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聚焦市委七届十次全会 回眸2019年终特稿

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2019-12-25 09:01

环境保护迈入高水平,生态文明开创新局面。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深化低碳城市建设、夯实河长制机制、齐抓共管协调发展等方面交出了一份份优秀答卷,书写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篇章。

长江大保护,“黄金岸线”还绿于民

冬季的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已是一派原生态长江湿地美景。长航公安局镇江分局民警甘兆丰今年在江上巡逻时,已多次发现江豚的身影,有的还是在保护区外……

一年来,我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相关工作放在压倒性位置,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的效果喜人。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内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已彻底整改清理到位,7000多亩江滩湿地全面退出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活动,整改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是国家2019年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我省唯一被表扬的项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镇江的长江保护和生态治理指明了方向。今年以来,紧盯突出问题整改,我市形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环境问题清单,针对问题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主体责任、监管责任和时限要求。通过控污入江、源头减排,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排污等违法行为,多措并举将“黄金岸线”还绿于民,全力把长江镇江段建成绿色生态廊道。

在老丹徒集镇的江边,茂源化工彻底关闭,目前土壤修复业已启动;在丹北镇飞达码头周边,“两违三乱”已整治到位,覆土复绿、江滩修复和长江生态防护林建设也在紧锣密鼓之中……当前,全长273公里的镇江长江岸线都投入到坚守生态红线、助力长江生态保护的进程之中。为了长江两岸净起来、绿起来,镇江人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对长江干支流沿线的污染企业和码头该关闭的关闭、该整顿的整顿,腾退岸线后复绿面积超过27万平方米。

截至11月底,全市90项突出环境问题已完成整改41项。其中,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4项,已完成整改销号6项;

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65项,已完成整改29项。长江经济带“4+7+2”问题,已完成整改3项。通过细化分解“项目包”,我市项目化、清单化推进重点,为做好长江大保护提供着坚实保障。

产业促转型,坚决破除“重化围江”

打赢碧水、蓝天和土壤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不仅要在末端抓好清理整顿,还需在源头做好减排优化。今年以来,在注重淘汰和腾退的同时,我市在产业转型上进一步发力。

优化化工行业布局,制定“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处置方案,针对“重化围江”的发展之病,我市继续对症下药,今年又关停了5家化工企业,并下决心取消丹徒经济开发区化工片区定位,在长江干支流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去年以来,我市累计关停化工企业49家,化工企业入园率54.1%,减化比例达48.5%,关停力度和入园率居全省前列。“偏重偏化”的发展路径,正成为过去式。

今天当我们再走进索普化工基地,眼里看到的好似一个大公园,和人们印象中的化工厂形成强烈反差。对化工企业总数做减法,对存量化工企业做优化,在镇江已成共识。

追求“近零排放”,镇江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发展高端精细化工,通过生态提优行动推进精准治污;江南化工研发运用国内领先的草甘膦母液定向转化装置,不仅成功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而且实现了磷资源利用率96%的循环利用;建立低碳循环产业链,3家化工生产企业获市级以上绿色工厂;扬中倾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示范区,2019年荣获省生态环保领域真抓实干奖励600万元……

保蓝天、增碧水、守净土。2019年全市各地排查整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隐患248个,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486家;钢铁行业实现超低排放改造,丹阳龙江钢铁投入3.29亿元,按照最严的环保标准进行工艺改进和设施提升,建立绿色安全发展长效机制;碳素、水泥等行业完成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化工等重点行业完成VOCs治理项目167项,煤电等行业不断优化布局,推动着减煤工作。

今年的镇江城,蓝天白云数度刷屏,良好的生态环境彰显了普惠的民生福祉。截至12月23日,我市PM2.5年均浓度4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7%,改善幅度全省第一;水环境方面1-11月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达87.5%、90%,超出年度考核目标12.5%和25%,居全省第二;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并列全省第一;全市9条跨境河流交界断面和直接入江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获得区域补偿净收入331.95万元,一举扭转了我市长期以来向下游城市支付大额补偿的局面。

跬步积千里,“镇江模式”走向世界

今年10月,以“新时代、新能源、新生活”为主题的国际低碳(镇江)大会如期而至。这是镇江连续第四年举办低碳大会。开展低碳试点,推动制度、路径和技术创新,连续四年发布的“镇江指数”正走向世界,为中国低碳发展构建“国际语言”。绿色低碳的镇江模式不仅是“金字招牌”,更是“城市山林”最具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发展优势。

市区的黑臭水体——孟家湾、虹桥港等经过整治后,实现生态净化和雨洪管理的有机结合,变身为湿地公园。大江大河有人管,小沟小渠有人问。2019年干流岸线利用整治项目116个已完成65个,京杭运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周家河、跃进河等多条黑臭水体进行整治。目前河湖长制度在我市已全面建立,并开启了“掌上治水”,近1500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管理着全市近4000个河湖库。

住建部门对重点建筑工地和混凝土企业做好扬尘在线监测;交通部门积极开展“江河碧空”行动港口专项检查;城管部门提升对道路扬尘控制力度;公安部门积极推动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大家尽心尽职、齐抓共管生态环境,态势喜人。

生态是镇江最大的优势,绿色是镇江最美的底色。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嬗变正在不断进行中。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全市同心涵养生态自觉,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矢志交出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的过硬答卷”。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将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服务意识,以更大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让镇江生态环境美的步伐越走越铿锵!

本报记者 栾继业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