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挤不开的五条街

2020-01-09 11:06

8e66d53a-c72d-4ee3-a66c-7ee2012e3191

文/唐修建

老镇江人习惯把市区分为城里城外,城外最热闹的是大西路,城里就是五条街。

五条街名为街,实则是一个街市,中山路南边的南门大街、梳儿巷,北边的第一楼街、中街,与中山路形成五街交会,交会点的方圆形成“五条街”这一域名。五条街里各条街像血管流向交会点,形成热闹的市集,古老的关河从五条街穿过,河上有古桥连接,据《名城地下的名城——镇江城市考古纪实》记载,宋代名为嘉定桥,后名镇方桥,再后定名网巾桥,为古代关河上名桥之一。

镇江南乡的蔬菜、瓜果、山柴由南门大街肩挑车推到五条街,东乡的农产品通过梳儿巷,小市口也流向五条街,形成菜市和山柴市;渔民或鱼贩大多由千秋桥方向而来,亦有小篷船直接由北水关沿关河到网巾桥上岸,形成鱼市。菜市、鱼市、各种卖手工艺品的商贩和沿街的茶馆、酱园、肉铺等形成了五条街的兴盛之势。与之相连的中山路与解放路交叉处,是镇江有名的大市口,中心有重要的地标建筑中山塔,但与五条街相比就冷清了许多,故形成了“五条街挤不开,大市口不得人走的”口头语。

在我的童年,提起五条街,想起的就是那“挤不开的”热闹。

清晨,吱吱作响的独轮车的大轮子撞击着南门大街古老的花岗岩路上的条石,发出隆隆的响声,唤醒了宁静的早晨。妇女们挽着竹篮纷纷赶来,形形色色的商贩大声推销着货品,有韵律的叫卖声嘈杂的问价声在网巾桥畔回荡。

那时的女人出门都喜爱用泡桐木的刨花浸的水刷头发,使头发整齐而发亮,穿上中式斜襟的褂子,胸前或发上戴朵栀子花或茉莉花。她们提着篮子慢慢地穿行于闹市中,打扮漂亮并不妨碍她们与商贩们大声还价。

南门街头的茶馆此时也已热气腾腾,俗名“草鞋底”的烧饼焦香四溢,白果青菜的素包子里青菜馅透过白面皮呈翡翠色,清香绕鼻。有俭朴的老人会点上一壶茶,买上一块烧饼或二三只包子,在茶馆一坐坐到上午十点方回。有些老菜农,两筐菜卖完便将扁担反架于两只筐上,买一只春生和的京江公式或一块“草鞋底”,再加一小瓶二两五的小白酒,席地而坐,把京江公式或“草鞋底”一点点细拗成小块下酒,速度极慢,神态安闲。

十点多钟时,菜农商贩们陆续收摊了,主妇们也开始做午饭,关河河边炊烟袅袅。

下午到夜里各种小吃摊便开张了,炸白果、小馄饨、回炉干等等,皆是用担子挑着卖,一副担子就是一间小厨房,有锅有炉,每副担子都挂着一只小马灯,夜幕降临时,灯光点点,热气缭绕。

在网巾桥南面有一空地,晚间成了草台戏班的地盘,轮番上演着各种名目的戏剧,有时也由政府免费公映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国产 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开映时人山人海,叫卖瓜子花生米的女孩们,生意也特别地好起来。

那时镇江宝塔山上有一庙,名为都天庙,每年四月间都要举行盛大的巡游。这巡游是极讲究路线的,五条街是必经之地,且在这里要稍作停留整顿。

儿时的记忆中,在五条街见过一次都天庙庙会大游行,也是镇江历史上最后一次都天庙庙会大游行。

队伍从宝塔山下都天庙出发,经东门到范公桥(现正东路梳儿巷头),经东门坡(现中营街)到小市口,过鼓楼岗、府衙街(今烈士墓前),过千秋桥(今第一楼街)转中街至五条街,稍作停留再向西到西津渡然后折返。那天五条街万人空巷,锣鼓喧天。记得队伍中有一表演是叠罗汉,二十余壮汉人叠人至三层并随队行走。

五条街还有许多知名老店,有恒顺酱园店、春生和茶食店、“白蛇传”传说中的保和堂药店,还有康熙初年创业的唐老一正斋膏药店,这些名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沧桑故事。

如今,穿过五条街的关河已被填埋,河上的桥都深埋泥土中,生动活泼的集市被格式化的菜场和超市取代,“五条街挤不开”定格为我们这一辈人永远的乡愁,但一个现代化的新镇江正在书写新的历史,描摹新的画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