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镇江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守村”干部感受“加码”的幸福

2019-09-20 10:11 来源:京江晚报

在镇江市丹徒区谷阳镇谷阳村村委会的会议室中,记者见到了徐素青,她身材娇小,皮肤白皙,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声音响亮,一看就是个乐观麻利的人。

QQ截图20190920100644

“我是谷阳村副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谷阳村人,所以我也算是见证了谷阳村最近几十年的变化。”徐素青说。

谷阳村所在的谷阳镇由原西麓乡和三山乡合并而来,徐素青出生的白袍村,原先属于西麓乡,2001年在西麓乡和三山乡合并的过程中,上麓村和白袍村也合并为谷阳村,随后在2004年原站岗村也合并到谷阳村。

“这几十年,变化是方方面面的,就先从路说起吧。”徐素青说,在她的童年中,有一种叫木屐的东西,现在很多孩子不要说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小时候村里没有水泥路,一下雨土路就泥泞不堪,我没有雨靴,就穿木屐去上学,木屐就是那种木头鞋底,下面再钉两块条状木头加高一下,相当于雨靴。穿上木屐并不好走路,但是那时大家都穷,一年也不见得能添一双新鞋,鞋子是舍不得直接踩进烂泥里的,只好穿木屐。”

到了1999年,白袍村由村民集资修建了第一条水泥路,再往后,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有些水泥路又慢慢变成了柏油路,路越修越宽,车越来越多……

从小到大,还有一个变化让徐素青印象深刻,那就是“住”。

“我刚出生时,和爸爸妈妈一起住在爷爷奶奶给的‘两间一厢’里,我是家中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姐姐,五个人住,家里还是很挤的。”徐素青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爸爸盖了“三间一厢”,虽然居住条件有所好转,但是姐妹三个仍然需要合用一个房间,大姐睡一张床,徐素青跟着二姐睡一张床。“我那时候,特别盼着大姐赶紧出去上学,后来,大姐考进了师范学校,我也终于不用和二姐挤一张床了。”

家中居住条件的第二次大改善是1989年。那一年,徐家将三间平房翻盖成了三上三下的楼房。“我家的楼房在村里算是盖得比较早的,以前种地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的想法都活了起来,父亲一开始在镇江拉板车,后来自己做耐火泥,收入比光种地好多了。”不过,徐素青说,即使如此,盖房子的“启动资金”仍然少得可怜。但是好在那时候基本上只要准备材料费就行,邻居互相帮工、还工,泥瓦匠的工钱也可以等到年底再付,虽然磕磕绊绊,但是楼房最终还是盖起来了,徐素青也在14岁那年有了自己的房间。

徐家居住环境的第三次改变则和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大姐、二姐出嫁之后,作为最小的女儿,徐素青留在了父母身边,留在了谷阳村。2013年前后,随着城市发展,原先白袍村所在的区域也和无数靠近城市的村庄一样,经历了拆迁。现在徐家三姐妹以及她们的父母都住在丹徒新城,父母和96岁的爷爷一起居住,一个“大家庭”变成了四个“小家庭”,彼此之间各有独立空间,却又有“一碗汤的距离”,所以更觉亲密。

还有一件事让徐素青感触颇深,那就是曾经在农村普遍存在的家庭矛盾。“都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其实家庭也是如此。”徐素青说,她记忆中,农村的家庭矛盾还是比较多的。那时候农村老年人没有收入,年纪大了,就需要儿女赡养,儿女的经济状况也不乐观,矛盾也就相对较多。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以我爷爷为例,有低保,有高龄补贴,一般的生活开销够了,碰上意外状况,子女也负担得了。”

“我们感受到的主要是这几十年的变化,对于爷爷和父母来说,他们的感触可能比我们更深。”徐素青说,虽然爷爷和父母并不经常说起从前,但是从只言片语中,她也能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满足。在徐素青的父亲之前,奶奶曾经有几个孩子,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前医疗条件太差,都在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徐素青的父亲和新中国同年,在父亲之后,姑姑、叔叔相继出生,并且都活了下来。而听父亲说,在他小时候,吃不饱饭仍是常有的事,邻居之间也经常互相“借米下锅”。

“变化一直都有,尤其是2000年之后,变化越来越快。”徐素青说,小时候村里只有一两户有自行车,她刚工作时,最大的心愿就是买辆摩托车,现在却几乎家家户户都开上了汽车;小时候,她过年穿上姐姐师范学校的校服就开心得不得了,现在每到换季就买新衣服已经是生活的常态;小时候,大家都是吃河塘里的水,后来用上了井水、接上了自来水,现在不少村民也时尚地用上了净水器;小时候,村里没有什么可以活动的场所,现在村里的活动中心棋牌室、乒乓球室、舞蹈房、健身房、篮球场等都有,老老少少都能在活动中心找到自己的活动场所……“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强!”(朱秋霞)

责任编辑:吴丽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