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缅怀:镇江祭扫先贤活动启动
摘要: 由京江晚报发起组织,市民自愿报名参加的祭扫先贤活动今天启动。近300名镇江各界群众踏着四月明媚的春光,分五组分别前往米芾广场,梦溪园,大港赵伯先故居,世业洲茅以升纪念馆及烈士陵园祭扫米芾,沈括,赵声,茅以升和李超时这些与镇江有着历史渊源的先贤。
镇江新闻网讯 由京江晚报发起组织,市民自愿报名参加的祭扫先贤活动今天启动。近300名市民群众踏着四月明媚的春光,分五组分别前往米芾广场,梦溪园,大港赵伯先故居,世业洲茅以升纪念馆及烈士陵园祭扫米芾,沈括,赵声,茅以升和李超时这些与镇江有着历史渊源的先贤。
在大港赵伯先故居,来自金山街道太古山社区的30多名党员与孔家巷小学四年级的20名孩子一起,参观烈士故居,向赵声像献了花,孩子们现场即席朗诵,声情并茂表达对先贤的无限敬仰与怀念。孔家巷小学共有40名孩子参加了此次祭扫先贤活动,五年级的20名孩子前往世业洲参观茅以升纪念馆。(爱弥儿 小草摄)
太古山社区党员们在赵声像前留影
孔家巷小学四年级20名小学生参加缅怀赵伯先活动
诗歌传真情
参观赵拍先事迹展览馆
清明,我们一起缅怀先贤
铭记的是精神,汲取的是力量,坚守的是文化
“祭扫先贤”,跨越时空的缅怀
清明将至,本报倡导发起的“祭扫先贤”活动,顺利进行。
连续阴雨后阳光普照,昨天活动吸引了近300位参与者。他们中,有结伴而行,有只身前往,有敬献花圈,有献花一束。
这次“祭扫先贤”活动,我们选出了身处不同年代,在历史上有不同贡献,但又同在镇江历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人物。我们的出发点很简单:让生活在今天的人,以祭扫这样一种形式,表达对历史和先贤的一份崇敬,铭记先贤传承的精神,汲取先贤传承的力量,坚守先贤传承的文化。
为了参加活动,江苏大学理学院土木系四十余名同学,还利用课余时间,包车前往茅以升纪念馆祭扫先贤。
这份情怀,怎能不教人感动!
一次祭扫活动,能够通过先贤生前事迹的表述,还原出他们原有的丰满人格和榜样力量,由此看到历史英雄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的寄望——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
然而,时下的我们,也应该扪心自问一下:尘世的喧嚣中,我们有几时会想起他们,会回味他们的功绩,在现实中加以传承?
让本报记者感动的是,前来参与活动的热心市民,都十分珍惜这样一次“机会”,不管外界环境有多嘈杂,他们都听得仔细,看得认真。这也让记者在心中反复酝酿:明年此时,我们是否还可以再提供这样一次“机会”呢?这样的“机会”,是否一定要等到清明节前才提供呢?
其实,这样的“机会”是很多的。
面对“机会”,需要的是一颗安静的心和一份历史的情。(记者 崔骏)
宗泽后裔来镇祭奠
本报讯 昨天,位于浙江义乌市宗宅村的20名宗泽后裔来到镇江,祭奠他们的先祖宗泽。
宗泽(1060~1128)中国宋代抗金大臣。浙江义乌人,民族英雄,死后葬于镇江。他的子孙后来不少回迁义乌,大多住于现宗宅村。昨天,记者在宗泽后裔提供的祭祖名单中看到,已有31代孙的名单。带队的宗宅村老年协会会长、宗泽第28代孙宗华顺说,宗泽后裔目前在他们那里有1800人左右,已传至32代,他们都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光荣和骄傲。宗宅村的支部委员宗宏亮是宗泽的第30代孙,他说,宗泽在镇江是深入人心的英雄,宗泽墓也是江苏省文保单位和镇江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感到很欣慰。宗泽更是他们这些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村基层建设的宝贵教材。义乌宗宅村村委委员宗向华还介绍,村里的老人们都很想来镇江祭奠祖先,缅怀英雄,今后,他们每年将分批组织老人们前来。同时还将安排孩子们来这里,让他们认认祖宗,接受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记者 陶春)
■ 阅烈士生平,抒哀悼之情
“李超时烈士曾经担任过东海县委书记,我和他可以说是同乡。”72岁的马庆全,是昨天凭吊李超时烈士队伍中的一员。他原先在东海疾控中心工作,退休来到镇江已经十多年了。活动之前,老人还把自己写的一首诗送到记者手中,“烈士真迹何处寻,北固山南显英灵。壮志未酬身遇难,长江呼啸唤忠魂……”
“晚报举办这样的活动很好!”祭扫过程中,马庆全都很激动,“我就是想通过这次活动,更多地了解李超时烈士的事迹,还想把活动经历写成稿件,争取回家乡的杂志发表一下……”
昨天的活动开始时间是9:30,但许多人都早早到来。市民监督员怀民,不仅参观,还充当了临时召集人。还有一些没有报名的市民,也慕名来到李超时烈士雕像前,阅读烈士生平,抒发哀悼之情。
江苏陆军预备役高炮二团的现役和预任官兵,在政委查力的率领下提前1小时来到烈士陵园,向李超时烈士铜像敬献了花圈,还面对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见图一 邱江祥 摄)。“我们组织了党员、骨干前来祭扫先烈,希望能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官兵责任感、使命感!”查力说,晚报“祭扫先贤”活动和团内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不谋而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新时代军人更要增强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和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
军官李中端说,平时他主要从事军事训练,维护社会稳定等工作:“参加祭扫先贤活动,也是接受一次洗礼。作为军人,自己在今后要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弘扬优良作风,时刻做好准备,应对抢险救灾、战略整备等各项工作!”
