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墓葬,延续镇江千年文脉
摘要: 墓葬,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历经岁月尘封的名人墓葬,犹如一部部充满谜团的历史书,延续着城市的文脉,让城市悠久的历史,更显韵味绵长。
米芾墓。张斌 摄
太史慈墓。(资料照片)
汉荆王刘贾墓。(资料照片)
石牌坊前枯树倒伏的宗泽墓。许益明 摄
只剩坟包的杨一清墓。(资料照片)
墓葬,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特别是那些历经岁月尘封的名人墓葬,犹如一部部充满谜团的历史书,延续着城市的文脉,让城市悠久的历史,更显韵味绵长。
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元《至顺镇江志》载,宋时就有“生在洛阳,死葬朱方”民谚,镇江城内城外名人墓葬星罗棋布,不可胜数。虽然历经岁月沧桑,有些墓葬早已无迹可寻,但目前仍然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名人墓葬。这些墓葬犹如是历史的“宠儿”,应该被城市小心翼翼地呵护。
目前镇江名人墓葬保护现状如何?名人墓葬对于城市旅游等应该发挥出怎样的作用?在这个细雨纷飞的清明时节,带着这样的思考,记者踏上了探访名人墓葬之旅。
名人墓葬知多少
据《镇江市志》,镇江现存的古代名人墓葬,包括刘贾墓、太史慈墓、米芾墓、宗泽墓、赵氏墓葬群、杨一清墓等。
这些墓葬大部分位于市区。其中汉荆王刘贾墓位于青云门内一块台形坡地上。刘贾是刘邦的堂兄,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荆王。墓坐东朝西,现存高冢直径3米,前竖白石墓碑,上阴刻楷书“汉荆王之墓”五个大字,下首刻“万历甲午夏吉日立”9字。今墓前尚可见宽12米、长60米的墓道,墓前原建有荆王庙,唐先天二年(713年)重修过,历代屡有兴废,后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
太史慈墓位于北固山中峰西南隅。太史慈(165-206)字子义,山东黄县人,东吴名将。太史慈墓原已湮没,清光绪年间修缮过,1966年毁,仅存半圆形挡土墙。1985年重修。墓前树大理石碑,上刻篆书“东莱太史慈之墓”。
米芾墓位于南郊黄鹤山北麓,鹤林寺前。米芾(1051-1107),北宋书画家。原米芾墓在丹徒长山下,后湮没难寻。明代后期,在鹤林寺前黄鹤山下建米芾纪念墓以供凭吊。“文革”中被毁,1987年重建。
宗泽墓位于京岘山北麓。宗泽(1060-1128)字汝霖,浙江义乌人,系宋代抗金名将。民国23年(1934年)墓道口建石牌坊一座,民国26年修缮,1966年毁,1984年按原基础整修,同年6月竣工。墓前竖起大理石碑,上刻“宋宗忠简公讳泽之墓”。墓门前台阶随地势呈曲尺形,台阶前筑有圆形花坛,再前为墓道,两旁植冬青树。墓道前两侧,竖着方形花岗石柱一对,前刻“大宋濒危撑一柱 英雄垂死尚三呼”。背刻“颁表八百年前勋绩永昭明于日月 锡垂万千载后珠玑长炳耀乎乾坤”。
还有一些墓葬,散落在周边乡镇。赵氏墓葬群位于大港车碾口附近,为南宋赵子禠及其家族墓地。赵子禠,字志南,宋太祖之子燕王德昭五世孙。南宋时迁丹徒。墓地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前有残破石牌坊一座,牌坊上石牌匾刻有“赵氏佳城”四字。牌坊后还存有墓碑一方,上镌刻“大宋朝散大夫讳子禠志南赵公之墓”碑文。
杨一清墓位于蒋乔檀山村。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云南安宁人,明正德、嘉靖年间大学士。墓在岘山(小九华山)下西南丘地,现存石驳墓圹,直径约15米,高1米余,坟包高1.2米,面北。墓道两旁原有文臣武将石俑、石狮、石虎、龟趺、石牌坊等,均于文革中破坏。
据市文管会有关专家介绍,除了《镇江市志》记载的这些名人墓葬外,镇江还有一些古墓。如1986年移建至北固山中峰的鲁肃墓,以及位于五州山附近已经湮没的苏颂墓,众说纷纭的郭璞墓、柳永墓等。
古墓现状实堪忧
不久前,本报以《省级文保单位宗泽墓处境堪忧》为题,对宗泽墓令人痛心的现状,进行了报道。在宗泽墓园,要不是那块斑驳不堪的“省级文保单位”石碑以及它身后那条苍凉的墓道提醒,眼前那一块块绿油油的菜地和新翻垦过的土地,肯定会让很多慕名来访者误以为自己找错了地方。沿着墓道,拾级而上,走向墓园深处。破损不堪的墓道上,洒落着不少枯枝败叶,中部的石牌坊前后,倒伏着两棵碗口粗的树,早已枯死。墓道边不少树木也正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其中不乏生长多年的大树。而这些苟延残喘的树木周围却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青菜、大蒜、蚕豆等常见蔬菜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块块菜地几乎占据了墓园里所有较为平坦的土地,而且正在向坡岗上延伸。
