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民国时期的大实业家徐静仁

2019-11-21 09:45

646e99f5-c3ce-4ab1-8969-f0afbd47580d

文/徐苏

无论是镇江的地方史册,还是百姓的街谈巷议,徐静仁都是绕不开的人物。他曾名震上海滩,是一位鼎鼎有名的大实业家。又是中国著名实业家南通张謇的重要助手和大生实业集团的领袖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惠及镇江文教事业的大慈善家,在镇江做过许多好事,是寓居镇江人物中的杰出代表。

盐业起家

徐静仁(1871~1948),名国安,字静仁,后以字行。当涂县佳山乡(今属马鞍山市)东湖村人。他自幼敏识过人,勤奋好学。19岁入庠为秀才。因家境贫寒,弃学前往镇江随父谋生,从此寓居镇江。当时他的父亲在镇江小街做木匠。他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嫁在苏北南通,一个嫁给镇江高资林家。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外患严重。徐静仁有济世之志,决心为国分忧,走实业兴国之路。他经常往来于一水之隔的盐业重镇扬州与镇江之间,结识了不少盐业界魁首。于是他开始从盐业入手,在苏北从事制盐和销盐,由于经营得力,逐渐在实业界崭露头角。

那时,淮盐产地分淮北、淮南两个区域。淮北盐区主要包括济南、板浦、中正、临兴等4个盐场,以济南场最大,它位于苏北灌云县与涟水县的交界区,原是一片海湾苇荡区域。济南场先后建立有大德、大阜、大源、大有晋以及裕通、公济、庆日新等七大制盐公司,其中大阜、大有晋制盐公司就是徐静仁率先创办的。两公司各在河西铺设池滩10圩,每圩分8滩,每滩占地约160亩。创办初期,急需大笔投资,面对困难徐静仁办事果断,行动快捷,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解决了投资的经费,两公司逐渐形成了生产能力,所产盐很快行销到原淮南盐区引岸,弥补了由于南场产量不足而造成的供销矛盾。

光绪后期,由于海岸东移,淮盐地势发生变化,各场卤气淡薄,产盐渐少。一些有识之士为了寻找出路,打算开垦盐圩,种植棉花,另图发展。光绪二十七年(1901)南通张謇与汤寿潜、郑孝胥、罗振玉等人成立通海垦牧公司,开垦种植棉花获得成功,使黄海之滨的大片滩地化为沃土。这时,徐静仁联络张謇创办了大有晋盐垦公司,公司设在南通三余镇,原始资本50万元,后来增至80万元,耕地20万亩,除种植外,兼营土法煎盐。

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徐静仁又成立大丰盐垦公司,自任公司董事长。公司设在东台县(今江苏省大丰区),占地112万亩,初期集资200万元,后增至400万元,是淮南垦区规模最大的公司。今大丰区即因此公司而得名。当时两个公司都大量投资农田基本建设,筑堤围海、开挖沟渠、修筑涵闸、道路,促使垦区快速发展,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今天的眼光看,这项废灶兴垦的改革,集中了大量资金,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社会生产力,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壮举,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徐静仁在经营淮盐的过程中,与南通张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是光绪状元。他先后在南通、上海等地创办了多家企业和公益福利机构,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他比徐静仁年长20岁,两人以兄弟相称,情同手足。清末,张謇经营通如食盐(牌号大咸),十分欣赏徐静仁的才干,邀请他经营大咸食盐业务。徐静仁不负重托,不遗余力。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江苏独立,都督程德全任命张謇为两淮盐政总理,张謇聘任徐静仁担任淮盐科长。徐静仁在任职期间,经常对盐政弊端提出改革建议,多次上书陈言,解决场商与运商争运抢销的矛盾,实行产销统一管理;积极赞襄政务,总结水潮涝灾给盐业带来的损失,提出废灶兴垦等对策,为改革盐政干了许多实事,深得张謇的赏识。

振兴实业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两淮盐政总局裁撤。徐静仁去上海创办溥益纺织公司,担任公司总经理,首创万锭纱厂“一条龙”生产法。他与上海实业界、金融界的周扶九、刘厚生、聂云台、荣宗敬、史量才等频繁往来,以其才能、智慧和信誉受到实业界的一致推崇,先后兼任大有晋盐业公司董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中南银行董事等职,又与聂云台、荣宗敬组设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成了上海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1913年,徐静仁走遍今马鞍山地区的南山、姑山等地,在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选址办矿,创立福民、利民两个铁矿公司,后合并为福利民铁矿公司,自任总经理。刘厚生任矿厂经理,刘叔诚任工程师。当时公司额定资本100万元,由徐静仁、张謇、周扶九、刘厚生等人投资,有当涂县境内的小姑山、梅子山、小凹山、戴山、栲栳山、扇面山、南山等矿权,矿区面积达1.2万余公亩。福利民铁矿公司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是九一八事变前中国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

