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千年古村丰城寻访记(上)

2021-02-07 14:28

d0434b3c-359e-40ca-88db-c01b19e05114

丰城村新大塘

文/图 陈水源

镇江南乡里,丹阳西门外,南望茅山之麓,北临长江之滨,沪蓉高速、扬溧高速在此交会,S122、S265两条省道在这里聚会,X310县道穿境而过,丰城水库、盘荣水库犹如镌嵌在境内的两颗明珠;村与村道路四通八达,村子里水泥路户户相通;村外公路两旁是新型太阳能路灯,村内路两旁是LED路灯,幢幢洋楼掩映在红瓦绿树之中。她,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丰城。

丰城村位于镇江南25公里处,沿着镇荣公路到上会集镇向东,过扬溧高速上跨桥就能看到丰城。北与薛村村毗邻,东与盘荣村相连,西与上会村交界,属丘陵高岗,地势比周边的村庄都高,村西北的高平向(原村林业队处)为最高点,海拔46米。丰城自古以来就是苏北经镇江南下到茅山、金坛、溧阳的要道之一,古时丰城村东和村西各有一条车马大道,村东的车马大道又叫十里长巷,从丰城一直到尧庄雷甲,都在一个等高线上,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商队不断。丰城隶属上党镇,是村委会所在地,所辖丰城、郦庄、蒋庄、三里、东新、南新六个自然村。

丰城不仅是镇江南乡的大村庄,更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千年名村。现在丰城所在的这块地方,很早就有人居住,西汉元帝时,茅氏三兄弟受请从苏北三茅山来江南句曲山修道,途经现在丰城村西边时,这里就有一户人家居住,留下了一段丰城之缘,后来这里就叫高平向。“丰城高平向,比茅山高三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宋朝之前,丹阳玉景观的人来到这里,选中现在丰城东南角的一块地方叫小村上,创建诏天台,赤诚山,玉景观。他们人多势大,掌管了这片土地,后来者只能替他们种田或租他们的田种。不久延陵的吴姓来了六七家,他们就居住在丰城村中心这块地方,叫吴甲,还建有吴甲祠堂,是三间一厢高房,前面有两个天井,中间一条两米宽的石板路,天井前有一大门楼,天井和室内都铺有水磨地砖,朝东向,吴姓住房也多为朝东向。

宋朝时丰城村筑有土城墙,后来徐七起义时被毁。直到南宋时(1127年),陈姓远祖第三十二世孙陈似衡由浙江临安,金渊竹溪村徙居句曲东四十里的丰义里,其第五子陈良卿生二子,长子留居句曲,次子陈敬文入赘到本地丁村,传至第六世到陈去华时,而择居丰城,分住在吴姓的外围。陈姓自择居丰城后,人丁兴旺,粮食丰收,生活富裕,重新修筑了被毁的土城墙。1917年丰城陈氏支谱记载:“陈姓自居于丰城,其族保聚滋大,当其极盛时,丁计万指,居密盖如市也”。由于丰城陈姓是从句曲丰义里迁居而来,人口多,村又大如城市,便从丰义里取一个丰字加一个城巿的城字,从此得名丰城。

1948年,丰城编修了“丰城陈氏宗谱”,谱中记载丰城陈姓24至31世次各分的字辈。“丰城陈氏宗谱”每分一盒,可惜此谱在“文革”中全被销毁。我是邦分瑞字辈,第二十九世次。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丰城小学读书,学校就是原来的“陈氏宗祠”。丰城陈氏宗祠是明万历元年(1573年)春三月,由丰城十六世陈绍鲁这代人新建的。陈氏宗祠的祠堂是五间三进,南大门顶上有一块白云石碑刻,上刻 “陈氏宗祠”四个字。大门两边的对联是:颍川世泽,信国家声。一进大门的前进是五间平房,中间一间是过道,过道两边是一人来高的圆鼓形石马。东边两间是厨房,内有十口大锅,十只大水缸,供祠堂或村民办大事时使用。西边两间是库房,过了前进是十多米宽的大天井,中间是石板大道直通中进,天井两边各是四架四间长的走廊。中进五间高房是空着的大庭,前无南檐墙,檐口高五米多,全部是一扇扇的木隔扇(上是窗下是门),夏天打开,冬天关严,是专供祠堂聚会或村民办大事坐人用的,可坐四五十桌人。大厅的每间北檐上方都挂有匾额,正中一块上书 “联桂堂”三个大字,为状元石韫玉所书。后进北半边全供奉着祖宗牌位,每年冬至全村16岁以上的男子一早就跪到这里来拜谱祭祖。

