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茅氏三兄弟的丰城善缘

2020-12-03 14:33

文/陈水源

在我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地处镇江市句容和常州市金坛两地交界处,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泰州市兴化茅山镇,称北茅山。

据史料记载:汉景帝时,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来泰州市兴化的茅山修道,建三茅道观,他们被后人称为三茅真人,此山也被称为三茅山。

而据清乾隆年间 “过茅山碑记”记载: “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也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最初是位于在泰州兴化的茅山修道拯民,故而当时泰州兴化的茅山又被称为三茅山。直到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修道后,句曲山也被改称为茅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句容茅山不仅是一座道教名山,素有 “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还是我国六大山区抗日根据地之一。传说,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6-前36年),来这里修道的茅氏三兄弟还在丰城留下了一段善缘。

丰城北距句容茅山约30公里,站在这里向北可看到高丽山、十里长山和南山,向南可看到茅山三峰。丰城自古以来就是苏北经镇江南下到句容茅山、金坛、溧阳的要道之一,古时丰城东西各有一条车马大道,东边的车马大道又叫十里长巷,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商队不断。一日下午,茅氏三兄弟离开家乡咸阳南关(今陕西咸阳)下江南,经镇江去句容茅山隐居修道,途经丰城西北角时,听到前面不远处的茅棚内传来女人和孩子悲伤的哭声。兄弟三人快步走到茅棚前,看到棚内地铺上躺着一个男人,已经死了,女人在一旁捶胸顿足地号啕大哭,十分伤心,不到周岁的孩子也哭个不停。原来这家小夫妻是前两年才从苏北逃荒过来的,看到这里荒地多,又靠大路边,便在这里落脚,开荒种地度日。后来他们看到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较多,便在路边搭了三间茅棚,作为栖身之所,顺便给过路行人歇歇脚,喝喝茶,吃点稀饭,挣点零用钱。由于两人勤快肯吃苦,日子过得还不错,不久女的便怀孕生了个男孩,夫妻俩都是孤儿,本无姓名,因为这里地势又高又平,便给孩子起名高平。添了孩子夫妻俩非常高兴,干活更起劲了,没想到由于天气特别热,男的劳累过度中暑死了。

兄弟三人看看这一家人实在可怜,很是同情,心想,我们是出来行善修道的,遇到这样的伤心事不能不帮。开始,三人准备就在这里修道,顺便照顾这一家人,后来又觉得在这里修道虽好,却少了真山活水的灵气。最后三人商量决定,老大老二先去茅山修道,老三茅衷暂时留下来积德行善,先帮助料理后事,再帮助种好地,开好路边小店,待小孩长大成人后再去茅山修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16年过去了。这一年秋天,老大老二前来看望老三,见老三及高平母子都生活得很好,小高平也长成英俊健壮的小伙子,可以自食其力了,便与高平母子商量,要带老三一起回茅山修道。高平母子千恩万谢地与老三道别,老三也千叮咛万嘱咐百般劝慰,三步一回头。这时,老大和老二已走过不远处的一座木桥。这桥年久失修,两人刚走过桥,小木桥便突然断了。老大和老二同时惊叫道:“不好!老三还没过来呢!”这时老三已向小桥走来,老远地应声回答:“大哥二哥不用急,我走水路过去就是了。”只见老三来到河边轻飘飘像蜻蜓点水一样,从水面上过了河,连鞋都未湿。老大老二惊呆了,心想十多年不见,老三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原来,这十六年来老三一边修道一边做善事,不知不觉间身上带了些仙气。兄弟三人十分高兴,一路上有说有笑,往句容茅山而去。

自此,茅氏三兄弟在丰城的善缘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