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从一张民国镇江的老船票说开去

2020-07-13 09:58

644859f9-fdaa-48ac-b241-299831610b59

图1

c887ef11-c4b0-4641-99f9-20b83b44176c

图2

e658d7f0-f0dd-4d00-8975-583cadf94d52

图3

半年前,市民张先生淘到了一张民国镇江的老船票,可惜上面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日前,他找到了记者,邀请记者和他一起“寻根问底”,共同探究这张船票背后的故事。

三联大达内河轮船票

这是一张大达内河轮船票(图1),票面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10厘米,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边的“客票”部分长10厘米,宽9厘米。三部分中间用类似于邮票的齿孔隔开,方便撕下,且齿孔上方印着黑色老宋体“第玖拾伍號”,类似于骑缝章的作用,这样撕下后两边仍可大略看清号码。

将这张大达内河轮船票从右往左看,依次可以看到:右边抬头是“客舱留根”,下面用黑色楷体印刷着四竖行字,“搭客由()乘()船往(),此根全本用罄即缴总局核销,年、月、日”;中间抬头是“客舱缴根”,类似于右边,用黑色楷体印刷着四竖行字,“搭客由()乘()船往(),此联原班缴至总局核对,年、月、日;左边抬头是一个复古花纹的线框,里面写着“大达内河轮船”,下面两个黑色圆圈,中间是一个小风景图案,如果仔细看的话,会发现黑色圆圈内还印着字。记者仔细辨认,只能认出右边黑圆圈里印的是一个“客”字,左边黑圆圈里的字看不清,不过照常理推论,应为“票”字。黑圆圈下面是一个线框,框内文字是:“搭客一位由()乘()船往(),船价照章收讫,认票不认人,隔日作废,越坐另加票价,年、月、日”。

这张船票的加盖印章不少,分为蓝、红、绿三色。蓝色的印章有两处,一处在中间的“客舱缴根”上,盖着“镇江、杨家渡”字样,另一处在左边的轮船客票上,印着“镇江、杨家渡、伍角”字样;红字的印章有三处,中间的“客舱缴根”上,蓝色“杨家渡”上方被盖上了红色“八里铺”,而在左边的轮船客票上,联印了两个“八里铺”和“贰角”;绿色的印章分别在“客舱留根”和“客舱缴根”上,这两处印有“暂作烟蓬”字样,此外,在“轮船客票”上还印着一个“烟篷”。

“暂作烟蓬”是什么

在绿色印章的字上面,记者注意到一个非常小的细节:“客舱留根”和“客舱缴根”上印的“蓬”字,和“轮船客票”印的“篷”字,是两个不同的字。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看一下“蓬”和“篷”的区别。前者有两种解释:一指飞蓬,二年生草本植物;二指松散、杂乱,蓬头垢面。后者也有两解:一指遮蔽日光、风、雨的设备,用竹木、苇席或帆布等制成,多指车船上用的;二指船帆。

记者仔细探究了一下,没有找到“烟蓬”这个说法,但“烟篷”有三个出处。第一种指出没烟波的船只,如宋朝范成大《送陆务观归会稽》诗句:“宝马天街路,烟篷海浦心”;第二种指安在船尾烧饭处的船篷,如《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牛浦掮着行李,走到船尾上。船家……把他安在烟篷底下坐”;第三种指内河小火轮客舱上面的地方,只能躺着或盘腿而坐,票价较廉,如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谁知走上船来一看,所谓烟篷是坐在船篷上几乎连腰不能伸的一种卒位,头上还顶着一道布篷。”

这样分析下来,记者以为,“暂作烟蓬”应当是引用了上文中对“烟篷”的第三种解释,系当年内河小火轮上的特定称谓。至于为什么将“篷”变成了“蓬”,是刻章时把字刻错了,还是有其他的意义,就不得而知了。如有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也欢迎与我们联系。

那么,这张船票到底从哪里到哪里呢?

