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百年留踪新马路

2020-07-21 09:42

6fa6ee3c-51f0-420b-b8af-cbec50ac8b21

图1

1f071c48-b538-4a0d-9acf-2c2ab00b3976

图2

383af944-a7e2-42da-a4ef-c6ce9543fb0e

图3

文/秦苏

在镇江老城区有一条马路,长不足千米,路宽仅十来米,这与当今六车道、八车道的现代马路无法相比。然而,这条马路如今却是市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马路之一,算起来已有107年的历史了,它就是位于新西门桥至宝塔路口的新马路。在这条马路上,百年间曾发生过太多的事情,历经沧桑,当年这条路上的热闹情景与人文风貌,至今还留在老镇江人的记忆中。

1

据《镇江交通史》记载,新马路是1913年修筑的,1918年刊刻的《丹徒县志摭余》也有记载:“新西门桥,岁壬子筑马路开新西门,直达火车栈行。”铺路建桥的费用都是由当年镇江县长张鹏向本地商户筹措的。建修新西门桥、新马路,开辟新西门,在当年算是时代的进步,马路建成后称为南马路,由于当时伯先路、永安路都称南马路,极易混淆,1927年北伐军光复镇江后,改名新马路。

新马路建成后不久,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几经周折,选定了在新西门桥堍建基督医院,以6万元旧币购置了16余亩地,并于1923年4月开建病房大楼,两年后又沿新马路南侧建成了一座近千平方米的两层门诊楼,成为当年镇江城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医院,这座楼至今还在(图1)。不久,在基督医院对面,新开了一家名叫新园林的游乐场,里面不仅有经营餐饮、茶食、水果、炒货、杂货、照相等业的众多店铺,还有一家拥有二百多座位的镇江大戏院。在以后的几年中,附近又陆续新开了多家商店。从此,新马路东段人气渐旺起来。可惜的是,新园林在1937年的一次日机轰炸中被大火烧毁,这里成为一片荒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有一家邱记木行落户此处。1972年,第一人民医院又在这里建成了一座三层门诊楼。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新马路上出现了两座用钢筋水泥建成的大楼,在当年算是现代化的建筑了。一座是1932年在基督医院西侧建成的五三图书馆,三层小洋楼,顶部还有露天阳台(图2),当年的江苏新闻学社就设在这里,后被日军占用多年,解放后划归给康复医院。另一座建筑是1935年建成的电报局大楼(图3),这里原是一座小山,据老人讲,清末曾是刑场,犯人被杀后,人头就挂在不远处的新西门城楼上示众。大楼两边为3层,中间4层,一楼是营业厅,二楼以上分别是电话交换机房、电报房等。建成后,镇江电报局就由上河边迁往这里,成为与上海、南京并列为江苏省一等甲级电报局,一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新电信大楼而拆除。在电报局的正对面是当年镇江建设局所在地,该局有一辆美国产大道奇汽车,用于工程建设,汽车在那个年代可算是个稀罕物,每天都有许多小孩聚在汽车旁玩耍,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建设局下属的市政工程队所在地。

2

当年新马路上商铺还不少,约有四五十家,多为抗战胜利后开设,主要集中在新西门桥至陋园巷一段,炒货店、茶食店、酒店、酱园、米店、餐饮小吃店、藤器店、竹器店、皮坊、豆腐店、肉铺、裁缝铺、五洋店、石灰建材店、茶水炉、理发店……行业还是较齐全的,但规模都很小,大多没店名没招牌,人们都习惯用店老板姓氏称呼, 如小朱肉店、老胡家茶水炉、李老板大饼店等。其中最有名气的店是小孟湖口的万和酱园,有名不仅因为店大,还因为这家店曾发生过两起大案,轰动全城。1940年,店老板的14岁长子在陋园巷铁路边被人绑架半月之久,一年后店老板在家中又被破门而入的凶手枪击头部而身亡。在那警匪一家的年代,这两起案件都没有破获。

