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丹徒南乡的三张名片

2019-09-30 10:32

ec2ae7ca-7245-4808-bb7f-076c84726881

上党挑花   纪晨 摄

c2cab95d-6a40-481d-b9e3-bbf123099d95

南乡田歌   文雯 摄

□ 徐润福

丹徒是闻名江南的千年古邑,有着十分丰厚的民间文化资源。丹徒南乡地处“吴头楚尾”,是吴国早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现今丹徒境内流传的民间文化,明显带有早期“吴文化”的烙印,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南乡田歌、南乡服饰、上党挑花就是其中三张靓丽的名片。

南乡田歌

丹徒南乡田歌也称秧田歌、田山歌、插田歌、薅秧歌等,起源于当地农民的各种生产劳动。当地农民以劳动伴歌为习俗,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时期,经过口耳相传,一直传唱至今。南乡田歌是丹徒先民们即兴自发创造的“劳动号子”,主要有耕田的“耕田嘞嘞”,插秧时的“插秧田歌”,打麦收获时的“打麦号子”,耥草劳作时的“耥草田歌”,车水时的“车水号子”等等,现在统称为“丹徒南乡田歌”,2006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乡田歌出生在民间,扎根于沃土中。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格调清新、风格多样、音韵流畅、语言简洁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艺术特色。田歌的曲体,一般是两句体、四句体或多句体的段式结构,除采取领合形式的部分曲目为规整形节奏,其他大多以自由疏散的节奏节拍。千百年来,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哪里有人们劳动,哪里就有田歌飘荡。优美的歌声驱走了劳动的单调,忘却了终日的疲劳,消除了胸中的郁闷,抒发了创造的豪情。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冲击,南乡田歌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丹徒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农村山乡,挖掘丹徒田歌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

近年来,以孙阿英为代表的丹徒田歌手,将原生态的南乡田歌进行整理加工再创作,把田歌搬上艺术舞台。三山中心小学、三山艺术幼儿园还将南乡田歌纳入校本课程,在孩子中学唱南乡田歌,带出了一大批小田歌手,使丹徒南乡田歌不断传承与广大。

南乡田歌是丹徒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丹徒人民心上的歌。丹徒人民将一代一代地把南乡田歌继承下来,传唱下去,使这一艺术奇葩越开越艳。

南乡服饰

很久以前,在丹徒南乡的谷阳、上党、上会一带,姑娘、妇女擅长挑花、剪纸等“女红”技艺,用于点缀和美化日常穿着和随身小物件。久而久之,他们的服饰越发绚丽多彩、土色土香,极具地方特色。现在,我们统称为“南乡服饰”。2011年1月,丹徒南乡服饰入选镇江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乡服饰始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南乡人十分看重“女红”,姑娘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在长辈们的训导下穿针引线,然后描个简单的花样儿,绣个荷包儿,再在鞋面上绣个花。等到姑娘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她不仅要为自己精心绣织一件件嫁衣,还要为丈夫的家人分别绣一些礼品带过去,以表示对长辈的孝敬、对同辈的礼貌。

南乡服饰的面料大多以她们自制的“土布”为主,即由古老的木制机械纺纱织布,通过染色(衣裤以蓝、黑为主,头巾以白色或黑白相间为主)、裁剪,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绣个花草虫鸟,编个花花边儿,结个流苏穗带,再后就缝制成头巾、衣裤、鞋袜等,以此来打扮自己,美化生活。

南乡服饰的实用性很强,符合当地妇女生活与生产劳动的需要。比如,头戴包头巾,既可挡风遮阳,又可以抵御寒冷,保护自己的发型。腰系围裙可以维护衣服的清洁,一旦弄脏也易洗省力。元末著名学者戴良的《咏插秧妇》,便是最好的写照。诗云:“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碟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诗中描绘了插秧妇女身着南乡服饰轻快劳作的情景,洋溢着水乡田野的生活气息。

此外,南乡服饰还经常作为馈赠礼品,在亲朋好友间礼尚往来。例如,给意中人送一两双绣花护肩,以表达自己的关心与爱慕之情;再如,亲朋好友家生孩子,送一两件亲手绣织的毛毛衣、老虎帽、老虎鞋、老虎兜肚等,以祝贺孩子身强体壮、虎虎生威;又如,长辈们过寿,送一两件绣有松鹤图样的布鞋,以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松鹤延年。

上党挑花

上党挑花流传于上党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妇女日常习作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作品风格朴实无华,独具魅力,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挑花是一种手工刺绣方法,分平挑花和十字花两种。它以土布或麻布做底布,以棉线做绣线,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纬线网格上,形成色彩绚丽、明暗错落有致的各种图案。远远望去,这种由人工一针一线挑制出来的图案就像一幅精美绝伦的国画,洋溢着浓浓的乡间情调。

最早的上党挑花运用广泛,实用性强。从妇女的头巾、婚服、绣鞋、围腰、鞋垫、荷包,到小孩的围嘴、肚兜、童鞋等,以及帐帘、枕套、床单等生活用品。村里的女孩从小就学习捏针走线,个个都是挑花的好手。记得我小时候,曾享用过母亲的挑花衣物,也亲眼看见奶奶和村里年长妇女的挑花手艺。她们挑花的图案题材广泛,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等,形成蝙蝠(福)、桃(寿)、桂花(贵)等常见图案,观赏性极强,取吉祥喜庆、幸福美满、福寿平安之意,很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说到上党挑花能手,首推上党镇东贪村的王月兰。作为村里挑花艺术的传承人,王月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跟随老一辈学习挑花,至今已经有40多年。她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挑花还挺红火,过年时长辈都会绣个新的围兜、围嘴什么的给小孩,新娘子出嫁的时候也会在嫁衣上绣上一些吉祥的图案。”在那个年代,挑花几乎是当地女子人人都会的一种活计,王月兰的挑花图案构思大胆而巧妙,构图饱满而均匀,取材丰富多样,成为远近闻名的挑花能手。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上党挑花工艺后继乏人,陷入技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上党镇镇政府和相关部门花力气抢救这一民间艺术,他们将挑花艺术成功申报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开设挑花艺术培训班,参加各类民间艺术展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挑花、认识挑花、学习挑花。同时,在中小学、幼儿园面向学生和孩子开设挑花艺术兴趣课,教孩子们学习并传承上党挑花工艺,让这一优秀的原生态民间工艺走出低谷,重现昔日的辉煌。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