同年,徐静仁还与陆小波等在镇江东坞街集资开设慎康钱庄。

1917年,徐静仁、周扶九等人再次筹集资金100万元,在上海苏州河畔建成的溥益纱厂开工。这座纱厂又称溥益一厂(上海国棉三厂前身)。该厂有纱锭26520枚,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机器,有工人800人,生产各种粗细棉纱,商标采用“地球牌”和“双地球牌”两种,产品行销到国内各地,远销到南洋、印度等地,经营数年,获利甚厚。

1920年,徐静仁又与张謇兄弟共同筹集南通大生纱厂八厂(即大生副厂)。1922年,大生纱厂陷于经济危机,张謇请徐静仁出来帮忙。他致信徐静仁,请他对大生企业“更革整顿,而新颓靡”,担任大生公司纺织管理处处长。徐静仁终以师友之情难却而受聘,总揽大生管理集团实权,力挽危局。同年,他又会同张謇、聂云台、荣宗敬(荣毅仁之父)等实业家,在上海吴淞开办中国铁工厂,制造纺织机器。

1924年,徐静仁又在上海劳勃生路8号创办溥益第二纱厂(上海国棉十四厂前身)。该厂拥有资本150万元,纱锭24000枚,二厂与一厂均属溥益纺织公司。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业务工作量大增,徐静仁辞去了在中南银行担任的职务,自任纺织公司总经理,同时聘请严惠宇为副经理。公司发展迅速,产品不愁销路。

南通张謇父子去世后,大生企业日趋衰落,大生董事会把挽回败局的希望寄托在徐静仁身上,一致推举他为大生企业集团董事长。徐静仁再度出山,对大生企业的管理体制进行大胆革新,一改过去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之弊,提高办事效率,企业经营状况渐有起色,挽回了颓势。

1927年4月,徐静仁受聘于国民政府,担任财政部盐业署署长。1934年1月,黄山建设委员会在南京成立,许世英任主任委员,徐静仁与张治中任副主任委员。次年,许世英出任驻日本国大使,徐静仁担任黄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40年,上海茂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徐静仁当选公司董事长。该厂开工后,第二年即生产针剂10万支,液剂1000加仑,片剂20万。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福利民铁矿即被日军侵占,日本多次逼迫徐静仁将铁矿作为“现物出资”,加入伪华中矿业股份公司,并以徐静仁有对日债务关系相要挟,均被徐静仁拒绝。1942年3月,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实业部发出“最后通牒”,徐静仁答应还债,但仍拒绝以矿权入股。4月3日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实业部强行将福利民铁矿纳入华中矿业股份公司。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利民公司各矿山由省政府接收,后划归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管理。

兴办文教

徐静仁一生志在振兴实业,也十分关心文化教育事业,主张学以致用,培养实用人才。早在1913年,他就与张謇兄弟捐资创办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后改南通纺织大学、南通学院,并担任院长,先后培养纺织专才1750名,为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6年,史量才经营的上海《申报》亏损严重,得到了徐静仁的大力支援,摆脱困境,到上世纪30年代初日销量增至l5万份,成了中国著名的大报。1917年,黄炎培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徐静仁得知其经费困难,捐赠颇多。

1920年,徐静仁委托黄炎培到当涂调查情况,次年即在当涂城西创办静仁职业学校,建校舍70余间,耗资3万余元,购置了穿纱机、织布机、紧纱机、织巾机数十部,仪器药品3万余种,内设农事管理科、工业职工科和附属小学。

1925年,他又与镇江同仁捐资创建镇江弘仁医院,任院董事长,耗资40余万,建造房屋百余间,病床80张,内设内、外、儿、妇、五官、放射、检验诸科,为抗战前长江沿线最大的一家私立医院。

徐静仁还捐出巨款,在镇江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蚕桑职业学校,受到黄炎培的高度赞扬。镇江京江中学创办,他也出了大力,为表彰他对建校做出的贡献,学校特将一座校舍命名为“静仁堂”。1929年到1943年,他担任中华职教社第二、三、四届董事会董事。1946年当选中华职教社名誉理事。

1948年2月20日,徐静仁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8岁。他的生前好友于右任、许世英、黄炎培等103人联名刊登追悼启事,称赞徐静仁。3月25日,上海各界举行追悼徐静仁大会。会后,他的棺柩运至镇江南郊官塘乡安葬。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