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芙蓉楼 首页

象山的故事

2021-03-02 14:51

文/雷晓明

古老的象山,形如一头巨象静卧在长江南岸,与焦山隔江相望,一左一右,庇护着一方平安,历经沧桑岁月和战火洗礼,依然保持着它的雄姿。

象山又名石公山,东西走向,山势险峻,因其形如一头巨象,故得名象山,山上林木繁茂,绿色葱葱,古时景致甚多,历史文化丰厚。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山上就有普济寺(后为石隐庵、石隐精舍)、普贤洞。早年象山上还有过峨眉洞、韩公墩、送江亭、钓月矶、石公山房、绿竹轩、翠萝屏、青莲花石、卧看双峰阁、立鹭滩等众多名胜。清代张崇兰在《悔庐文钞》中详细记载了此十景。山顶还曾有来鹤亭,过去此山还曾是焦山定慧寺的塔陵所在。当年,山上香火甚旺,朝拜者众多。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在山上留下诗词歌赋。郑板桥有《送友人焦山读书》长诗一首,“焦山须从象山渡,参差上下一江树。高枝倒挽行云住,低枝搏击云涛怒……”

古时,象山三面临江,经几百年的江水冲刷与地理变化,滩涂南涨北坍,山下逐渐形成大片陆地。近千年来,象山脚下曾发生过诸多重大战事。南宋时期,象山脚下曾驻有抗金名将韩世忠所部官兵数千人,多次与南犯金兵激战。德祐元年(1275年)南宋末期的抗元将领张世杰亲率大批舰船与元军水师在焦山江面决战。出现过“焦圃险要屯包港,宋元兴旺战夹滩”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象山因地势险要,与焦山和北航道对岸的都天庙构成长江通道上的咽喉,成为古时重要的江防军事要地。清朝晚期,为加强长江下游防务,清政府先后在焦山、象山、合山、都天庙及圌山等险要山头修建了多处炮台、兵营及弹药库,形成扼守长江、御敌入侵的重要江防工事。我国近代史上鸦片战争的一场重大战役就发生在这里。1842年7月,英军多艘舰艇入侵,焦山、象山、合山的炮台守军及镇江城数千官兵在副都统领海龄的率领指挥下,炮击军舰,英勇抗击,拼死抵抗,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此战沉重打击了英军的嚣张气焰,在中国近代反帝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革命导师恩格斯在《英国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曾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滔滔不绝的江水从象山脚下流向远方,古老的象山还见证了70多年前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上一段令世人难忘的重大事件。1949年4月,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中,象山附近江面,被解放军炮击重创逃到这里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护卫舰准备趁夜色逃跑时,再度遭到解放军炮火猛烈攻击,英舰最终挂起了白旗,示意投降,此举洗刷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耻辱,震惊中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象山脚下大片土地均为农田,百姓常年耕种小麦、水稻和蔬菜,最初这里地属象山园艺场,后为象山乡、象山镇。山下有东码头村、戴家村、山西村、渔业村、王家村等六七个村庄。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年间,镇江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滞后。后来,镇江开始兴办工业。

六十年代末期,象山脚下迎来了历史性的变化。1968年开始,象山南面的土地上首先迎来我市地方工业以生产焦炭为主的第一座大型全民国有企业焦化厂,九里街有了象山乡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工厂象山农业机械厂(后发展为镇江市冶金机械厂)。随后,纺织厂、印染厂、合纤厂、毛纺厂、被单厂等一座座现代工厂出现在长江南岸的象山脚下。这里迅速成为我市东北片区的冶金、机械、纺织工业生产基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象山脚下,昔日诸多大、中型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给沿岸长江和农田及居民生活造成了污染。“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期,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象山脚下的十多座工厂实行了退城进区整体搬迁,山下村庄的农户住家也陆续搬迁。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象山大地上先后建起了中南世纪城、香江花城、江山名洲等大型居民住宅小区,数百幢高楼拔地而起,九里街也有了红豆广场大型商业综合体。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山、合山,经过几年的修复建设,已成为众多小区百姓们家门口休闲健身的后花园。

我在象山脚下度过了近四十个春秋,对象山有着特殊的情愫,它见证了镇江历史风云的变幻,承载了英雄城市文明的延伸,托起了我们一代人的希望和梦想。如今,她依然是那么稳健、厚重。

象山的故事让我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阿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