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京口澳闸:一点也不含糊的大项目

2020-03-09 09:37

c93bacbe-9918-4920-8c75-09c3dcba1da6

清代河口停船

9396efb3-22b1-4ed6-8aa2-57eff9d69cfd

明清京口闸东闸体遗迹

dea4113d-eb3a-4a25-b137-81e6a595fd88

宋代河道

中国的大项目建设在当今世界上有着很高的口碑,是高质量、高科技和高效率的代表。这一特点古已有之,且不说中国的国标建筑长城有“世界第八大奇迹”之誉,大运河也充分显示了这些特点。

镇江水系发达,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素有“南北通衢”之称。大运河镇江段始凿于汉晋,拓于隋唐,代有兴废,迄今已两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运河沿线及两岸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含有河道、古代运河设施、交通附属设施、水利工程设施、沿岸聚落等物质文化遗产等。在京口闸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水利工程设施遗存主要是闸、堰、码头等,而京口闸是头一道闸,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京口澳闸是北宋元符年间由两浙运判官曾孝蕴主持修筑的,它是古代运河中的标志性设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所谓澳闸,就是集复式船闸与蓄水设施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复式船闸包括京口闸、腰闸、上闸、中闸及下闸等5座水闸,组成一组四级船闸。同时,还在近旁开挖积水澳和归水澳,用以调节船闸水位。澳闸兼有通航、蓄水、引水、引潮、避风等多种功能。

京口闸又名大闸、头闸、潮闸,自唐代开始即在江口河道上设置,它是古代江南运河上重要水运设施之一,堪称江南运河上的第一道闸。元《至顺镇江志》载:“京口闸,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口一里许,莫究其所始。唐撤闸置堰,开元中(713-741年)徙漕路由此。”《新唐书》齐澣传这样写道:“澣徙漕路繇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复舟。”由此可见,京口闸的设置要早于唐代开元时期。

在此前进行的京口闸遗址考古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唐代闸(堰)及北宋至明清时期的京口闸东闸体。通过不同时期的闸(堰)可以看出,在每一个时期,它们的建设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考古中我们发现,唐代闸(堰)是由黄褐夹青灰色夯土构成,夯土层面有密集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弧底夯窝。由此可以推测出,由于水边土质不好——只有青灰色的土,此土含砂黏性不大,不容易夯紧密,唐代的建筑工人曾找来纯净的黄土与青灰色的土搅拌起来增强黏性,再用束起的圆木一次次将地基夯实。考古现场发现的夯土扎实、紧密,历经千年后依然结实得像石头,由此可见当时的建筑质量。

到了北宋,遗址发现的木头证明此时的建筑方法比唐朝有了巨大的进步。北宋时期的京口闸闸体开始出现板墙、木桩、木方、夯土四个部分。板墙北高南低分为两排,两排间距0.75米,由每块宽0.30米、厚0.05-0.10米的木板横向叠加成闸墙。木方置于墙内外两侧。简单地说,就是将木方在东西南北以及上下不同位置相互榫卯相接形成一个大型木框架,然后将夯土填实在内,使之比唐代更不容易坍塌,加大了闸体的牢固性。

由于石料出现在了南宋京口闸的遗址中,由此可以推断,南宋闸体的建筑工艺比北宋又有了进步,石闸墙出现了。南宋京口闸闸体遗址中的石墙所用的块石大小不一,长约0.4-0.5米、宽约0.25-0.2米、厚0.15-0.20米。但到了明清时期,京口闸闸体建设中所用的石头由南宋的小块变成了人工打磨的大的条状石块,并有了统一的铺设标准:闸体采用工整条石错缝叠砌,砌法有“一顺一丁……十顺一丁”,外侧自上而下第四层向下起收分,收分宽约2厘米;条石长0.30-2.6米、宽0.2-0.6米、厚0.3-0.4米,条石间用掺和糯米汁的石灰嵌缝;顶面铺设两排块石,纵横之间凿有燕尾槽,并用铁锔扣加以固定。此外,明清时期的京口闸闸口设有闸门槽、闸墩、绞关石柱等设施。它们的使用中有滑轮组等物理知识的运用。

虽然只是一个京口澳闸,但中国古代大项目的精彩是否已经让您窥一斑而见全豹了呢?

(沙艳秋 霍强)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