在新马路的店铺中,有不少行业如今已消失,如黄包车行、骡马行、炒米店等。镇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就有了黄包车,是当年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车行遍布城内外,新马路上就有四五家,大的车行有三十多辆,小车行也有七八辆,平日出租给车夫,晚间车就停放在车行里,车行与车夫或当天或按月结账。1958年三轮车出现后,车行与黄包车很快就被淘汰了。骡马行位于太平庵巷对面,这里并不做买卖牲口的交易,而是专为骡马驴修蹄钉掌、装辔头的场所,那时这些牲畜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豆腐店、磨坊等行业的主要劳力,全市城乡当年约有上千头,市场需求大,因此生意不错,店旁的一块空地上每天都牵扣着许多等待“服务”的骡马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于电力及板车、手扶拖拉机的逐渐普及,骡马行也就没生意而歇业了。相对这两个行业,炒米店存世时间就长得多了。当年有大周五和老王家两爿店,隔壁隔相连,平时主要加工炒米粉等半成品,提供给市内几十家茶食店制作京果、京果粉、云片糕。进了腊月,这两家店就是另一番景象,每天这里都挤满了络绎不绝前来加工炒米的市民,店主从早晨天刚亮一直要忙到半夜。在那年代,老镇江人过年前必做三件事,除了蒸点心、舂粉子就是炒炒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两家店随着电力路的拓宽改造被拆,再加上后继无人,这一行业也随之消失。

除了各种商辅,新马路当年还有3家工厂,即裕顺昌、荣大两家米厂和纽扣厂。两家米厂主要是将收购来的稻谷加工成米,规模不小,各有三四十号工人,裕顺昌还在王家巷口对面开了分号。轧稻使用的是大型皮带马达,日加工量最高可达万斤。1954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私营米厂都关闭了。纽扣厂算得上镇江最早兴办的工厂之一,位于小孟湖西侧,是位浙江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所开,也有几十名工人,产品是用各种贝壳作原料,经切割、打磨、抛光、打眼等工序,加工制作成的各式纽扣,厂内终日机声隆隆,灰雾弥漫,由于没除尘设备,工人从头到脚浑身都是白粉。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物美价廉的塑料纽扣问世,这家厂也就走到了尽头。1958年,迎江街道还在新马路北侧办了一家拉丝厂,电镀、拉丝车间分别设在原裕顺米厂和邱记木行的旧址上,后因建邮电大楼而拆迁了。

3

在短短的新马路上还有吉祥庵、太平庵两座寺庙,分别在王家巷东西两侧,前者是尼姑庵,后者是和尚庙,都建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规模都不大,各有僧众七八人,但这两座寺庙分别有一个“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吉祥庵平时除了为附近市民诵经做佛事,还为去世的居士、信徒举办缸葬,即在人刚死后将其盘坐在一大缸内,并在四周填塞香料、松香等可燃物,然后再将另一口顶部有洞的缸盖合、点火……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还做这样的事。太平庵则是长年在庙内两处空房内存放着十多具棺材,其中有的是有钱人家为老人备用的寿材,但多数是有尸体的,是丧户因种种原因暂时不能将棺木入土而暂厝在这里的,每年给点香火钱。那时小孩和胆小的人走到这里都有点害怕,夜晚就绕道而行。大约1958年,这两处寺庙先后关闭,僧众还俗改从他业。太平庵变成镇江火柴厂火柴盒加工的批发、中转场所,一年到头这里都挤满取送加工品的市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建成新居民小区,太平庵从此消失。吉祥庵则在1987年电力路拓宽改造时被拆除,如今只剩下王家巷口的一小角,开着一家小饭店。

历经百年沧桑的新马路如同一本沉甸甸的线装书,不仅真实记录了镇江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还见证了镇江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然而,它如今已老态龙钟,坑洼的路面、破旧的民居、占道的店铺……旧貌未能换新颜。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想起我市文化名人朱同先生生前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话,他说:“现在市区只有一条‘马路’, 就是新西门桥至小孟湖的新马路,算是镇江地名史上唯一仅存的‘马路化石’, 不妨永久保留。”这席话不仅是朱同先生的遗愿,也是镇江人的共同心愿:保护好这块仅存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