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七夕年画”只见织女不见牛郎?

2019-08-08 09:52

d5fca3f9-a447-4a78-8118-5a464840b039

 

93eb6950-e78c-4a4c-be0d-dfddeb421a1f

七夕年画 竺捷 摄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市民许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一张收藏多年的“民国七夕年画”,很快收到无数点赞。对这张年画,许先生也抛出了他的疑问——“七夕主题为何只见织女,不见牛郎呢?”昨天,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画中寻不见牛郎

因保存时间较长的缘故,这张年画呈现淡咖啡色,整体已发脆,右上方还有一块缺损。也因为总体保护欠佳的缘故,许先生对画进行了重新装裱。从尺寸上来看,这是一张旧式中堂式挂轴年画,原画轴已经不知所终。现在装裱的部分应该是老中堂画轴的画芯部分,长70厘米左右,宽48厘米。

许先生介绍,这张年画的绘画形式比较类似于国画中的工笔画,其勾勒线条整齐划一、比较规整,在线条里面依据内容各自填色,虽是年画,但用色并不是大红大绿,而是呈现淡雅的色调。这种风格与当年的老年画印刷工艺结合得比较完美,如果细看画面局部,其线条还带有一种手工版画的“朴拙感”,涂色也不是全部位于线条内部,而是时有溢出,带有人工涂色的痕迹和意趣。

许先生表示,按他对民国时期老年画的理解,当年用这种印刷工艺印刷的老年画,虽然采取的是大幅挂轴形式,但并不是在有身份的官宦深宅大院里挂着,而是存在于普通家庭中。因为在晚清民国年间,上海的擦笔水彩月份牌年画已经大行其道,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这种新式年画的市场售价要高于采用老印刷工艺印制的传统“线描涂色”年画。在当时,很多老年画都会印制成挂轴形式,这样的中堂在家中挂着正好,如果考究一点的还会在两边挂上一副对联,凑成完整的中堂字画。

记者发现,这张年画虽冠以“七夕”主题,却找不到牛郎。

从画面来看,年画中共有5个人物,四女一男,其中有处于画面黄金分割线处的主体人物——织女,其身穿绫罗绸缎,颇为雍容华贵,右侧是为其打“花彩带”的侍女,织女正面有一位“蓝衣女”,身后背着一个草帽形状的物件,也正向织女拱手示意,而在这名女子的左下方,还有童男童女各一名,他们的脚下是川流不息的银河水,周围祥云环绕,14只喜鹊围绕嬉戏,画面右上角还有两所宫殿从云端露出顶部。

银河天上度双星

至于这张年画的主题和出处,则位于年画的左上角,其写有竖行楷书:“银河天上度双星,壬申年七月七夕写,天津德裕公画庄制”。

许先生表示,从年代来看,壬申年对应的年份应为1932年,即民国二十一年,正是日军攻占哈尔滨、东三省沦陷的时候。

对题款的“天津德裕公画庄”,许先生发现这是当时天津卫一家比较热门的年画画庄,创始于1912年,但其主要服务对象并不是城市阶层,而是一个为满足农民需要,生产当时农民喜爱的装裱卷轴画的画庄。这种传统印刷工艺的年画是其“热门爆款”,题材包括各种人物、花鸟等,同时画庄也自己印制对联,可与中堂年画配对或零卖。这种价廉物美的印刷年画作品,深受农民和城市低阶层人士的喜爱。

“银河天上度双星”中的“双星”指的是牵牛、织女二星,也就是神话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架桥,让他们渡过银河相会,这与年画所绘情形还是一致的。唐代杜甫在《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中云:“相如才调逸,银汉会双星”,其中的“会双星”,就是指牛郎、织女相会之事。

后来,“银河天上度双星”与“玉镜人间传合璧”成为婚礼庆贺上的一副常用对联,以玉镜比喻一对新人白璧无瑕,以合璧比喻新人花好月圆,而“银河天上度双星”,象征夫妻恩爱就像天上和谐相伴的星星,意境十分优美。许先生在网上也找到了一些老物件,就是写的这副对子,十分喜气。

此女到底系何人?

七夕,流传了数千年。但这张七夕年画与普遍认知的“七夕”主题年画还是有一定差距,根本不见牛郎出场,确实有点另类。

许先生介绍,这些天,他一直在网上寻找有关“七夕年画”的相关信息。正常来讲,七夕年画中牛郎和织女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角。他发现,在不同时期的年画中,牛郎织女的画面设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以七夕中堂式年画为例,清末民初那段时期,牛郎和织女的地位严重不平等,织女在天上,牛郎只能在地上仰望,同时还要对织女作揖,是非常恭敬的态度;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牛郎织女虽然说仍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牛郎已不用再作揖,而是伸开双手,像迎接织女归来一样;再到上世纪80年代,牛郎织女则基本处于平等状态了,开始拉起手来,画面也越来越像一对普通夫妻,再不是人间与天上“不搭”的感觉了。

而这张“七夕年画”却是例外。如果单看画面不看题款的话,根本不会认为这是一张“七夕”题材的年画,其主体内容在画面中传达不明确。

矛盾的焦点是织女对面的“蓝衣女”到底是何人?她与牛郎是什么关系?

许先生观察了“蓝衣女”的面容特征,认为属于女子脸型。“蓝衣女”下角的两个孩子,应该就是牛郎的一对子女。在这张老年画上,两个孩子的表情与“蓝衣女”没有半点违和感,感觉就像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与织女打招呼。而且从三人的“发式”上来辨别,“蓝衣女”与女童的发式是一样的,这让许先生更加肯定“蓝衣女”是一名女子。不过,其身份却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许先生也深感疑惑和不解,盼望有读者来共同解答。

对此,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民俗专家罗戎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性别角度来看,牛郎与织女的各自性别特征应该是比较明显的。从这幅年画的画面上看,牛郎的面容和发式呈现出女性倾向,这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但具体到这家年画庄,则不排除画工技艺不高的情况,但通常情况来说,年画中人物的性别意识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手工绘制的年画上,因为有技术不过关因素存在,其中的人物可能会呈现为中性,也就是男女不分的情况,因为是手工绘制,一张一画,所以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是这张民国年画估计采取的是“石印”印刷老工艺,也就是说由专业画师绘制图片底版,再进行大量印刷,面向市场大批量售卖的,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还是有些让人不解。“在我看过的一些七夕老年画当中,还找不出一例这样的情况。”罗戎平表示。

采访结束时,许先生表示,“七夕节”是列入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此时品味以前的老年画也是一乐,希望在这个古代专属闺阁女子们的“乞巧节”里,能把中华民族的爱情文化发扬出去,这是极为美好的一件事。

(竺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