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热点专题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风雨七十载看镇江沧桑巨变

创新涌动,开放镇江活力强

2019-09-27 09:56

QQ图片20190927095435

1978年,镇江市民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陈大经 摄QQ图片20190927095419

市民在政务中心办理业务。 辛 一 摄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一个庄严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一刻,润州区原光华4大队的大人们,正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不满2岁的陆秋富,满田埂跑。经过70年的奔跑,陆秋富脚下的土地,从贫瘠到富饶;土地上的农民变“股民”……

10岁的栾文健已经懂事。他朝着“自认为”的天安门方向,认真敬礼。后来因工作关系经历的一件件改革事件,在历史长河中涤荡成无数闪光足迹……

1987年3月18日,1949年后的第一艘外籍船舶——“大连商人”号货轮,在镇江靠岸。镇江,这座因江得名的城市,开始联通世界……

穿越时空,与过去对话。改革的激流与开放的气韵在这里激荡;一段段深情的回忆,描绘了一幕幕改革开放天地宽的奋进画面。

“两次分红”天壤之别

在田头长大、地里抢过工分的陆秋富,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2004年,临近退休,他开始畅想在“这片土地”上的晚年生活。

这一年,丹阳车站村村民正盘算着“如何离开土地”。经多方探索,“股改第一村”应时而生,农民变“股民”,开始了坐在家里拿分红的生活,也将全市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推上了新台阶。从2005年至2018年间,车站社区累计给股民分红1200万元。

车站村的股改样本,在全市推广。2018年8月,光华社区进行农村股份制改革,成立了主城区首个股份合作社。陆秋富第一个签字加入合作社。今年初,他和小女儿共分得1600元。目前,社区通过集体资产租赁市场化、信息化,已引进宝润汽车检测、金属构件厂、光华家具城等多家企业。

老陆说,其实这一次并不是他第一回拿分红。1963年,他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务农挣工分,收成好了,年底可以凭工分总数到生产队领取分红,有一年,他领到了分红180元,“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变,两次分红、天壤之别!”2018年,全市多地以分红或福利形式,共分配2370.37万元,近15万农民群众分享了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到今年6月,全市已有577个村(社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市委书记惠建林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继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完善乡村振兴配套政策体系。

两次分红,同是领钱,意义大不同。陆秋富第二次分红,捧在手上的实则改革成果——“股改”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土地保值增值了,农民增收了。也正是改革,改出了民主公开、法制化管理、村民自治等新时代农村新气象。

“两起事件”开创先河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全会强调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时任镇江市工商局企业管理科科长的栾文健,明显感觉到1978年前后对个体经济管理的区别。“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经济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户只能干干‘修鞋子’‘弹棉花’,而且从中央文件到地方政策的基调,还是以‘打击’为主。”随着政策逐步放宽,我市采取“只要是法律许可,就做好支持、疏导、服务工作”的态度。1979年7月至8月,工商部门对全市工商业状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企业的“经济户口”。

然而,当时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个体户作为“新生事物”,不经意就会与相对滞后的制度和体制产生矛盾。这一时期,我市大胆迈开了改革的步子,其中两起典型事件,甚至在全省引起了关注。

一个是戴康生退职开照相馆事件。“戴康生原来是教师,当时领取工商执照要求‘无业’,‘退职’开照相馆,到底该不该给他发照?”栾文健对此事记忆犹新,“当时,镇江工商局做出了退职就是没有职业、应该给予发照的决定。没想到,这个决定,不仅让当时处于停顿状态的照相馆行业复苏,而且开创了镇江‘辞职下海’经商的先河。”

另一个是文启然办服装厂事件。上世纪80年代初,文启然等人合伙在解放路开了一家“巴黎服装店”,生意红火,随后租用房子开起了西服厂。1981年国家《关于城镇非农个体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明确:城镇非农个体经济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请一到两个帮手,最多不能超过5个学徒。因此,文启然等人的西服厂当时在全省引起轩然大波,原省工商局还专门派人来调查此事。而文启然等人开西服厂,成为我市私营企业的萌芽。

个体经济这颗种子,迅速生长。到1985年左右,越来越多的个体户实际雇佣工数量已经超过7人,开始自发地向私营企业转变,“工农兵学商,大家来经商”成了民间的口头禅。1984年7月2日,我市改革开放中的首家个体饭店开业,随后,个体饭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成为城市一景。“可以说,镇江的个私经济是从餐饮业兴起,直到今天仍然是增长点。”

我市个私经济就是在这样的变革时代,摸索、突破、成长、成熟,充满生机和活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41万户、注册资本(金)12787亿元。

“两个维度”拥抱世界

改革开放迸发活力,在城市有着另一种精彩演绎。

1978年,镇江被确立为全国乙类开放城市;7年后,升级为全国甲类对外开放地区;1987年的春天,镇江港迎来1949年后的第一艘外籍船舶……

“1987年,监管进出口货运量4.2万吨、进出境船舶24艘次,验放进出境人员567人次。”镇江海关交出了首份成绩单表明,全球流动的产品、资金、技术和人员,开始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镇江港的变迁不仅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某种程度上更是镇江变化的缩影。”镇江港务集团计划管理部业务经理孙文星1987年参加工作,他回忆,当时龙山鳗联的鳗鱼、锚链厂的锚链、焦化厂的焦炭等,直接从镇江港出口后,成本降低;煤炭、铁矿石、硫黄、木片等原材料从镇江港进口,为本地经济源源不断“输血”。

开放始于江海,兴于全域推进。

被誉为“金手指”的许氏正骨第四代传人许祥生,也是开放的见证者。1978年,我市第一次迎来美国医学代表团,他们对许氏正骨竖起了大拇指,并邀请许祥生晚饭后到酒店继续交流。他回忆:因为“擅自”接受美方代表团邀请,未经相关部门批准,还挨了批评。而如今他受聘于泰国玛哈翁医院担任中医专家顾问,还是中国江苏中日医学交流中心专家组成员、德国海得堡大学客座教授……“这些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变化,都带有明显的改革开放的印记,国门打开,我才有了这样的机遇。”

对外开放引来发展活水。从1984年,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资餐饮服务企业“镇江京侨饭店”开业,到如今全市拥有1350家外资企业;从1984年镇江结下第一座国际友城——日本津市,到如今12个国家的16座城市与我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从1992年,汤龙保带领万新眼镜首次参加国际眼镜旗开得胜,打开了国际市场,到如今我市共有44家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投资68个项目……打开“开放之门”的镇江,已然与世界紧紧相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镇江的“开放之门”也会越来越宽敞,供更多人进来和出去。当前,全市正在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继续推动外贸优进优出,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镇江应改革而兴,因开放而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征程上,镇江蹄疾步稳、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朱 婕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