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踞桥上“三条龙”的运河“大早市”
翟进 摄
“天麻麻亮的时候,王家澡堂的挑水工‘大个子’就到河边挑水了,看他挑了一担又一担也不歇下子……”
“从东边来的船,遇到水下有旋涡过不来,船里人就朝桥上一面招手一面喊‘来哦来哦,帮忙背纤哦’!”
“桥爪子上有两爿豆腐店,用的全是运河的水。”
今年75岁的镇江方言发音人盛木兰,用一口“滴板”的镇江话,带着手势、配以表情讲起虎踞桥旁镇江南门的运河“大早市”,将这段已经湮没六七十年的老镇江生活图景说“活”了。
盛木兰出生在运河边的苗家巷1号,20多岁时搬到贺家弄,退休后住在下河头,这辈子安家都在离运河只有“一腿路”的地方。2010年,她通过本报看到“海选”镇江方言发音人的消息,跑去面试,自选题材部分讲的就是南门大街运河码头繁忙的景象。
这段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盛木兰用镇江话讲出了运河边活泼的画面感。比如她讲到,桥头上一位名叫“小八子”的称秤师傅神情专注,眼盯秤星、手拨砣绳,然后一抹秤杆,高声报出柴禾的斤两。买卖双方据此交易,并各付“小八子”称秤的酬劳。还有,虎踞桥下“走”的船非常多,船上人捞到鱼虾螃蟹后便端盆上岸沿途叫卖,夏秋时节一声声悠长的“卖蟹儿爪喽——”,至今还在盛木兰脑海里回旋。
2011年,经多轮遴选,盛木兰被确定为镇江方言发音人之一,其声音被收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资源库,成为可资永久保存、镇江话的“有声历史”。而她口述的虎踞桥运河“大早市”情形,也将会以“说唱镇江”的形式在西津渡都天剧场上演。
这一段历史有志已载。《镇江市志》中,“虎踞桥,位于虎踞门(即老南门)口,俗称老南门桥,跨古运河。原为砖木桥,明万历二十年改建为石桥。昔为镇江府通衢要道之一,是丹阳、金坛等县通往府城的关津。为单孔石拱桥……桥拱圈弧度大于半圆,桥孔高敞,净空大,利于行舟。后经整修改造、放缓坡度,桥的拱圈、金刚墙及基础仍保持明代建筑风格。”
桥与河相依,人沿河而居,此处又是镇江南城门所在。虎踞桥扼守镇江南关,大运河载来了物资种种,其地理重要及经济繁荣不言而喻。史料记载,由于此桥是丹阳、丹徒南乡等农民进出城必经之地,挑柴负米者络绎不绝,独轮车过桥首尾相接。新中国成立前,桥上下有“三条巨龙”,即柴龙、米龙、水龙(当年店铺、民家雇工从河中担水饮用),成为有名的运河“清晨一景”。
城市规模的扩大,运河航运功能的渐失,虎踞桥旁的昔日繁华不再。如今,盛木兰每天还是要经过虎踞桥运河边好几趟。虽然老早的时光不会再回头,但她惟一的念想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看到碧清碧清的运河水。
翟进
责任编辑:费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