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火红的五月,火热的场面” 晚报聚焦

新能源,或许在家就能采集

2010-05-19 15:42 张群

 

扬中,江苏兆伏集团的车间,看不到任何“火热的场面”。空间很大,光线很好,安静,无尘——所有参观者都必须穿着鞋套才允许进入车间。

无形当中,这里却是能量的聚集之地。

向天空“索取”能量

车间一角,一台名为光伏并网逆变器的产品,外形和大小类似一台冰箱,正在接受出厂前的检测。“这里就是一个小型的发电站。”企业的技术总监白志峰说。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通过设备,来自电网的交流电被转换成直流电,而光伏并网逆变器再将直流电转回交流电。无声无息当中,看似回到起点的无用功,实际上却是完成了一次新能源的模拟采集。白志峰说,中间过程产生的直流电与普通的太阳能板收集的电能相同。“太阳能的直流电电压低而且不稳定,通过转换可以形成高质量的交流电。”这就是这种产品的意义。

这是一个模拟的向天空中采集能量的过程。光伏并网逆变器,这个拗口的名字,就是太阳能量的收集和转变者。在电站使用之后,这种设备能将来自太阳的能量输入民用电网。在宁夏,60多兆瓦的太阳能电站,兆伏新能源的逆变器服务于此。在无锡尚德,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玻璃幕墙被称为太阳能利用的典范之作,它的背后同样有“兆伏”的逆变器在工作。可是,这些大型的电站并不代表全部。

也是在这个车间里,记者遇到了年轻的工人潘志刚。他的面前是一台红色的、电热水器大小的“方盒子”。“盒子”是打开的,暴露出各种电子部件。在他的身后,数百个装着不同型号螺丝及电子零部件的小盒子排列在架子上。这个需要潘志刚和一位帮手花一天时间来组装的“盒子”是一台家庭用的逆变器。外观漂亮、个头小巧,更像是一台家用电器。10千瓦的电力提供能力用于家庭的电器消耗是没有大的问题的。

新能源已来到身边

在扬中,从空中采集干净能源的事情并不鲜见。就在兆伏新能源的不远处,一个新厂房的建设工地,一种新的向空中采集能量的基地正在建设。这是文德风力发电项目——镇江第一家从风中获取电力的企业的工地。“现在建设的是一期工程,总投资12.84亿元,我们面前的联合总装厂房有2.5万平方米,拥有22.75米的高度。6月底厂房就可以完成,7月份设备进入,8月份投产。”当天,文德所属的银佳集团党委书记曹立银正在现场查看施工情况。产品研发和厂房建设同时在进行。与此同时,在银佳的总部,用于风力发电的3台风电机组已经安装结束,本月就可以运送到风场试运行。曹立银说,从风中获取能量的工作今年就可以开始。

“风电机组把风能转换成机械能,再转换成电能,我们的产品每秒3米的微风就可以发电,标准高于目前通常的技术参数。”曹立银说。这就意味着可以从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能量。

曹立银说,目前建设的一期工程用于生产1.5兆瓦和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这些设备往往用于陆上的风力发电。也是在今年,他们还将完成5兆瓦的风电机组的设计方案。这些设备可以用于海上发电项目。“现在,海上风电的研发中心已经在上海成立了。”距离建设中的厂房1公里就是长江。下一步的建设计划是厂区拓展。很快,巨大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将可以从港口直接输送到目的地。

其实,往更大的范围看,不管是兆伏还是文德,都只是镇江新能源产业上的一个环节。在镇江,太阳能光伏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从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垂直光伏产业链。风电、核电装备领域,丹徒区、润州区风电装备制造大项目、大企业纷纷落户。丹阳市则瞄准了核电装备制造业。生物质能领域也有较大发展。全市建有秸秆造粒点20个,秸秆气化炉1000台,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中,年利用秸秆量21万吨。新能源已经开始走进普通家庭。

也是出于对新能源市场的信心,兆伏董事长陈玉龙认为,家庭式的逆变器将拥有更广泛的用武之地。“这个市场一定会打开。”他信心满满。虽然这种产品的销售目前还是以国外为主,这已经让陈玉龙和他的企业忙得停不下来。但是,他也相信,一旦国内的智能电网启动,国内市场将“不可限量”。让更多的家庭用上自己采集的太阳能电也是陈玉龙的梦想。这种小型产品或许更能代表绿色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镇江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出台。下一步,太阳能光伏方面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形成从设备生产、电池生产、TCO玻璃、发电站到农业发电大棚的产业链;风电、核电装备制造形成核心部件、整机制造及配套能力;生物质能重点发展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直燃与气化发电供热供气;智能电网领域形成智能配电设备研发和生产基地……

责任编辑:张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