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李氏宗祠损毁严重待新生

位于运河路李家花园33号,李家后人着手筹措修缮资金

2019-12-19 14:31

e926a984-1f7b-48ec-9b60-feae5fb12632

李幸生来到李氏宗祠,祖屋已成危房。

a2a9962b-91a0-4190-bc7b-9b94eea11a60

失而复得的李氏宗祠门额

bed4547e-7be1-4864-8e2b-d326825c04f8

一面曾镶嵌在李氏宗祠墙体中的“节孝坊石碑”

04d1207c-b2a4-46e7-9e59-ea37fe63a501

祠堂中留存的清代皇帝圣旨石碑   摄影 竺捷

在市区运河路李家花园33号,有三间破败的旧式厅房,周边居民都称之为“李氏宗祠”。日前,来自扬州的李氏后人李幸生专门来查看祖屋现状,他希望镇江有关部门能对其文物价值进行认定。他也表示正联络族人,募集资金准备对祖屋彻底修缮。

李氏宗祠损毁严重

据李氏后人查考,宋室南渡时,李氏祖先自徽州北岳(今安徽休宁县)迁于润州,后因逢沙洲塌没,支祖鸣岐公又迁城北九里街,仰桥公发愤起家,始宅于城东梳儿巷,后又定居城南下河头。李氏宗祠就是现在的运河路李家花园,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清代,李氏族裔中人才辈出。从乾隆四十九年开始,先后出了64名大夫。同治初年,李氏十二代李文安从个园始主黄志筠手中买下个园,世居60年。这次从扬州来的李幸生就是李文安的后人,他已是李氏第十七代了。

看到祖屋现状,李幸生免不得长吁短叹。他表示已经是第三次来看祖屋了,祖屋的状况一次比一次差。上次来看的时候,石质门匾还挂着,现在已经不见了。

周边早已经开始拆迁,现在的李氏宗祠破败不堪。从外面看,首进三间厅房的外立面局部大块开裂破损,墙里的老砖材也风化严重,露出了后期补砌的红砖。李幸生走到屋里查看,内墙的粉刷层大幅脱落,而小青瓦铺就的屋面也有不少破损之处,上面杂草丛生,后期开设的窗棂也基本损坏;再看脚下,柱础缺失,连坚硬的水泥地面也大面积开裂。

幸亏去年有人

喊了一声“不许推”

李幸生不知道的是,李氏宗祠曾经面临一场“灭顶之灾”。

2018年夏天,当时李家花园片区正在拆迁。一天早上,家住李家花园2号的市民张恒顺听到屋外轰隆隆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推土机在推倒周边的拆迁房,正好开到了李氏宗祠的门前。

张恒顺挡住了推土机,告知驾驶员:“这个不许推!这个是文物!”驾驶员一头雾水,下车告诉张恒顺,他对情况不了解,如果是文物的话,可以先不推,让文物部门来鉴定一下。

张恒顺拨打了市政府12345热线。很快,文物部门派人对老宅进行了解,认为确实有一定的保护价值。这样,三间破败的老宅保留下来。

这位并非李家后人的市民,为何对李氏宗祠这么偏爱呢?原来,今年72岁的张恒顺是李家花园的老住户,1985年他在这里砌了间房子,也就是李家花园2号,其所在方位相当于完整时期李氏宗祠的后花园位置。

这些年他慢慢地了解李氏宗祠的历史,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间特别的家祠,也是镇江过往历史的一个见证。这几年,只要是李家后人来参观,他都会出来讲解,把他知道和看到的一些有关宗祠的历史告诉他们。

产权之争经历数年

围绕李氏宗祠的,还有产权纠纷。

2016年6月,李家后人、台胞李家骧与族人向镇江市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归还祖祠,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保护宗祠的申请。此外,李家后人也到外地走访,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将宗祠归还族人的案例,还找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祠堂产权的一些司法解释。

2018年3月7日,宝塔路街道举行李氏宗祠产权和使用问题的协调会,市和区台办人士,以及宝塔路街道和黎明社区负责人面对面交流。

按照上海档案馆的资料,这处宗祠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土改时用作集体仓库,维修也由集体负责,否则宗祠也不可能维持到现在。当时李家后人就住在祠堂边上,但未主张过产权。

这次协调会最终形成了5条意见,最核心有两条:第一,李氏宗祠产权明确为宝塔路街道黎明社区集体所有;第二,李氏后人可以对宗祠维修,再由社区委托给后人管理。当年4月28日,社区将李氏宗祠管理事项全权委托给李氏后人。

李家后人曾向润州区政府提出行政复议,但最终撤回了申请。

李氏家族的

明清“高光时刻”

经过了这段几年的“拉锯战”,李家后人对宗祠所有权的看重已退居其次,努力的重点转向尽快修缮好这间“饱经沧桑”的祖屋。

明代和清代是李氏宗祠的“高光时刻”:据《丹徒李氏家乘》记载,李氏家族先祖在明清朝代,有127人任朝廷命官,上至一品,下至九品。清代皇帝曾颁发24道圣旨,上有一品诰命夫人,下有九品儒人。

李氏家谱中的李文安是扬州个园的第二位旧主,其后裔中有美籍华人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李天和,原东吴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法律学家李宝森,原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李鸿寿,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李永生等一批专家和学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李家后人中有教授、博导、学者、律师、各类科学家等数百人。

据李幸生介绍,仅在扬州一脉,李家的后人就有上百人。我市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李氏19代后人李书勤说,他的先辈一脉集中在宝堰镇,他还看到过镇上建有“李氏宗祠”的分祠,具体位置在“大坟庄”附近。仅宝堰镇团结村,就有数百人姓李。

修房成头等大事

虽然目前“李氏宗祠”的现状不容乐观,但记者发现,事情正积极向好的方向转化,不少热心人在忙碌。

这体现在方方面面:“李氏宗祠”中有一部分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的遗物在李家后人手中妥善保管着。这包括原来祠堂中留存的皇帝圣旨石碑的“碑头”部分、多面原先镶嵌在墙体中的“节孝坊石碑”以及宗祠的西立面牌坊,还有宗祠的石质门额匾。还有一些原先放置在祠堂内的摆设和物件,有的在周边邻居家中,一待宗祠修缮好,就“物归原主”。这些原汁原味的“老古董”并没有伴随着“李氏宗祠”的没落而逐渐散失。

据李家后人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向我市文物部门申请,争取将“李氏宗祠”纳入文保单位,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审核之中。

同时,李家后人也按照文保单位的修缮标准和规格,委托镇江市地景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进行“李氏宗祠”修缮的方案设计,目前设计方已经拿出了初稿。李家后人也表示,他们已在族人中筹措修缮资金了,准备先期投入100万元的维修资金。

对“李氏宗祠”的状况,我市的不少文史人士也有耳闻并表达了关注。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员王礼刚表示,李氏宗祠历经风雨多难,能保存到现在这个样子,实属不易。无论宗祠的所有权归于何方,大家都希望看到宗祠能有一个完满的归宿。宗祠家族文化始终是镇江地方人文的金矿,我市已有不少祠堂被列入省级文保,而李氏宗祠有其独特性,理应为我市宗祠文化再添一景。(竺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