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名城镇江藏宝之贝叶经

2020-12-03 14:32

b65ffd9a-668e-43ad-a2a2-fa76775ca56c

1ae671c1-d288-4aff-9a08-d47b6436cbf5

文/徐苏

古印度贝多树的叶子,用水沤后可以用来代替纸,古代印度人喜欢用贝叶来写佛经,后来常把这种写在贝叶上的佛经称为“贝叶经”。贝叶经作为一种特殊文献,本来就存世不多。而民国江苏省立镇江图书馆遗留下来的一部贝叶经就更为稀罕。这部贝叶经用古贝叶抄写,集经文、译文、绘图、书法于一体,尤显珍贵。

名家题识的贝叶经

这部贝叶经来自藏书家之手,是一种图文并茂、精心绘制的书画金刚经,经过了多位书画家之手。从第一片开始绘制,到最后一片完成,其间经历了10年时间。贝叶经看上去非常精致,完成后采用夹板保护,并配有专门的书盒保管。在贝叶经的夹板上题刻有:“贝叶画像金经”字样,下注为:“诚之观察仁棣属题六潭王咏霓。”并有王咏霓的印章刻在上面。由此可知是王咏霓的题字。

王咏霓(1839-1916年),原名王仙骥,王蜺,字子裳、旌夫、伯旌夫,号六潭、桂圃、鹤叟,清浙江省黄岩县人。他少习经史,曾执教椒江东瓯书院、玉环环山书院、黄岩九峰书院、宁海缑城书院。清同治九年举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决定由许景澄接替李凤苞,任派驻法国、匈牙利等国公使。许景澄向总理大臣文祥推荐朱宗祥、王咏霓为参赞,杨兆鋆、谢祖沅、汪洪霆、王文谟、潘承烈、荫昌、陈季同等作其随员,一起出访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王咏霓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的门人,是清末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他工诗属文,善书法,精篆刻,书法具金石气,篆书行笔流畅。他的一些书法作品,至今仍在藏家的拍卖会上出现。

在第一片贝叶的正面题有“须曼居士手书贝叶金经”字样,从落款看,是大书法家吴俊卿的手笔。吴俊卿,原名俊,初字香补,中年更字昌硕,民国元年以后以字行或署仓硕、苍石,别号缶庐、老缶、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酸寒尉、芜菁亭长、五湖印芒等,浙江安吉人,是晚清时期一位杰出的大艺术家,在诗、书、画、印等方面,自成一家,成就极高。在这片贝叶题字的下方,吴俊卿还亲手用小字写了题识:“贝叶金经翻读一过,字字精雅,莫大功德也。”谈了他的读后感,对其书法水平和佛经意义作了点评。

第一片贝叶的反面是王咏霓写的题识:“甲申(1884年)秋日偕诚之四弟随使泰西,道出锡南,游雪山古寺,观所藏贝叶经,各出喜林市数叶以去。泊诚之再过斯土,得无字贝叶数十,倩(请)人画诸佛像,自书金刚经于背,其为功德不可思议。凡学佛者,或持金刚,或持楞严,或持净土,其证入则同,因无所往而生其心,即所谓非心非佛也。闻仁和许公精于净土,每拈一义,辄超神解。余请为转一偈曰:无即是南,南即是无,阿即是弥,弥即是阿。陀即是佛,佛即是陀。庚寅(1890年)春仲六潭居士王(咏)霓题于海上。”并盖上了私人印章。题识中谈到了他和诚之四弟(杨兆鋆)出访德国的时间,经过锡南古寺得贝叶的过程,以及邀请仁和佛学家许公(许息安)谈论佛经的事情。

书画家书写经文和配图

从第二片贝叶起到二十三片贝叶结束,各片的正面上均书写了《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经文。经文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由杨兆鋆书写。书写的时间是从光绪十一年(1885年)开始。杨兆鋆一手漂亮的楷书,提升了贝叶经的艺术价值。杨兆鋆(1854—1917年)字诚之,号须圃,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广方言馆,同治十年(1871年)由两江总督曾国藩荐送至京师同文馆学习。光绪五年(1879年),杨兆鋆毕业出馆后,任苏松太道公署翻译。光绪十年(1884年),担任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大臣许景澄的随员,参与“镇远”、“定远”两铁甲舰的督造工作,并与清海军将领刘步蟾等一同督运两舰回国。归国后,被以道员身份发江苏补用。光绪十九年(1893年),杨兆鋆任金陵同文馆教习,兼授算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江南储材学堂督办。1900年,与兄杨信之等组织协济善会,救助因庚子之变流落华北各地的江南人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江苏候补道赏四品卿衔差”任出使比利时钦差大臣。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任命为派驻比利时列日世博会的钦差大臣兼监督。光绪卅一年(1905年)八月被召回国。回国后将其出使期间的奏议以《须圃出使奏议》为书名结集出版。杨兆鋆也是近代中国卓越的数学家李善兰和华蘅芳的学生,在数学研究上有着杰出的成就。光绪廿四年(1898年),曾自撰《须曼精庐算学》24卷,在关于测量方法的研究、关于圆锥三曲线问题的研究、关于“平圆容切”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垂线诸求”及“勾股容方”问题的研究上,都作出了贡献,被认为是“洋务教育培养的众多人材中的杰出代表”。工书法,嗜收藏。