丰城陈氏宗祠每年春、秋两次举行盛大的祭祖备饭活动,凡年满五十岁的男子,都可进祠堂吃饭,能教书做先生的不限年龄均可进祠堂吃饭,这是鼓励子孙后代多读书。

解放前后,丰城小学一直是当地较大的一所中心小学,有不少外村的学生来上学,祠堂一直都是丰城小学的所在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兴建大会堂时缺少木料,祠堂与五神庙的房子才一起被拆掉,用去建大会堂,并在祠堂的原址重建了丰城小学。从此,陈氏宗祠再无踪影。目前,仅存一块 “陈氏宗祠”碑刻和一块 “丰城陈氏新建祠堂”残碑。

丰城最初的庙宇是玉景观,明朝初年重修过,万历元年(1573年)改建为顺天古寺,到清朝改名为万寿宫,又叫长寿庵,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道光六年(1826年)在村南的墩塘北新建了五神庙,将万寿宫的大钟,香炉等三件古物移入庙内,咸丰十年(1860年)被太平军毁掉。同治元年(1862年)金山住持法海募捐,为我村铸造大钟一座,香炉一鼎,上铸 “顺天古寺”四字。光绪六年(1880年)重新修建五神庙,大门朝南,两边墙上写着“普天均乐,四海同春”八个大字,大门顶上写着“庙貌垂千古,威灵镇一方”,横批 “洞天福地”,一进大门是前进,五小间平房,中间一间是过道,两边是扣马的马房,前进与中进之间是二十来米宽的大院,院内有大钟一座,大鼓一面,香炉一鼎,钟鼓声可传数里之外。庙门前有一棵二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要两人才能合抱。庙中进三大间高房是正殿,有五位尊神,两边是四大金刚,后边分别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后进五小间高房,楼下有五神娘娘像,楼上是僧人宿舍。

1936年秋,上党实验区要在丰城办一所中学,当场扳倒五位尊神,并要求村上八耆发动群众除掉了所有菩萨。1937年日寇侵华,我地区沦陷,办校之事吿停。抗战期间,善男信女们烧香拜佛心切,又请来前村的画师在五神庙墙上画上五位尊神和观世音,地藏王。抗战胜利后,又请来前村的郑师傅,重新塑起原有的菩萨,完工后,举行开光大典,办酒席几十桌。

丰城四月初二庙会,是本地区几个大庙会之一。由于庙会已接近夏忙,每家都要在农忙前备好各种农具、物资、用品,所以,来上庙的人特别多。庙上做生意,买东西的人也很多。从村北的陈氏宗祠到村南的五神庙全成了庙场,庙场上人靠人,人挤人,路都没法走。庙上各式各样的农具、家具、玩具,耕牛、苗猪、小羊、小鸡、小鸭等等,应有尽有。庙会前一天晚上,村上要连唱五本大戏,村里还有一个业余剧团——新华剧团,有布幕、乐器和一套戏班子,有时还会邀请专业剧团来唱戏。村上还有一支“长波”篮球队,庙会期间都会与邻村的球队进行篮球比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庙会为我们的儿时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

本地的庙会自晚清以来年年都行,文革期间禁过几年,后来又恢复行庙,一直到2004年政府合并精简庙会才停止。

丰城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镇江六太爷,因为他是丰城陈姓迁居润州一支第24世陈克修的长子,名时若,行六,字六徵,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附贡生,光禄寺署承衔,例授徵仕郎。清末民初在镇江府任参事,民国时期任镇江八旗安抚员,镇江警察第一区区长。著有存素轩杂志两卷,存素轩诗六卷。六太爷为人善良,办事公正。对家乡特别关心,为丰城做了不少好事,家里设有孤儿院,上丰东头的陈效文小时候就在他家读书,后来,下丰陈复初又到他家读书,一直读到高中。六太爷很关心丰城的村民,每年冬至节,他都回陈氏宗祠祭祖,同时捐献200块大洋,救济村里的困难户。

光绪十七年(1891),六太爷陪时任镇江知府王仁堪来丰城体恤民情,村里八耆向其许之实情,决定在丰城设义学,办保婴,招垦荒,兴栽植,利用丰城的长寿庵原址,建房屋30余间,栽植树木40余亩,创办义学和保婴局。丰城保婴局归镇江同善堂管辖,执事人员由同善堂委派,当地无钱读书人家的孩子和无力抚养的婴儿就送到保婴局。义学办至民国初年,保婴局则延续到抗战爆发。保婴局的房屋被日本鬼子拆掉、树木砍光拿去修上党汤家桥。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城村东边还能看到保婴局遗址,后来这里就叫“局上”。

2012年,六太爷的侄孙陈效麟和从海外归来的侄孙女陈惠芳一行数人,特地从镇江来丰城寻根问祖,并将1917年 “丹徒丰城陈氏支谱”的U盘送给村老年协会。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