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镇江老电影院的陈年旧事

2019-12-20 10:09

fad8d548-8597-4eec-b276-fa672f050819

中山路南侧的人民电影院(1984年)

e6b2230d-7785-432f-884d-231ab40124dd

人民电影院 (1988年)

65d00831-72c5-46bd-8e8b-31bd94a7b997

大华电影院(2001年)

c26b0ac8-1d4d-4dd5-b7c3-ea97a5543a61

新华电影院(1985年)

□ 秦 苏

大概有十年没进电影院了,近日应朋友之邀去某影城看了一场3D大片,坐在影城小放映厅里那舒适的沙发椅上,享受着空调,再加上宽银幕、立体声,十分惬意。然而,在观看影片时我却浮想联翩,想起了几十年前的老电影片、老电影院,以及许多相关的陈年旧事,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历史最悠久的三家电影院

镇江的电影放映业较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起步稍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开始建电影院, 到20世纪50年代,全市仅有5家电影院。

最早的影院是建于1929年的铁城大戏院,这家专门放映电影的戏院不大,有一楼座,总共只能容纳六七百位观众。由于位于大市口,生意一直不错。1948年改称金城大戏院,1956年,市有关部门决定在原址新建一剧场(即后来的新华剧院),这家镇江最早建的电影院被拆掉了。据一业界的老前辈早年告诉我,这家影院当年是仿照上海嵩山电影院的样式建造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上海出差时,曾专程赶到位于西藏南路八仙桥附近的嵩山电影院看了场电影。散场后将影院里里外外仔细看了一遍,确实与我记忆中的“铁城” 差不多。

另一家历史悠久的影院是1934年建的国民大戏院, 位于中山桥畔,规模与“铁城” 差不多,也有楼座。抗战时期曾被日军占用,一度成为储存军需物资的仓库,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恢复放电影,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人民电影院。20世纪80年代初,中山路拓宽, 影院拆迁到百米之外的中山西路,规模比原先大了许多,设施也全部更新。

这两家不演戏的电影院称大戏院有点名不符实,但这是为赶那个年代的“时髦”。不过,人民电影院1955年曾改扩舞台,提供给刚成立的镇江金星扬剧团演出了近一个月。1962年,拥有邹德华、楼乾贵、苏凤娟、管林等当年国内顶尖音乐家的中央歌剧舞剧院,也在这里举办了3场独唱独奏音乐会, 电影院总算过了一把戏院瘾。

与这两家影院相比,城内还有一家历史更悠久的大华电影院,如从它的前身,清朝同治年间的同乐园算起,已有100多年历史。但这家戏院一直是演戏,放映电影的时间要比“铁城”“人民” 晚10多年, 直到1948年, 由于兵荒马乱, 无戏班演出等原因, 才将原大舞台改名为大华电影院。20世纪50年代又在原址翻建, 但规模比原来小了许多, ”文革“期间一度改称东方红电影院, ”文革“后恢复原名。

1958年后, 又增加了以放映旧片为主的工人电影院和谏壁东风影剧院。“工人” 是由迎江路上原工人俱乐部的一礼堂改建的,设施较简陋,刚开业时连座位都是连排长椅,约两三年后才改换成单独可翻转的坐椅。“东风” 则是新建的,以放映电影为主,偶尔也有剧团演戏,著名京剧员周少麟等几位上海京剧院的名家,1962年就曾在该院演出,他的父亲周信芳还特地赶来把场。

老电影院的那些旧闻轶事

几十年前人们的文化消费主要是看戏、看电影、听书,其中观众最多的是电影。那时各家影院每天从午后到晚间都要放映四五场,星期天的上午还要加映一至两场。当年城区电影院分两个档次,“人民”“ 大华” 是一档,专门放映最新的影片,其他影院则是另一档,放映的都是首轮影院放过的老旧影片。

由于当时镇江的影院较少, 电影公司一部新片一般只配发一部拷贝,由两家影院共用。因此,影院的放映时间是错开的,约相隔45分钟,这家影院放完第一盘拷贝后,立即由跑片员骑自行车送到另一家影院,其间的衔接必须十分准时,否则另一家影院就会出现断片。这种情况很少见,除非遇到特殊情况。如有一年我看电影时突下雷暴大雨,影院及时在银幕上打出幻灯片告之观众,送片人为保护拷贝而途中避雨,好在约十多分钟后雨停,电影又接下去放映了。

