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三千年前的高科技蒸锅:青铜带流甗

2019-12-02 14:35

5babb55c-c08d-44ec-b7af-12994c7e32d0

 

火的出现,让人类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茹毛饮血,到取火熟食,是人类区别动物的开始。

传说,古人最初是用石板将食物烤熟了吃。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礼器大量涌现,其中不乏食具。青铜食具轻薄精巧,导热性能更好,无论是装饰作用,还是食物口感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而从烧烤到蒸煮则是烹饪技术的一次飞跃。据记载,在周朝时,人们对饮食的要求已经非常高了,各种烹饪方法也相应出现。

在历史的餐桌上,青铜食器曾经见证了一场场欢歌宴饮,也见证了一次次纷纭复杂的时代变更。中国人吃干饭吃了几千年,古人究竟是如何将生米做成熟饭的,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青铜带流甗可称得上是中国人最早的饪食器“活化石”。

青铜带流甗,1979年3月出土于江苏镇江丹徒谏壁粮山大队,春秋晚期器。通高58厘米,口径40.3厘米。器形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甑,下为三足釜。口沿凸出可以承盖,两旁鼓出双耳,上扣两个吊链。釜作扁圆形,三足。在甑釜相接的内部有凸出的半圆形托,应为托箅之用,外部有一注水口。

蒸,利用水沸后产生的水蒸气为传热介质,使食物成熟的烹饪方法。不但达到了熟物的目的,而且蒸制之法极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固有形态。甗其实就是现在蒸锅的原型,下部的釜用来盛水,烧水产生蒸汽。上部的甑上有箅,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蒸屉。把米放在箅上,把水加到釜里,在下面架上柴火,就能烧水蒸饭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利用蒸汽、采用蒸的方法熟食的国家,相对于其他烹饪,蒸的工艺更能保持食物营养和原汁原味,这一保持食物原始风味的烹饪技法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农耕文明。

甗的出现丰富了古人的饮食生活。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在距今约7000年的时候便烧制了陶甗。考古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良渚时期至少已有甑、箅、覷三种形式的蒸器。先进的蒸器制作工艺,加上我们的祖先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难怪有人认为,是中国人蒸熟了世界上第一碗米饭。

甗的器体有上下合体,亦有上下分体,流行时间较长,从商代早期绵延至战国晚期,初期数量较少,商代晚期开始增多。在西周末春秋初,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墓的必有之器,它与鼎、簋、豆、壶、盘、盉组成一套随葬礼器。甗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汉代,东汉之后逐渐衰亡。

由青铜带流甗耳上之吊链、注水管(或流)及短矮的釜足来看,青铜甗当系悬吊使用。专家的推测基于下述理由:吊链必起悬吊作用,否则形同虚设;釜足过于矮小,若置于地上,离火太近,火力势必太弱,而悬吊使用则可增强火力。

无论是置于地上,或悬吊使用,笨重的青铜器都存在一个注水倒水的问题。充满智慧的工匠追求青铜器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完美统一,周到的考虑了其实用性。与其吃力的搬动器物,不如设计注水孔(流)更为方便,既可事先直接由器口注水,又可中途在孔中添水,也可直接通过注孔直接将剩水倒出。使用时,后者只需将器身荡开一个小角度即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处把“孔”称为“流”更为贴切,它极可能是为免去上下搬动笨重的青铜器,倾倒剩水而设计的,无疑充分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镇江地区青铜甗出土较少,同样器形仅见于江苏六合程桥三号墓,其构造科学合理,工艺奇巧,妙夺天工,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青铜带流甗的釜底在出土时有很厚的烟炱痕迹,似乎能闻到阵阵米饭香从近3000年前的历史长河中氤氲而来。惜器盖和箅均无,可能属于竹木制品,因年代久远而腐烂无存。

(马彦如 张剑)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