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镇江新闻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从“水上”讨生活到“岸上”奔小康:渔民收网上岸,“渔业乡”蝶变“幸福地”

2020-10-09 12:26 来源:金山网

金山网讯 近日,60余名镇江润州持证退捕渔民参加了镇江市润州区人社局联合和平路街道举办的退捕渔民就业创业综合技能培训,与此同时,为推动退捕渔民尽快就业创业,一场专场招聘会也在和平路街道新金江联合社区如火如荼地进行,涵盖装配工、操作工、快递员、保安保洁等众多工作岗位,招聘会当天就有30余名退捕渔民达成了就业意向。

图片8

签订安置协议

去年以来,和平路街道金江村响应党中央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号召及长江流域全面禁渔的政策,多措并举开展退捕渔民安置工作,安置渔民311人,收缴船只116条,捕捞证59本,金江人的“捕鱼”生涯正式画上句号。金江村这个过去以渔业捕捞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行政村,在收网上岸的过程中,从原始朴素的“渔业乡”转变为生态融城的“幸福地”,渔民从“水上”讨生活到“岸上”奔小康。

退捕安置,兜住民生保障网

“我们年纪大了,在江上讨生活的日子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这次的退捕政策为我们渔民争取到了利益最大化。”65岁的陆桂富是第一个签约上岸的渔民,作为组长和村民代表,他的3条渔船和各项渔具,共获得补偿23.5万元,此外根据安置政策,每个月他还能拿到800多元的补贴。

图片7

帮扶上岸渔民转产再就业

早在2006年,镇江北部滨水区征用,就有一部分渔民上岸了,周忠亮便是其中之一。这个从出生第一天起就在船上漂着的渔民,直到13岁才上了一年级,“小学那时候是5年制的,但是我只上了4年半就退学了。”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工作难寻,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他成了一名城管协管员,每月工作补贴近2000元。

从“老无所养”到“老有所依”,从“靠水吃水”到实现居民“多样化就业”,金江村让渔民“退的出,稳得住,转的好”。在退捕安置中,村党总支通过“党建联盟”积极联系周边企业,党员帮扶实现15人再就业;组织退捕渔民就业帮扶专场招聘会,发布岗位数百个,签订双向就业协议257份;向渔民定向发布各类招聘信息22次,推荐空缺岗位近40个。此外,对渔民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分类,16周岁以下人员一次性领取补贴,16-60周岁渔民转为企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渔民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使各年龄段退捕渔民纳入相应社会保障体系,兜住民生“保障网”。

水岸结合,找准产业“发力点”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一辈金江人已经意识到有限的渔业资源无法供养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上岸转产转业,是一些先行者的顺势之举。

图片9

镇江市润州区金江村的村办企业起步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就有了弹簧厂这样上规模的集体制企业,八十年代进入发展时期,无论是老渔业乡,还是原金山村、长江村等地,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应运而生。九十年代处于提升阶段,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乡镇企业,借助织网纺织等资源优势,大力兴办精纺、印染、针织工厂,开辟了集原料生产和加工制作于一体的纺织生产基地。62岁的马跃进便是在这一过程中,结束了短暂的打渔生涯,在乡镇企业里从工人一直干到厂长,最终选择印染行业为终身事业,如今已在扬州开办了自己的工厂,日子过得“如鱼得水”。

周双喜是2019年刚刚上岸的退捕渔民,运用过去捕鱼贩鱼的经验和资源,他做起了水产的销售生意,不用起早冒险捕鱼,一样能见到“真金白银”;村民钱喜祥借款建造了一条运输船,从事水上运输多年,通过早年在江上习得的驾船技能和对江上气候的应对能力,水岸之间架起了通向小康的高速通道,在他的引导示范下,金江村先后有11户35人进行长江运输业,收入得到大幅提高……

为了让上岸渔民获得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金江村大力倡导涉渔产业:一方面,引导渔民开拓新产业,依托沿江沿湖资源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池塘养鱼、水产品加工、休闲渔业等涉鱼产业,增加产业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支持渔民自主创业,鼓励渔民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绿色水产养殖、休闲渔业等绿色产业,支持渔民从事水产营销、水上运输等服务行业。

留住记忆,塑造文化共情点

自从上岸后,65岁的王云生活丰富了起来,以往一成不变的“打鱼”“晒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她白天含饴弄孙,享受起了“天伦之乐”;晚上则和老伴来到小区里的广场或是附近的文体公园锻炼身体,“现在村里的设施越建越好,我们渔民不再漂泊,也能悠闲下来。”

图片10

2010年9月,为了对老渔业乡区域进行整片打造,新金江联合党委正式成立。2015年,联合社区新建了2500平方米的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包括一站式服务大厅在内的多个功能场馆为渔民提供了医疗保障、卫生健康、文体娱乐等各类便民服务,让上岸渔民享受“一站式服务”,逐步融入城市生活。

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 金江人从中汲取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以及渔业技术,而今虽然渔民上了岸,但是建立在渔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渔文化值得被记忆和传承。新金江社区以“渔文化”为纽带,依托新金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场”“一馆”“一站”,串起文明实践路线图。其中渔文化展示馆通过图片、实物、标本的展陈,教育渔民后代不忘本来,继续传承渔民吃苦耐劳、勤恳劳动的精神;通过宣传片放映、图片故事等,宣传“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渔业资源能够持久发展。

渔民陆续上岸定居,“水生陆居”、衣食无忧是大部分金江村渔民的真实写照。2000年至今,金江村村集体收入从50万元增长为350万元;被访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3500元增长为33000元……“渔业乡”蝶变“幸福地”。(曹德伟 江悦)

责任编辑:费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