那时看电影与现在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放映前先要放两三分钟幻灯片,预告新电影片放映时间及一些公益广告等。然后再放映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纪录片,时长约5至10分钟,在这之后才正式放映电影。当年影院内不禁烟,观众也可随意吃瓜子、花生、水果之类的零食,散场后影院内是乌烟瘴气、垃圾遍地。

那时电影票价很便宜,只有一角多钱,新片要比旧片稍贵几分钱,如果是包场还要便宜,当年由学校、企业包场是很常有的事。暑、寒假期间的学生专场,每张票价只有五分钱。到20世纪80年代票价涨了一些,也不过约两三角钱。有趣的是在大跃进时期,为配合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运动,影院还开展了以30根老鼠尾巴换一张电影票的活动,好在当年许多单位经常组织人员到芦柴滩灭鼠,一天下来要打死上千只老鼠,一些影迷当然不会放过这看电影不花钱的机会。这个活动开展的时间很短,大约一两个月即结束了。

当年各家影院为争得观众,除在街头巷尾贴小广告,还通过报纸、广播预告电影放映时间。20世纪50年代有段时间镇江没有报纸,为了招徕观众,人民电影院还出新招,几位员工每天上午出动,由两人举着写有电影名及放映时间的矩形木制大广告牌,另有几人跟随敲锣打鼓,他们走街串巷,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许多孩童还跟在后面起哄凑热闹。

到了20世纪60年代,市影剧公司编印了一份小报,放在各影院前厅售卖,每月一期,每份5分钱。小报对开两版,横排彩印,除刊登各家影院当月多部电影放映时间的排片表,还介绍一些热门电影故事、电影演员的旧闻轶事和照片,有时还刊登观众写的电影评论之类的短文,图文并茂,较受市民欢迎。当年我是每期必买,可惜”文革“中被毁。

短短几年老影院逐渐消失

“文革”后的20世纪80年代,电影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批“文革”前摄制,曾被批为“大毒草”的老影片开禁,《早春二月》《北国江南》《舞台姐妹》《创业》《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一部接一部上映,越剧电影艺术片《红楼梦》在几家影院轮番放映几十场,几乎场场客满,盛况空前。

与此同时,港台及外国影片也大量涌入,《巴黎圣母院》《追捕》《叶塞尼亚》《胭脂扣》《世上只有妈妈好》《搭错车》……这些影片以惊险的情节、感人的故事、动听的插曲及演员的精湛演技,吸引了众多遭受十年动乱禁锢而文化饥渴的市民涌入影院,上座率极高,一票难求,不少影迷还提前一两天排队买预售电影票,这一时期成了各家电影院的“黄金年代”。

在这种氛围下,市区那几年又陆续新开了多家电影院,这些影院多为一些单位利用旧礼堂、防空洞、仓库等改建而成,设施都较简陋、放映的均是一些老旧电影,但票价更便宜。如水陆寺巷内的丹徒县招待所影院、登云路的人防电影院,花山路西端的花山电影院、润州山路的润州电影院。市文化馆将中华路上一放露天电影的场地改建成群艺电影院。中山东路拓宽后,新华剧院改为专放电影的新华影城,连健康路上驻镇部队的前进礼堂也对市民开放,经常放电影。

电影院的这一繁荣景象只持续了10多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卡拉OK、KTV、电玩、电视、广场舞等新娱乐休闲方式的大量出现,严重冲击了电影市场,各影院受其影响开始走下坡路。进入新世纪后,市区又新建了多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如红豆广场、八佰伴、万达广场等,这些商场内几乎都有一座设施一流、环境舒适的现代化影城,放映的都是外国大片、3D片,对观众吸引力特大,这又分流了老电影院的大量客源,生意逐渐清淡,有时偌大的影院内只有一二十位观众,亏损严重,难以维持。

在随后短短几年中,市区这10多家影院相继歇业,有的转行,有的出让,有的因城市建设改造而拆掉。连建了没多时,拥有较先进设施的人民电影院也关门了,2006年改成镇江数码港。大华电影院也在同年4月因一场火灾而悲剧性地落幕。从此,一家家老电影院告别历史舞台,在镇江市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