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有了镇江平台——访中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
很难想象,印象中“粗、大、笨”的建筑业,竟然也能像工厂生产一样完成所有工序。如果不是在现场看到生产线能把钢筋、水泥全部流水线化地加工成一块块板材,也许会以为,工业化取代人工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装配式建筑产业即“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再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装配式建筑以其工期短、污染小、质量高等优点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可以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化解当前过剩的钢产能也有一定积极作用。这种产业化、工业化的建筑在欧美及日本等国际及地区已被广泛采用。
不光建厂,还要建研究院
中建科技镇江公司执行总裁王育新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中国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平台、科技平台、管理平台和投资平台。主营业务是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拥有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和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双资质”,是“科研、设计、制造和工程管理”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的科技创新型工程总承包服务商。
位于丹徒区的这一项目总投资6亿元,计划用地127亩,目前已开工5条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产建筑用PC构件20万平方米,就地提供一定量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同时公司准备在开发区设立中建装配式建筑设计院华东设计院镇江分院,依托中国建筑的强大研发平台,联合专业的科研院校,打造“科研、设计、制造、采购、施工一体化(REMPC)”的商业模式,形成一个产学研用产业集群,为公司引领长三角PC构件高质量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该项目占地2.8万平方米的厂房已通过验收,搅拌站主要设备安装完成并投放试运行;5月,公司成功与德国艾巴维签约引进1条全自动化流水线(价值7000万元),固定模台生产线设备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8月进行设备调试工作,蒸汽管网铺设作业和人员招聘工作正在进行,9月底将具备试生产条件。
装配式建筑究竟好在哪里?
装配式构件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生产工序:钢模制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脱模,一切都在流水生产线上进行。
在现场可以看到,办公楼的框架已经造好,这运用了剪力墙内浇外挂技术,在组装好柱和梁后将预制板拼装上去,再进行浇筑就可以完成施工,真的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所有生产流程都在工厂里进行,风吹不着,日晒不着,一年四季都能进行作业,在恶劣天气情况下,也能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这比传统现浇式建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育新介绍,他们生产的构件有剪力墙、主次梁、楼板,底部预埋钢筋对接套筒,腰部预留拉件孔、顶部预留次梁安装口,其他周边预留连接钢筋。预制楼板,只制作一半(约8厘米,兼作模板),上面预留约6厘米现浇砼,除底部外的其他三面预留连接钢筋,预留线管穿插孔洞。
专业介绍略显示枯燥,如果用老百姓能理解的语言“翻译”一下,就是,今后的住房市民不用再为地板打“楞子”操心了:楼板本身就预留了6厘米的空层,地板布线都留了孔洞的空间,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装潢时布线、打孔等都能大大减少。一句话,更方便、更人性化。
从“深圳速度”到“镇江技术”
以30多年在深圳市场上创下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名闻天下的中国建筑,这些年来技术进步的速度也从没有停歇。建筑业产业化的探索一直没有止步。今天,成熟的技术终于在镇江拥有了成功的平台——中建镇江项目。
王育新介绍,装配式主体施工与普通工艺施工工期差不多,但装配式施工的装修阶段较快,至少可减少1/3的工期,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提高建筑工人素质的必然选择。
对比一下装配式施工和传统的人工现场装配,前者生产效率高,5-6天一层楼,人工减少50%以上。而人工施工,现场工序多,生产效率低,人力投入大,需6-7天一层。工程质量方面,前者误差控制毫米级,室内可实现100%无抹灰工程;后者误差控制厘米级,空间尺寸变形较大。此外,前者施工还能节水60%、节材20%、节能20%、垃圾减少8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建造方式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尤其在房屋建造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还具有普遍性。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
据住建部统计,中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28%,而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达65%。国家《“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中则提出明确目标: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记者 陈声秦)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