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定波门浅识

2021-02-25 15:04

f7927afb-de85-40d2-9512-129879310a2e

文/图 沈伯素

按理,我最应该熟悉镇江定波门,因为我曾在定波门旧址定居十多年。但遗憾的是,那时我只知道那里叫做老北门。1998年,考古人员在老北门金通工地发现了定波门瓮城城垣,这引起我对故居的极大兴趣。

《光绪丹徒县志》云:元末至正十六年,当年的镇江城垣,是朱元璋命其元帅“耿再成守镇江,依旧址重筑。”耿元帅筑镇江城,既是依照旧城址建筑,那么,镇江旧城又是何时建筑的呢?《至顺镇江志》云:元初,“凡郡之有城廓者,皆撤而去之,以示天下为公之义。”就是说,明代之前的元代,镇江是没有城垣的,耿再成所筑之城,只能依照更前的起码是唐宋就有的旧城而筑。志载:唐“乾符中,周宝为镇海节度,筑罗城。”又载:“城门旧有十二……北三门:西曰来远,东曰利涉,次东曰定波。”志书还载,宋时,“郡守史弥坚作新门七”,那时就有旧门定波门,这表明:定波门最晚在唐代就有。

镇江城垣及城门修建,历来受到守城官吏重视。自东晋咸和元年,“郗鉴城丹徒”以后,史志对镇江城池修造的记载基本没有中断,明代以后的修建更是频繁。如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 ,紧接着耿再成那次修城,指挥宋礼又修城,给城垣加砌了砖石,并加长加高。到了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均重修了城墙。在漫长的历史期间,定波门是时毁时修的。而每次修建,无论城垣如何变化,城门或增或减,镇江城垣的四门都得以保留,名称也没有变化。

来看定波门何时称老北门?先说北:“东朝阳,西金银,南虎踞,北定波。”这是历史赋予镇江的四座城门名。即如《永乐府志》载:镇江“城门旧十有二”,其中东二门,南三门,西二门,北三门。“北三门西曰来远,东曰利涉,次东曰定波。”定波门是旧北三门居中的一座。镇江城门无论多少,怎样变化,定波门永远是北门。

再说老:老相对新而言。史载,定波门起码唐代即已存在。南宋嘉定甲戌年,镇江郡守史弥坚又在镇江开筑新门。《史弥坚重修十城记》载,其时建通津、甘露、东山等新门七座,建军门十一。加上镇江老门有八,共有门二十六。老门中,北门就有定波门。可见,当年定波门就属于老字号。据此,定波门既北又老,亦即“老北门”。

“老北门”这一称谓始于何时?时下有文称“老北门”得名于明清,此说似欠妥。时至清康熙、雍正年间,两次修城记录,还都称定波门。直至光绪年绘制的地图,图上仍标“定波门”;而据镇江郡守崔光笏为记鸦片战争中青州兵英勇事迹的碑文明载,调青州兵防镇江四门时,已不称“定波门”,而称“北城楼”,其他各门的古老称谓也在碑文中消失。可见,“老北门”这一称谓的普及,应该起于近代。

历史洪流中,定波门自有其承载。历朝历代,镇江守城将帅均重视城垣建设,并使城门坚固,以保障民众生命财产:东晋郗鉴守京口时,“咸和元年,贼众数千浮海东抄……郗鉴城丹徒,讨平之。”可见,城垣、城门是对平定贼众起到重大作用;南宋时,史弥坚据守镇江,他发现旧城防御不严,“鼠聚鸟散,踪迹易失”,“重修十城”,使城有“金汤之势”;元末朱元璋起兵,师入建康,元帅耿再成奉命守润州,他“益树支辅,以遏东兵”,筑城使“雉堞巍然,称江南最。”当年岛夷作乱海上,曾一度侵犯润州城东北一带,“当事者计无所出……距城自守,贼旋遁去。”这说明,东北一带的城垣(含定波门)起到了不战而城守的作用。

至清末,鸦片战争时,镇江守军剧烈抗击入侵英军。郡守崔光笏为纪念青州兵英勇抗敌作的碑文,详说了调守镇江东西北三门的青州兵浴血奋战的情节:“忿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留手,仍大呼杀贼。”最后城破,但失城并非三城门失守,而敌人是从另一座曰“十三门”涌入的。(明万历二十一年,周围城垣复加高,增建虚台一,与北固山相对——虚台即十三门)。镇江虽失守,仍可见老北门之坚固,它在抵抗英军入侵的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