因为票面改签过,蓝字是“镇江、杨家渡、伍角”,红字是“八里铺、贰角”,而且红字盖在蓝字上,可认为红字是最终版本。经查,“八里铺”为现在扬州市邗江区八里镇。而“杨家渡”在当年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现地处上海浦东张杨路西端,靠近黄浦江边。早在清代当地就有义渡管理局,杨家渡也是黄浦江上“八长渡”之一,上世纪20年代,当地已有南北杂货、粮米油酱、饭馆酒店等百余家店铺,是一个热闹的集镇。

这家轮船公司不简单

如果再仔细鉴别的话,这张船票还盖有两个印章,正面有一个“镇江、大达轮船公司、内河”的椭圆形三行红章(图2),我们可理解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在镇江的公章;背后还有一个章,也是一个椭圆形三行章(图3),不过是蓝色的,可惜盖得不清楚,首行有十多个字,只能辨认出首尾的字为:“镇江轮业()运工程局”,中间一行是“逢票币征壹成”,第三行是“()处()记”,估计可能跟当时的征税政策有关。

其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来头不小。它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

张謇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动议,最早发轫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当时张謇的很多企业相继兴办,但“民船转运迟而偷漏多,难济厂需,故议购小轮拖运”。这一年张謇结识了上海永安轮船公司的朱葆三,议租他的“济安”小轮,改名为“大生”。但合作之初便起纠纷,张謇考虑自办轮船公司。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十六日,张謇日记中有“叙小轮事”的记载。次年五月,张謇与沙元炳于唐家闸北川桥“议商股本,创设大达内河小轮公司”,重新集股26000元,改订章程。初创时定名“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由张謇任总理。

1920年前后,公司共开辟了10条航线,形成了以南通为中心的航运网络,全盛时期曾有小轮20艘、拖轮14艘,开辟航线10条,沿途有56个码头,其中就有镇江。日寇侵华期间,公司处于停顿状态,后宣布破产清算。抗战胜利后,公司于1945年底召开股东会议,终止清算,由旧股东认购新股继续经营。

民国镇江内河航运业

对这张船票,张先生有一个猜测,沪宁铁路的客运发展后,会导致苏南内河的部分航班逐步停开,而这有可能就是这张船票上“杨家渡”改签“八里铺”的原因。当然,鉴于这张三联船票的品相还比较完整,且三联没有撕开的现状,大概率的情况是这张船票自始至终没有被人使用过,而是轮船工作人员在上面改签后,就一直留存到了现在,直到被张先生发现。

因为没有被人使用过,所以这张船票上才无法找到确切的时间信息,而使用过的船票上面是一定会有时间的。为掌握这张船票的大背景,张先生又找来地方文史资料,了解民国镇江内河航运业的状况,他发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多多少少与镇江还有点缘分。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镇江开始出现华商内河轮船客运,往驶扬州、淮安、清江线。之后小轮业逐渐发展,光绪二十五年内河轮船载客人数达25.3万人,光绪三十一年内河客运量达56.47万人。到民国9年,镇江内港轮船总数为72艘,其中华商船44艘,占总数六成。内河客运经营范围不断扩大,苏北航线镇清客班延伸至宿迁、窑湾等埠,并加开镇(高)邮、镇宝(应)区间班,增辟泰州等航班,苏南航线丹阳、溧阳等地也有客班开航。至民国25年,镇江轮业经营内河航线的计有福运、镇通、扬子、泰昌、慎记、天泰、招商局、江泰、大达等16家,全港轮船总数97艘。经营航线有镇清(江)、镇扬(州)、镇(高)邮、镇泰(州)诸线。由于盲目竞争,船只过剩,遂由镇江县政府出面派定轮流行驶,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爆发。

民国26年沦陷前,公私轮业全部撤离。民国28年,日伪上海内河汽船株式会社镇江支店设立,控制了镇江轮船业。抗战胜利后,民营小轮业相继复业,连同新设轮局,一时达23家之多。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民营轮业尚存18家,共有船只69艘。其中就有大达内河轮船公司,而且从1945年后,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的总部就搬到了镇江。1956年,镇江市18家私营轮船公司共69艘船舶并入公营的中华旅运社,参加了公私合营。

张先生表示,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是近代苏北地区航运业的重要枢纽,也是近代民族航运业的重要企业,虽然它不是镇江人创办的,可是它却很长一段时间服务于镇江的民众,为他们提供各种交通的便利。如今,曾经南来北往的旅客的身影早已消失在往日烟云里,但是这样一段历史,却凝固在了这张不起眼的老船票中。(竺捷)

摄影 竺捷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