第二片贝叶的反面,上半部分是画的释迦牟尼佛像,下半部分是释迦牟尼的注释文字。

第三片贝叶的反面,上半部分是画的观音菩萨的佛像,下半部分是观音菩萨的注释文字。

第四片贝叶的反面,上半部分是画的达摩祖师的佛像,下半部分是达摩祖师的注释文字。

接着的第五片贝叶到第二十三片贝叶的正面都是《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的经文。反面的上半部分均为各种佛像,下半部分是各位书法家的注释文字。

在第二十二片贝叶的反面,有光绪年间上海佛学界知名人士许息安的题识。题识中对杨兆鋆的书写金刚经之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在第二十三片贝叶的反面,有清人刘寿嵩撰写的题识。

从第二十四片贝叶,到第二十六片贝叶,正反双面都是梵文书写的经文。其中第二十四片贝叶的正面,吴昌硕又一次题了“须曼居士手书贝叶金经”字样,并落款“安吉吴俊卿”。

一部特殊价值的艺术收藏品

这部贝叶经除了经文的宗教意义以外,更看重的是其载体的特殊性以及其具有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贝叶经的书写材料是来自锡兰岛上古寺中的贝叶,从采购时(1895年)即称“古贝叶”,说明了此二十余片的贝叶具有更长的历史。再从“古贝叶”又经过了100多年来,仍然完好无损,无霉斑现象,说明了“古贝叶”在进入流通市场时已经过了加工处理。贝叶经的装帧形式根据书写材料的特点,采用了典型的梵夹装,事先将写好的经文和贝叶的多少,以经文的顺序排列,然后用两块比贝叶略宽、略长一点的花梨木夹板,将排好顺序的贝叶经叶片夹住,连板带经的在上下两端打了两个孔,用绳子把叶片穿起来,在两块夹板的孔前打上结,以防止散开。然后,又用一个专门定制的花梨木盒来安放。

贝叶经无论是经文的抄写,还是名家的题识、插图的精美都值得称道,具有典型的艺术特征和价值。经文中被杨兆鋆邀请参与书经佛教人物绘像和注释文字的20余人,多是各地的文人兼书画家。其中有几位是和他一起出洋的同行,不仅是外交家,也是著名文人。如陈季同,字敬如,号三乘槎客,他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77年,陈季同作为清政府首批派往欧洲的留学生,他与严复、马建忠等出国深造,陈季同到了法国,进入巴黎政治学堂修习公法律例。后来,陈季同又在中国驻英、法、德等国的使馆任职。陈季同很快成为当时欧洲外交界的活跃人物,与俾斯麦、甘必大等德、法政界要人关系密切,同时,陈季同也经常出没于欧洲上层社会的沙龙,他还在各种文化场合做有关中国的讲座。以陈季同的名字出版的法文著作多种,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麦等多种文字,获得了西方公众的广泛关注,成为第一个出版西文著作并获轰动影响的中国人。还有晚清实则译艺女学堂的创办者谢祖沅、潘承烈、王文谟等。

贝叶经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其设计者杨兆鋆本人就嗜好收藏,有名的陈介祺《秦量》拓本,就被他收入囊中,成为他所藏钟鼎彝器系列之一。他也喜欢自制藏品。如云间朱孔阳先生曾收藏有清代杨兆鋆的一个铜如意。铜如意上就刻上了杨兆鋆的书法。杨兆鋆的外交官经历,也开拓了他的视野,见识过众多的精品,为其精心设计贝叶经打下基础。

此外,从贝叶经的多处题识中,可从时间上,路途中,以及到泰西的目的等方面,考察清政府到德国建造和购置军舰的相关事宜,对研究北洋水师的兴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