,还有特别刺激的“抬搁”。所谓抬搁,就是用竹子搭成的下面是方形底盘、足有十米高的活动舞台。它是瓦木铁匠等行业的“作品”,由工人们抬着,并由他们的八九岁的子女在台上扮演“八仙过海”或“蟠桃会”。

都天会既然是由各个行业民间筹资联办的,自然在行会中,各个行业都尽其能,展示出自己行业的特色和风采。像木业就展示出“龙亭”——它并不供菩萨和神像,仅是一个细雕的红木亭子,但是精工细作,雕龙刻凤,同时配套有五彩琉璃灯、金罗伞、提炉等。在昔日镇江的商业行中,要数百货、绸缎、布业等行业的仪仗最为精美,如花担子全用珍珠玛瑙等玉器镶嵌,挑花担子的扁担则用黄铜包头,光亮闪闪。挑花担的为了显示功力,用力将沉重的花担放在左右肩上,打转或做出一些舞蹈动作。同时,各家的銮驾和香案也大多是楠木等名贵木材,精工雕镂,上面还镶嵌了无数的珠宝,熠熠生辉。更为出众的是,有的行业甚至在“出会”当天把各家珍藏的名人字画条幅以及各式各样的古董拿出来晒宝,争奇斗妍。所以,这都天会几乎又成为行业之间的“比胜”和“赛宝会”。尤其钱庄业最为阔气,几乎每年都为供奉的财神爷换穿一套崭新的袍子。

行会过后,紧接着便是“都天大帝”的仪仗。銮驾簇拥着龙旗,“都天大帝”的前面是扛着“肃静”“回避”牌子和分别拿着十八般武器的的武士。随驾的队伍更加壮观,它的前导是“南国公”和“雷国公”,实际上他们前者叫南霁云,后者叫雷万春,都是当年曾追随张巡一道固守睢阳而阵亡的将官,后来人们把他们封爵成了“都天大帝”的先锋官。“都天大帝”神像面色铁青,威武逼人,在我的记忆里,这就是唐朝张巡的化身。历史记载,张巡(709-757年)是河南邓县人,安史之乱时,他奋勇而出,因善于用兵,战功卓著,又忠于职守赏罚分明而被重用。起初担任真源令,后提升至河南节度副史,坚守睢阳城数月之久,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城池陷落,不幸被俘,最终以身殉职。因其保障江淮一带免遭战祸,所以都天会最开始应该是用来纪念张巡的。

都天庙历经沧桑,随着行会的停止,早已被人们所淡忘。其实,距宝塔山公园只有百多米的都天庙如今原址依然存在。记得我五六岁时,曾随祖母去过几次,无非是求神灵怜悯庇佑,消灾降福而已。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