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扇子里的清凉世界:南宋雕漆柄镂空团扇

2020-09-10 11:31

downLoad-20200909152709

无论是铁扇公主可扇灭火焰山熊熊烈火的芭蕉扇、诸葛亮运筹帷幄悠哉自得的羽毛扇,还是古代文人墨客手中挥洒的折扇,自古以来,扇子在我国就是一种形象的特征和符号。

扇子最早称“翣”,已有3000多年历史,初始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据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源于殷商时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是帝王威仪的象征。汉代之后,才增添了引风逐暑的实用功能。随着丝织业的发展,纨扇问世,因其“团团如明月”,又称为“团扇”。这种形式的扇子,在造型和装饰上,都力求精美细致,人手持之,相映成美。

史传最早出现的扇子为禹舜制“五明扇”,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成都百花潭战国金银错铜壶上奴隶手执长柄大扇的图像是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图像,最为古老的扇子实物有江西靖安县李洲坳出土春秋晚期竹编短柄扇、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战国竹编短柄扇、湖北江陵天星观出土战国木柄羽扇残件等。

扇子的种类丰富,大致有纨扇、羽扇和叠扇等。纨扇,主要是指团扇,圆形有柄,是我国传统的扇风取凉工具。古代仕女常在众人面前用团扇半遮自己的面庞,“团扇、团扇,美人用来遮面”,其羞涩脉脉的情态,成就一抹可人的风景;羽扇以孔雀、鹤、雕、鹅、雉等鸟禽类羽毛编织成扇面,再加扇柄而成。不仅为纳凉、装饰、舞蹈所用,也是中国古代宫廷礼仪的陈列品,色彩富丽,风雅极致;叠扇,又名折扇,初名腰扇,滥觞于汉末,曾是王公大人的宠物。晋代,腰扇又称为叠扇,是上流社会男女通用的驱暑用具。南北朝时期,南方士流出门常持此物以纳凉遮阴。

宋代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不仅是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文人们更看重它的艺术性,并用于收藏、把玩。

1975年,一把雕漆镂空柄团扇出土于江苏金坛茅麓公社南宋周瑀墓,现收藏于镇江博物馆。这把扇子不仅文气四溢,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君玉。

周瑀,宋代的一位补中太学生,是个读书人,墓中随葬的团扇,当为他生前喜爱之物。该扇通长43.9厘米,扇面长25厘米,最大径宽20厘米,柄最大径2.6厘米。扇面椭圆形,细木杆为轴,竹篾丝为骨,左右两侧各以月牙形扇托托护扇面,扇面裱纸施杮汁,素面无纹。扇柄采用脱胎和剔犀两种髹饰工艺制成,形似橄榄,中间略粗两端稍细,柄把镂空,透雕对称的三组如意云头纹饰;镂空花纹围绕中间杆轴,可以自由转动;扇柄表层漆以黑漆,镂空刀口处漆色为赭色,在约5毫米宽的刀口上可看到十多道红漆,每道间以黑漆,其间细若发丝。

这把雕漆镂空柄团扇,精巧雅致。“君玉”二字刻在扇柄头部,瑀,石之似玉者也,猜测“君玉”二字可能是墓主周瑀的号,亦为扇归周瑀的名证。古代文人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扇子在汉代已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技术不断提高,质量日臻精美。扇柄扇骨加饰雕工,扇面辅以书画,扇子渐渐演变成有实用功能,极富个性化的艺术品。

雕漆工艺在以往出土物中极为罕见,君玉团扇是我国出土最早而保存又最完善的中国古代雕漆器之一。盈尺大小的扇子,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凝聚着匠师们的聪明才智。

(张剑 马彦如)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