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镇江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以幸福之名,商贸渐积一城繁华

2019-10-11 11:37 来源:京江晚报

商业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代商贸业不仅是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的窗口,更能体现一座城市的特色和魅力。70年来,商业的繁荣悄然推动了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大增加了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夜游西津渡

夜游西津渡

改革开放前 仅能满足吃饱穿暖

提起购粮凭证“粮票”,大多数“80后”“90后”都不知道为何物,但对于“50后”和“60后”来说,却印象深刻。镇江市文广旅局退休干部王建一当成一件趣事回忆起使用粮票才能购买到米、面或米、面做成食品的往事,“光有钞票是买不来主食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镇江一两粮票5分钱可买2根油条,而一碗锅盖面要花二两粮票8分钱。”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供应紧张,票证制度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产物。

“没有粮票买不到粮食,没有布票买不到布料和服装。”镇江市商务局综合处处长章存保介绍道,“在计划经济年代,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全部被取缔,集市、贸易市场被关闭,形成了国营、集体商业一统商业市场的格局。经济规模小、业态单一、产品不丰富,只能主要满足老百姓衣食方面的供给。”

改革开放前的镇江商品供应短缺,商业网点严重不足,商业区仅有两个,一是以中百一店为中心的大西路,二是以中百二店为中心的大市口,这就是镇江最早的商业格局。

改革开放后,镇江商业门店由少到多,从低矮简陋的小店铺,到豪华现代的高楼商厦,从业态单一逐步趋于繁荣。

1983-1990年,镇江市商贸业进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原有的计划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并存,计划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老的国营企业依然称霸一方,个体商业逐渐兴起。1985年,市区个体商业户已发展到3700多户,比1979年增长了121.54%,从业人员超过7000人,实现销售近3000万元。

章存保介绍,“镇江商贸业发生大的转折是在1990年到2005年。”

1991-1995年,镇江市推行“贸易兴市”商贸发展策略,有序规划大市口商业中心、解放路、中山路、正东路及谏壁镇商业区规模建设。

1991年,丹徒商厦、镇江华联商厦相继建成开业。

1996年起,镇江市政府号召各大型商贸企业加大社会融资力度,通过集资筹措建设资金,商业网点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商业城、商业大厦、国际饭店等一批标志性商业建筑相继在大市口区域内落成开业,以大市口为中心的镇江新商业中心逐步形成。

商场人气旺

商场人气旺

改革开放后 商业形态百花齐放

根据镇江市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59亿元,198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0.02亿元。

如果说,1978年以前的30年,实现了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那么改革开放后的40年则实现了让百姓吃饱吃好、穿暖穿美,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镇江市商业业态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呈的态势。

1996年5月1日,商业城开业了,全新的购物环境,丰富的商品种类、超前的购物理念,让镇江人耳目一新。商业城迅速成为镇江时尚的标杆,开业当天的营业额就达到200万元,并很快创下全市零售商业日销售额300万元最高纪录。“人山人海,还有不少句容、扬中的老百姓赶来购物。”市民徐先生清楚地记得当天开业时的盛况。

家用电器作为消费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新世纪商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锡坤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家电三大件是,黑白电视、收录机、电风扇,“这些家电用品可称得上是当时消费的奢侈品。”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典型标配的家电三大件是彩电、冰箱、洗衣机。1997年,新世纪商厦曾创下一年销售黑色家电(电视机、录像机、音响)零售5000万元的纪录。2000年后,家用电器已经不再拘泥于什么三大件。201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普及,家电品本身也在进行升级迭代,智能化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家电品的基本特征。

2005年市区主要商圈的网点数量超过8000个,比2000年增长60%以上,太和广场、紫金大厦、九洲广场等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建成开业。全市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达到235个,其中丹阳眼镜市场、华东灯具城、中国汽配城、钢材市场等与地方工业互为依托的市场发展良好,年成交额均在10亿元以上。

在商品消费中,高档服装、家用电器、通信器材、电脑等消费增势迅猛,汽车消费开始启动。服务消费中,除餐饮外,美容美发、休闲娱乐等消费也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已由温饱型全面转向小康型。

2014年,镇江市通过了主城区商贸规划,即一主四副中心,主城区以大市口、城铁站为双中心,副中心为大港、丹徒、南徐、丁卯。商业加速发展,时尚度不断提升,商业形态、购物体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购物

购物

一键购物,消费方式的变化翻天覆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凭票换物,到一键购物,镇江人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业作为与人民生活最密切的行业,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蜕变。

改革开放,同样给企业带来挑战和发展机遇。“柴米油盐酱醋茶”,酱醋是生活中离不开的调味品,镇江市百年老字号企业江苏恒顺醋业抓住了市场化转型的机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恒顺醋业营销总监高云海告诉记者,计划经济年代,恒顺的销售由国家统一配给。改革开放后,产品的销售方式经历了多种模式。通过品牌宣传,产品质量的提档升级,新产品的研发,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恒顺做大做强了。2001年,恒顺成为调味品公司第一个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给了恒顺更大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近几年来,恒顺每年的销售都比上年增长10%以上,预计今年销售将达到18亿元。

民以食为天,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市民刘奶奶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时的买菜难,仍记忆犹新,“排队绝对是菜场一景,也是一天中的头等大事。我们一般都是早上四五点去菜场排队,买斤青菜都可能排上半小时,想多买几样菜,花两三个小时很正常。”

如今,镇江城区15分钟内就有菜市场,章存保说,“老城区41个菜市场按照商务部标准完成升级改造,新建小区菜市场配建工作基本到位。”

买菜难消除了,买菜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住在万科的吴女士,下班回家烧菜时想起忘了买盐,她拿起手机通过倍全App一键下单购买了食盐,顺带买了点蔬菜,不到半个小时,菜和盐全送到了家门口。她说,“自从有了倍全便利店,购物确实比过去方便多了。”互联网+社区商区的新模式有效缓解了南徐新城片区“买菜难、卖菜贵”问题。倍全目前在镇江超过30个门店,这个模式今年被商务部评为“社区商业的经典案例”。

“回忆起以往的点点滴滴,真正有恍若隔世的感觉。”王建一说,“现在我们可以买到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东西,而且种类繁多,任你挑选品种和数量。特别是网络销售,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如今的老百姓再也不会因“计划口粮”、“计划日用品”不够用而“斤斤计较”买东西、过日子了。(马彦如  文雯

责任编辑:吴丽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