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窗口看运河风光写打油诗
丹阳,是一座与大运河息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运河丹阳段,最初始于秦朝。该河道直下江南平原,与奔牛运河相接,沟通了南北水运交通,从而奠定了丹阳两千多年水运长盛不衰的基础。
“云阳上征去,两岸绕商贾”。这是诗人李白在游览丹阳大运河,写下的《丁督护歌》中的千古名句;是李白描写运河漕运的一首诗歌。
从古到今,丹阳城区段运河曾经经过三次大改道,一次大规模的整治,以及一次“四改三”工程。随着大运河风光带景观规划改造后,如今的丹阳城区段运河是一个集运动休闲、生态观光为一体的城市运河公园。
大运河是母亲河
带着外孙写打油诗
“我们站在窗口就能看迎春灯展,只要不刮风下雨,平时饭后都去散步。”近日,记者来到丹阳市云阳桥社区云阳小区32幢2单元4楼史仲元、贺娥娥的家,夫妻俩在大运河边上已经住了30多年,说起家门口川流不息的大运河,他们满脸的喜悦。
贺娥娥1971年参加工作,从工人走上了管理岗位。2007年在丹阳大亚科技集团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岗位上退休。68岁的丈夫史仲元,1970年参军入伍,在部队提干上军事院校,2010年退休前任供电公司苏源电力实业公司总经理。
“大运河跑轮船,轮船身上冒着烟;宝宝站在窗口看,她说轮船在做饭。”今年66岁的贺娥娥开心地告诉记者,这是她和小外孙在窗口看大运河时,即兴作的一首打油诗。贺娥娥带小外孙在大运河边上看来来往往的船只时,还教小外孙如何识别船上有没有装货,如果船上装了货物,船身就会压得很低,没有装货,则能看到旁边的船板。
“大运河算是母亲河,可以说我们是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的。”贺娥娥说,在她还是孩童时,那时的生活用水除了井水,就是大运河的水,要用桶挑回去,然后放在自家的大缸里,用明矾将其沉淀。虽然当时的运河水很浑浊,但也是“活水”,也是养活人的水。
“那时还有专门的挑水工。”史仲元说,以前他们就住在丹阳西门,送水上门大概是一担水2分钱。尽管这样,凭一副水桶一双肩,有的挑水工养活全家五口人呢!
大运河焕发新魅力
就像生活在大花园
大运河丹阳段是丹阳市老城区与开发区的分界线。如今,大运河丹阳城区段上横跨着4座桥,人民大桥、云阳大桥、北二环大桥、南二环大桥,交通十分的便利。
“大运河一天天的变化,我是看在眼里的。”贺娥娥说,从以前的帆船到大轮船,从泥土路到石子路再到现在的水泥路、景观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现在关上窗户,行走在大运河上的船只,几乎是听不到声音的。可是在以前,老早就知道了,因为那时的船烧柴油,而且声音大,老远就闻到柴油味。
记者了解到,为响应国家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求,2017年,丹阳将大运河城区段景观带建设,纳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点民生项目。其中,一期工程始于丹阳北二环大桥、终于三河口,总长约2.6公里,于2017年完成了公园、驿站、一级挡墙栏杆、滨河人行步道等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始于三河口、终于南二环大桥,去年4月份开工,主要进行道路、护岸绿化等工程建设。
看着运河边新铺设的沥青道路,和贺娥娥一样,周边的群众都感叹,如今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生活在大运河边,就像生活在大花园中一般。
(朱美娜)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