随后,二团的现役、预任官兵和参加活动市民还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市民张世珍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就住在烈士陵园附近,每年都会带儿子一起来祭扫先烈,接受教育,“现在虽然住得比较远了,自己还是一早就赶来参加活动。”
记者在现场看到,许多幼儿园小朋友正在参观纪念馆。(记者 谢勇)
■ 听润扬大桥的故事,感受桥梁人的不易
“4月2日,我们不见不散。”活动的前一天,大雨,天和星城第一党支部的王女士这样说。昨天,一个让人意外的晴天,90多名祭扫活动的参与者准时出现在茅以升纪念馆和润扬大桥展览馆。
活动开始之前,来自省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朱金富就拿着相机在润扬大桥下不停拍摄。“有四五年没有来过了。”作为当年大桥的建设者,这次活动让他一下子想起了从前的日日夜夜,“当时我才刚刚毕业。”也是因为他和市公路处工程科副科长尚勇的出现,在现场没有讲解人员的情况下,参观润扬大桥展览馆的过程仍然趣味横生。朱金富是当时南塔施工的总工,尚勇和他的同事则负责缆索的架设。两个人在参观的现场偶遇。“那个时候,工地上24小时灯火通明,很多工人把家都搬到镇江来了”、“一根钢索长2.5公里,重1.4万吨”、“多的时候,有上万人在这里施工”。他们的介绍让孔家巷小学的孩子们惊呼起来。
纪念馆进门位置的茅以升铜像前是闪光灯最集中的地方。市民陈闵清、地方海事局的12名团员、孔家巷小学的20名小学生为铜像献上了鲜花。陈闵清还不忘在铜像前深深一鞠躬。
孩子们齐声朗诵起给茅以升的《丰碑,矗立在滔滔江河之中》:“你的一生与桥结缘……每个桥墩,每座桥面,都与你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走在各种展示品当中,前来祭扫的市民们认识了一个更真实的茅以升。“之前对茅以升也没有具体的了解,来了,发现润扬大桥真不简单,茅以升更不简单。”与润扬大桥有关的内容让市民们更加形象地认识到了茅以升的“不简单”。
将近中午了,70多岁陈先生恋恋不舍地收起摄像机:“回家插到电视机上慢慢看,现场吸收不了这么多。”
陈闵清女士则忙着寻找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想问问平时我们能不能来。”转身她又问记者:“这样的活动你们明年还有吗,有的话,我还来。”(记者 徐贤礼)
■ 书画名家祭米芾,青山绿水悼先人
写有“十里长山,都市桃园”的书法作品,用“米氏云山”绘画技法创作的“碧树如烟覆晚波”的山水画……昨天上午的米芾广场,90位市民现场祭先贤。几位书画家更是现场举行别开生面的笔会,用书画创作祭扫北宋书画宗师米芾。
报名祭拜米芾的市民共有90名,在他们中间,云台画院的5位书画家和市艺术剧院60位左右的演艺人员显得特别突出。
一座米芾塑像矗立在生态优美的米芾广场中央,这个手持巨笔点向天空、神态飘逸的雕塑吸引了祭扫市民的目光。市艺术剧院的演艺人员一齐站在塑像前静默,追思这位艺术大师,然后由演艺人员手持两束明黄的菊花敬献于雕像之前。舞蹈演员徐丹对记者说,她从江西艺术职业学院分配到镇江工作的,来时只知道镇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次晚报组织的祭扫米芾活动让她又了解了一位与镇江有深厚渊源的艺术巨匠,对自己和同事是一次很好的乡土民情的教育。
广场祭扫活动结束后,由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会员、镇江中国画院特聘画师、镇江云台画院院长董金祥带来的几位书画家还现场挥毫泼墨,以创作书画作品的方式向米芾宗师敬献自己的一份崇敬之情。
董金祥创作了“碧树如烟覆晚波”的中国山水画,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创作中以水墨为基本构图元素,运用了“米氏云山”的创作技法,为画面营造了烟雨江南的浓浓意境。这幅画就是为祭奠仰慕的米芾大师而构思的。
市花鸟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云台画院副院长李江文一会儿在宣纸上泼墨,一会儿信笔点染,一幅《重彩牡丹》在精心创作后呈现出来。围绕祭扫米芾的主题,江苏省书协会员、云台画院书画家孙福祥现场挥毫创作,用隶书写下了“翠幕烟波、谷阳繁华、西南形胜、长山十里”的大字。 (记者 干光磊)
