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鲜为人知的古城公园二座亭

2020-01-21 09:43

acdb11ed-7f24-435a-bd83-318cb6074c73

郗公亭

a2b2d0ad-5126-41f6-892e-52606951040e

卫公亭

文/朱昌勤

在花山湾古城公园,逶迤曲折的古城墙山坡上矗立着两座古亭,一座叫“郗公亭”,一座为“卫公亭”。两座古亭给公园平添了几分古意、几多情趣。为何称作“郗公亭”、“卫公亭”,我多次在亭内外驻足,未曾见到碑文说明。出于好奇和探秘,我查阅了资料、寻访镇江文史专家,得知了两座亭的历史由来。

先说“郗公亭”。郗公是东晋时期的重臣郗鉴,也是历史上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老丈人。郗鉴(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郗鉴与镇江有着怎样的关联呢?原来东晋时镇江称作京口,东晋之前京口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京口成为东晋重镇的形成,发端在郗鉴。

东晋初期经历了两次比较严重的内乱,发动者分别是出身门阀的王敦和地方军阀苏峻,这两次内乱都是从西面攻进建康(即今南京市),东晋方面几乎没有有效的防线抵御。苏峻之乱后,郗鉴在京口使用“流民”组成的军队筑起了东晋的屏障。所谓“流民”,即当时因北方战乱晋室南迁,纷纷南下的北方绅士家族和百姓。这些“流民”很多选择在靠近建康交通便利的京口定居。

驻守京口的郗鉴为了防止贼兵西来,保障建康安全,在京口修筑城池,积极备战。朝廷加其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敌。据《资治通鉴》记载,咸和六年(331)正月,刘徵前来劫掠武进县,郗鉴遣兵将其击退,解了此次燃眉之急。

郗鉴在京口所修之城位于何处?上世纪80年代,市区花山湾发现一座古城遗址,不少专家认为即郗鉴当年所筑之城,后经王恭“更大改创”,因此名之为“晋陵罗城”。亦有专家认为,郗鉴所筑之城是在三国时期铁瓮城基础上修缮的,应当就是花山湾之古城。

郗鉴驻守京口期间,还为女儿完成了婚姻大事。东晋时门阀制度盛行,家族之间要相互支援,互为婚姻是很重要的途径。郗鉴为女儿招婿,选中的是琅琊王氏。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为东晋“第一望族”,东晋时琅琊王氏已南迁至建康。

郗鉴得知丞相王导家中子侄个个一表人才,便派门生从京口赶到建康拜访王导,想在王家挑个佳婿。王导对郗鉴的门生说:“你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郗鉴的门生完成使命返回京口后,对郗鉴说,听说您择婿,王家的子侄们个个精心修饰了一番,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边的床上露出肚皮在睡觉,好像没有这回事似的。郗鉴听了之后连声说:“就是这个人好!”后来一打听,此人是王导的侄儿王羲之。而当时王羲之的书法已名声在外,郗鉴就将女儿嫁给了他。郗鉴择婿成为流传千载的佳话,正是成语“东床快婿”的由来。

再说“卫公亭”。这卫公就是唐朝文宗时一度任宰相的李德裕。李德裕(787-849),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其父是唐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

李德裕曾于公元822年、835年、836年三次任润州刺史共十余年。最长的是第一次,从822年至829年,历时7年。此时正是李唐王朝清兵乱之后,他安定军心,反对迷信,大力提倡节俭并自己带头,下令墓葬不许用金银锦绣,同时保护和鼓励生产,几年后润州出现了民物富庶、府库充盈的景象。此外,他还敢于批评朝政,劝谏君主,曾在润州写了一组《丹房颂》诗派人呈给唐敬宗,以之规劝。诗计六首,均以历史上的明君贤臣为证讲其利害。唐敬宗曾下令在润州征收巨额银器和丝织品,李德裕上表谏争后得以免交。

李德裕对北固山的建设有很大贡献。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他在北固山建成新的寺庙并定名为甘露寺。“因甘露之降瑞,建仁祠于高标”,这是李德裕为该寺取名的自述。李德裕还在甘露寺旁建造了一座石塔,将从久已荒废的上元县长干寺阿育王塔旧塔基下取来的11粒舍利,移置石塔之下。当时李德裕被封为卫国公,故此塔亦名“卫公塔”。石塔后毁坏,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方始改建为铁塔。甘露寺铁塔正是因为塔基下藏有11粒佛祖舍利而闻名中外,成为一座名塔。

李德裕成为宰相后,还经常思念润州。据说,他托一个朋友带一瓶中泠泉泉水给他,朋友离润州回西安时忘记了,到了南京时才想起,便从长江中装了一瓶水送给李。李喝后感慨地说:“中泠泉水的味道已经变了,像是石头城下的江水。”朋友只好吐出真情。这则传闻真伪虽无法考证,但李德裕对镇江有着深厚的感情是毋庸置疑的。

为纪念李德裕,在镇江建“卫公亭”理所当然,为何要建在古城公园?据载,在今花山路靠近古城公园处,原来有个地名叫“卫公园”,这正是因李德裕故居而得名。而“卫公亭”上的楹联“德度德施文谟文治,裕民裕国饶士饶财”,巧妙运用了卫公名和字,并概括了卫公的历史功绩。

岁月悠悠,历史沧桑。古城公园两座古亭不仅是园内重要景点,更是对两位为镇江作出特殊贡献的古人的最好纪念。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