事实上,不仅宗泽墓,市区还有不少名人墓葬,现状堪忧。我市一些文史爱好者,去年曾到润州区卢湾村探访过杨一清墓。杨一清墓目前在一个小水库的养殖场里,水里有头石狮,100米旁的田野里也有头石狮,昂头遥遥相望。走过窄窄的田埂,在一坡地旁,便是杨一清墓的遗址。草丛里,可以发现好几块石刻。据附近村民说,上世纪60年代,杨一清墓的两侧还有石人、石狮、石马,及龟趺相峙而立,并有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和石拱桥。查阅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镇江市志》,里面记载着杨一清墓“今尚存石俑武将身躯,文臣官帽,石龟及石虎头等”。短短二十年不到的时间,这些石俑、石龟等已是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留下的遗憾。
在镇江旅游图上,标注着不少名人墓葬,这无疑能激起很多外地游客,特别是一些文史爱好者的访古探幽之情。然而,要想根据这张旅游图找到这些名人墓葬,并不都是那么简单。从徐州到镇江旅游的张先生对汉朝历史很感兴趣,在镇江旅游图上看到汉荆王刘贾墓在市区,于是决定去寻访。令张先生失望的是,他找了半天,问了很多人,也不知道这个位于青云门附近的刘贾墓在哪里。后来转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刘贾墓已被一片民居围住,破败不堪。在自己的博客里,张先生这样写道:“眼前的一切令我失望,访古探幽之雅兴,立时荡然无存。”
有类似遭遇的外地旅游者,不仅仅是张先生一人。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不少游客曾到镇江寻访到郭璞墓、柳永墓等名人墓葬,但都是失望而归。网友“zhesue”曾和妻儿一起游金山,顺踏郭璞墓,“所见金山塔影湖畔之云根岛乃为弹丸之地,皆乱石嶙峋,其硕无比。更于云根岛寻璞墓,终无所获。”他只能用“益怪之”这三个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众说纷纭话古墓
对于名人墓葬,应该如何加强保护,让其在城市旅游等方面,能够发挥出更大效益?就此问题,记者先后采访了我市一些文史专家。
以前北固山上太史慈墓、鲁肃墓周围,挂满了附近居民晾晒的衣物,大煞风景。近年来,配合公园改造和道路建设等工程,这些古墓的环境面貌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采访中,诸多专家都表示,镇江的名人墓葬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镇江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要真正引起重视,要研究好、保护好、开发好。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常务理事李金坤近年来着力研究镇江区域文化,成果颇丰,谈到名人墓葬保护,他指出:墓不仅仅是一个土堆,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名人墓葬尤其如此,人们对名人墓葬的祭奠和瞻仰,实际上就是先贤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复建好一个名人墓葬、保护好一个名人墓葬,对当前后世都有着都很大的影响。李金坤说,前几年他花了很大的气力考证出柳永的具体墓址,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但总体说来并没有把柳永作为“一代词宗”的效应发挥出来,柳永生地武夷山地区还专门派代表团来镇江考察柳永的生平,人家是轰轰烈烈,我们颇有点冷冷清清。镇江的历史名人众多,但重视不够,相关方面要静下心来要排一排,做些思考,如何真正发挥出名人的效应来。
专家指出,一些名人墓葬的具体地址还存在一些争议,这也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课题,如郭璞墓、米芾墓、柳永墓、靳贵墓等,近年来历史文化研究上关于墓葬的相对较少,文史研究者也应该注意到这个课题,做好廓本正源的工作。把这些名人墓葬的具体位置准确地考证出来,相关部门再突出文化品位做好复建工作,既让后人在凭吊先贤时得到精神洗礼,也作为镇江文化旅游的品牌进行打造建设,让文化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书敏表示,名人墓葬属于文保范畴,尤其那些已经有“文保单位”身份的名人墓葬,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相关保护措施是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很健全的,难度大多在经费和长效管理上。至于那些墓址尚存在争议的墓葬就难以谈到保护和开发了,认定某个名人墓葬不是某个专家、某个领导说句话就能确定的,从专家学术观点上升为官方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下各地“争名人”的官司层出不穷,多与此有关,而如果其“身份”不得到确定,保护和开发就无从谈起了。
本报记者 滕建锋 习 斌
责任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