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聚力产业强市 推进高质量发展 奋斗进行时

镇江港务集团发力“四化”撬动升级 技术创新赋能港口强劲发展

2019-12-26 18:28

冬日的午后,镇江港务集团工艺研发中心里一片繁忙,一群年轻的员工正为集团的“天网行动”项目忙碌着。研发中心是港务集团新组建的公司,与集团旗下的大港、金港主营公司并列为集团一类分公司,由集团领导亲自挂帅。它的前身是定位为后勤保障单位的集团信息中心,此次重组升格,研发中心定位为创新平台,这是镇江港务集团发力“四化”(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撬动港口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镇江港务集团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抓手,重构生产力关系,革新管理秩序,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正为港口进一步降本增效,拓宽企业发展空间提供新机遇、新路径。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11月份,镇江港务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8779万吨,同比增长13.2%,营收达到了10.93亿元,同比增长18.1%,已经提前超额完成全年生产目标。

巧干,降本提高效益

在镇江港集装箱码头,当一只只箱子被高高吊起时,自动摄像头不仅能自动识别、鉴定集装箱箱号的符合性,而且还将集装箱的五面进行自动抓拍,对箱损情况进行照片留存。

“目前还在不断搜集整理集装箱破损样本,当残损样本数据达到一定数量时,系统可以升级改造,对集装箱的破损情况自动进行识别报警,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理货。”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新系统的自动识别率达到了99%。由于系统可以溯源,无论船代、货代、港口还是海关都能够共享实时数据信息,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质量。”工作人员口中的系统,是镇江港务集团今年建设的集装箱智能理货系统,这也开创了内河港口使用该系统的先河。“之前集装箱理货都是人工操作,一个理货员作业一条线。码头现场江、车、船、人情况十分复杂,容易存在安全隐患。”集装箱智能理货操作员束和水说:“现在我们一个人可以在电脑前同时作业3条线,安全风险降低了,也不需要在码头上风吹日晒了。”据测算,该系统上马后,装卸船作业速率提高了30%,效能提升了300%,可以节约2/3的人力成本。

除了智能理货系统,水平运输智能监管平台等智慧管理系统也投入运营,技术里面有“金矿”正成为越来越多港务人的共识。如今,镇江港务集团全港区18个磅房全部采用了无人值守模式,大大提高了管理和生产效率。据了解,仅智能门禁系统上马后,全港区100多个门卫就有近半人员需要分流至其他岗位。

实干,破解发展难题

“镇江港是个老码头,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能和传统工艺都已到达了瓶颈阶段。”港务集团下属东港公司副总经理王建波说,“要想打破瓶颈,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也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的港口才能焕发新生,一路向前。”

东港公司的主营是煤炭。常规的煤炭卸船、装船作业方式,需要4道工序,一艘5万吨的船作业时间一般需要40多个小时,门机台时效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单机300-350吨左右,该作业工艺的直接作业成本高居装卸收入单吨费用的80%左右,在市场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如何突破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问题成为东港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今年初,东港公司与相关单位合作,采用5年合同租用方式,每年投入284万元,完成了对6、7号泊位直取线的改造,改造后,煤炭通过抓斗放至皮带机,再通过装船机直接运输至船上,比过去节省了2道操作工序。由于皮带机的工作效率达到2500吨/小时,倒逼配套的门机作业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平均单机台时效率提高超过了15%,全船单机台时效率最高提升达40%。工艺流程的改进,劳动效率的提升,带来的直接变化是该工艺线的直接成本下降45%,东港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今年,全自动灌包线、火车道口无人化系统、自动脱钩吊具研制等一系列科技项目的成功运行,都是港务集团在运用科技创新思维破解生产难题的过程中结出的累累硕果。

精干,拓展生存空间

在港务集团新科技运用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研发中心的身影。“今年集团仅各类科研投入就达到了1000万元,明年预计要达到2000万元以上。”镇江港务集团工艺研发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旭仁告诉记者,“2019年,集团投入了20多个项目,预计可带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天网’项目。”张旭仁介绍,“天网”分为6个子系统:差分定位系统,视频智能分析系统,3D仿真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数字对讲系统,车载系统。未来,港区将形成一张“天网”,多个生产环节信息都可以从“天网”获悉,并借助其安排组织生产、安全管理等。最令人关注的是,因为“天网”的视频、数据等各类信息流量较大,目前港区已开始建设5G网络。

除了“天网”,研发中心还就“AGV无人小车”“智慧照明”“皮带破损智能识别”等多个项目进行技术储备。张旭仁说,研发中心专门成立了科技情报部,关注行业的领先技术,对核心技术进行跟踪和关注,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储备。一旦这些先进技术可以成熟落地,也将迅速运用于港口生产。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的生存空间。”张旭仁说,“镇江港要成为现代化智慧港口,必须借力科技创新,才能起飞远航。”

本报记者 司马珂 本报通讯员 王超军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