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句容民间艺术“乐舒”获新生

2020-11-16 10:57

高然 霍尔 庆海

“乐舒”,是上世纪初盛行于江南民间的一种京剧清唱(坐唱)形式,属于地方戏曲的一种。在句容,曾有“戎岗头乐舒班,请六个来十三。一桌坐不下,只好两桌摊”的说法,充分反映了“乐舒”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侵华日军占领句容后,“乐舒”日趋衰落,直至抗战胜利后,也未能恢复元气。

在如今的句容市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三台阁社区,有这样一个远近闻名的“京剧联谊会”。他们送文化下乡、去福利院慰问演出、到学校传播京剧文化,还在各类文艺大赛上频频获奖,让民间艺术重新融入百姓生活,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时代风采。

这一切的成绩,都离不开一群“老戏骨们”的那份执着和坚持……

“我父亲当年就是唱乐舒的,我喜爱京剧也是受他影响”,三台阁京剧联谊会会长、今年71岁的老人陈洪润说,小时候家里务农,父亲组建了一个“三台阁乐舒班社”,算是搞副业,补贴一下家用,“乡里红白喜事、庙会、过年过节,都要请乐舒班哩”。由于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陈洪润从小就对京剧非常着迷,经典曲段也是信手拈来,上个世纪60年代,还协助父亲在乡里编排过样板戏。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传统且显简陋的“乐舒”清唱逐渐地被冷落、淘汰和消失。

京剧行当里有句老话,叫 “不疯魔不成活”。上个世纪80年代起,大批京剧传统剧目纷纷返回舞台,各地京剧戏迷票友活动又开始兴起,陈洪润家所处的三台阁大队的一间闲置库房成了句容京剧票友们最早的固定活动场所。2001年,退休后的陈洪润和几个老戏迷想传承和发展“乐舒”这个句容民间艺术,启用了“三台阁京剧联谊会”这个名称,经过“老戏骨”们多年的努力,当初对他们持怀疑态度的本地“名角儿”也逐渐加入进来,京剧联谊会队伍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规范。随着句容城市的不断发展,三台阁大队升级成为三台阁社区,在句容开发区文化中心的支持下,2018年,“三台阁京剧联谊会”搬到了附近社区里宽敞明亮的党群活动楼内,有了宽敞明亮、装修优越的活动室,实现了“天时、地利、人和”。

在大家的努力下,“乐舒”入选句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洪润也成了“乐舒”的主要传承人。目前,“三台阁京剧联谊会”共有会员40多人,其中年纪最大的75岁,年纪最小的18岁,每年义务演出近30场次,还经常赴周边城市交流学习、汇报演出。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转东升。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恰便是嫦娥离月宫。”伴着铿锵的鼓点和字正腔圆的吟唱,一身凤冠霞帔的“杨贵妃”一出场便赢得满堂喝彩。11月12日,在句容大剧院举行的句容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三台阁京剧联谊会选送的传统京剧《贵妃醉酒》和现代剧《军民鱼水情》,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国粹艺术盛宴。

在取得不俗成绩的同时,大家时刻不忘这门国粹艺术在本地需要薪火相传,留下“乐舒”的印记。

“联谊会在做好日常排练和公益演出的同时,还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推动京剧艺术走进校园,为这门国粹艺术的传承做贡献。”句容市戏曲家协会主席陈小林介绍,联谊会的几位骨干,已连续多年在句容黄梅中心小学、文昌路小学、崇明分校等开办小学生公益京剧班,为孩子们开课、排练和指导演出,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了解、喜欢并积极参与戏曲的排练和演出,推动京剧艺术在句容当地继承与发展。如今,“儿童京剧”节目频繁活跃在了句容本地大小舞台上,经典现代剧《红灯记》《沙家浜》等选段更是成为孩子们的经典保留节目。

“乐舒”这个由民间艺人创立,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盛行直至衰落的古老江南民间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的今天终于又被句容民间票友们重新拾起、发扬并传承,历经百年,实现了自己的蜕变和新生。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