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宗祠:供奉宗族祖先的祠堂

2020-06-17 09:38

7e972b3a-af65-4341-96d0-5cc4e112d37d

图1

1a46687d-5ac1-47e4-a0ef-79ac1712e9e4

图2

文/张峥嵘

宗祠是供奉宗族各“级”祖先的祠堂,现在人们谈论的,大抵属于后者。

镇江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造就了理想的山水人文环境,为传统建筑在镇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南北交通枢纽的位置,使镇江在古代成为商品集散中心,相对安稳的社会秩序,使镇江农业、手工业及商品经济都获得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近代,镇江开埠后设立海关,外商洋行接踵而至,国内各帮客商纷纷来镇设行交易,客观上促进了镇江商品贸易的繁荣,为镇江地方上建造精美建筑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

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发了财的本土本族中人或富或贵之后,必修祠堂,彰显荣耀,以提高他本人在宗族中的地位,并以其人生轨迹、才识德范,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清末民初,镇江地方慈善家、实业家于学源(字百川),以经商起家,曾经成为镇江首富。富裕起来的于学源热心于地方赈灾等善举,经理瓜镇义渡、冬春粥厂,任劳筹费,数十年如一日。他曾在中华路建立于家祠堂,因为于家的祖先是于谦,字凝辉,所以于家祠堂又称“凝辉堂”。到了于学源的儿子于小川当家时,他传承善念,大兴教育,为了纪念远祖忠肃公于谦,将于家祠堂改办为“忠肃小学”(后改为中华路小学分部)。于家人居住的地方叫“于家大院”,大门在大西路,后门在中华路。建筑旁边有个“于祠巷”,就是因于家大院内有个“于家祠堂”而得名。

民国时期镇江开明巨商凌焕曾,又名凌敏成,是镇江人。他自幼家境清寒,早年在上海某颜料店学徒,出师后经人资助在镇江老西门大街(即现在的大西路)开设增泰来颜料店。苦心经营,并与当时处于世界之首的德国颜料商人建立往来,使颜料生意逐渐做大,顿成镇江巨富。发迹后,关心地方桑梓教育,在镇江独资兴办了私立敏成小学(今解放路小学前身)。在该校设立有科学馆、图书馆、美术馆、卫生室、礼堂等,教学条件优越,为当时镇江城之冠。另外还附设艺徒工厂,专收贫苦子弟。凌焕曾也在敏成学校南面建造“凌家祠堂”,用以祭拜凌家祖先。如今,穿过四牌楼道署街可以看到已破败不堪的“凌家祠堂”,两旁紧闭的门扉,被蛛丝蒙住了生锈的铁锁,锁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阳光从秃墙上透下来,更显寥远,朦胧中百年以前,这里有凌家的亲属走过,背着书包的贫寒小孩走过,摇着货郎鼓的小贩走过……静静地聆听古人的足音,有着恍如隔世的感觉。

镇江城内还有许多著名的宗祠,因各种原因,这些祠堂只能在一些史料上寻些踪影,倒是镇江附近的乡村,祠堂建设此起彼伏,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保护与发展。

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镇江有12处文物入选。而其中的4处古建筑尤为抢眼,他们是黄墟的殷氏宗祠(笃行堂)、丁岗葛村的解氏宗祠、儒里的张氏祠堂(敦睦堂)及大路崇贤里王氏宗祠,巧的是它们正好都属于宗祠建筑。

殷氏宗祠“笃行堂”(殷氏六房),坐落于丹徒区黄墟集镇东首,其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为清早中期建筑,2004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保单位。近年来,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区政府的重视下,笃行堂仓厅于2014年得以修缮,2017年又投入400多万元修缮完成了整个殷氏宗祠。

镇江新区丁岗镇葛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解氏宗祠。这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祠堂建筑,属于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2007年被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前些年,历经550多年的古祠堂因年久失修,房顶部分已濒临倒塌,解氏后人及当地各界人士自发成立了抢修老祠堂筹委会。据解氏宗祠管委会人士解洪亮介绍,解氏宗祠的修缮确实经历了很长时间,大约是从2006年开始,于2012年左右完成主体工程的修缮。

2018年12月22日上午10时,来自海内外的解氏各宗亲、嘉宾410人,其中包括外地宗亲、嘉宾140多人汇聚于解氏宗祠内,举行了隆重的冬至祭祖祭祀典礼。葛村村委会负责人致欢迎词,拉开了祭祖典礼的序幕,之后是各执事就位、上供品、放礼炮开祭,现场气氛庄重热烈(图2)。

儒里张氏祠堂(敦睦堂)位于镇江东乡夹沟,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敦睦堂的整个建筑和设施保存得相当不错,走入其中,可见宗祠各处悬挂牌匾数量众多,气势颇为不凡。祠堂门前匾额上刻“光前裕后”,第一进可见清朝名相张玉书所书“義門”牌匾。张玉书曾任兵部及礼部尚书,并参与《明史》《康熙字典》编写,辞官退隐后曾居住在此。进门门柱上有“乔迁润东,源远流长”楹联,二门风火墙上方石块雕刻“垂裕后昆”大字(图1)。大厅正方地砖,柱木粗壮,圆柱上挂金字楹联匾。厅内正梁上方有匾:“纯孝回天”“格孝回天”。厅内还有“敦睦堂”“岁进士”“望重乡邦”“兄弟联缥”“文魁”等二十多块匾额,让人目不暇给。后进为四合院型,两旁走廊栏杆,设先祖牌位,上方有“婺源分派”、“明迁始祖”两块金匾,正中悬挂迁始祖画像,两侧是众先祖牌位。张氏祠堂的子孙后代,每年春冬两季都会祭祀,在当地已形成了氛围。

从市区坐212路公交至大路镇下车,再步行大约一小时可以找到王氏宗祠。与其余三处“省保”宗祠不同的是,王氏宗祠的周边地区已经进行了拆迁,周围已没有村民居住。笔者询问当地居民,许多人并不知道王氏宗祠,只有少数老辈人才知道方位。

2017年,针对王氏宗祠破败不堪的情况,镇江新区曾投入10万元资金,委托大路文化站组织修葺,当时主要是针对漏雨、墙体破洞、房梁倒塌等重要破损处进行了修补。

镇江地区还有很多祠堂,例如丹徒儒里的朱家祠堂、丹阳市导墅镇的符氏宗祠、句容市后白的张家祠堂、扬中市的王家祠堂等,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介绍了。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