■ 孩子的童声,令赵声故居管理者动容
有刚刚读4年级的小学生,也有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不一样的是年龄,一样的是对烈士的缅怀之情;有用紫色包装纸包裹的鲜花,也有用蓝色包装纸包裹的鲜花,不一样的是颜色,一样的是对烈士的追忆之意。昨天上午,来自孔家巷小学的20多名师生、金山街道太古山社区的30名党员来到赵声(赵伯先)故居,聆听赵声生前的革命事迹(见图二 陈洁 摄),以朗诵等方式寄托自己对革命烈士的缅怀。
上午10点30分,当记者与祭扫队伍一同来到赵声故居时,发现已“来迟一步”——来自新区多家学校和单位的祭扫队伍已整齐地站在赵声塑像前。“在你们之前,已有1000多人来进行祭扫了。”赵声故居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市民的热情很高涨,我们这些工作人员看了也很感动。”
投入。这是所有祭扫市民在聆听赵声生前事迹时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点。
感动。这是所有祭扫市民在参观赵声故居里那一张张老照片时所表现出的共同点。
孔家巷小学副书记赵婕妤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到来之时,我们都会安排同学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先烈。今年晚报搞了这个活动,可以让同学了解更多先烈的事迹,所以我们在第一时间报了名。明年要是还有这样的活动,我们还会参加!”
来自金山街道太古山社区的30名党员在故居里,不停地询问并记录。“作为一名党员,我们更需要多了解这些先烈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一位姓刘的老党员告诉记者。
“明年我们还会再来。”这不仅仅是一句话语,更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激情。(记者 张翼)
■ 神来之笔的地方,专家与读者共祭沈括
昨天上午9点,位于梦溪园巷的沈括故居一改平日的清幽。二十多位晚报热心读者来到这里,聆听我市知名学者讲解这位北宋最伟大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见图三 赵福平 摄) 。大家共同拜祭了这位与镇江渊源颇深的先人。
沈括故居由两进六间青砖平房和一方小庭园组成,园门上端,有镇江籍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题写的“梦溪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踏进纪念室第一进,正中是沈括画像,器宇轩昂,雍容大度,是他当年主持北宋中央财政机关三司时的形貌。左右两侧为接待室兼陈列室,其间有古梦溪园原貌的沙盘模型,同时陈列着两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一是沈括摩崖题铭拓本,一为当年园中旧物——“梦溪”古石碑。
“我们可以分三个部分了解沈括:沈括本人、沈括故居及沈括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镇江市博物馆副馆长王书敏向现场市民娓娓道来。这间不大但很清雅的小院里,沈括的塑像前,一时间站满了人。听着专家精彩的点评,不少市民边听边在本子上做着记录。
一个小时后,讲解结束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向专家表达了谢意。随后,人行镇江中心支行团委“梦溪俱乐部”的14位年轻人,在“梦溪”古石碑前举行了新会员入会仪式。该行货币结算科职员陈扬对记者说,参加晚报组织的这次“祭扫先贤”活动中,获得了一次精神洗礼和灵魂熏陶的宝贵机会,这个活动很有意义。8点不到就出门,从中山西路赶来的66岁市民汪桂芳说,听了专家的讲解,了解到沈括原来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真是镇江的骄傲,希望晚报能经常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实习生 王中琦 记者 笪伟)
责任编辑:陈洁
(原标题:京江晚报,镇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