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镇江社会妈妈互动平台 动态报道

用“镇江精神”托举两地人民相印之心

2010-05-21 00:58 来源:京江晚报 张驰川

  用“镇江精神”托举两地人民相印之心 ——“社会妈妈”探访灾区镇江援建者侧记 本报记者 景广权 时英 童本宽

  带着镇江人民的大爱之心,5月8日,十几位“社会妈妈”从踏上板桥镇的那一刻起,就被浓浓的“镇江情”所震动:车轮还在缓缓滚动,隔着车窗,高悬的横幅上“感恩镇江”几个大字赫然在目。接着,随目可见的“镇江板桥一家亲”、“新生不忘感恩,重建铭记镇江”等横幅,几乎挂在了这个小镇的每一个醒目之处。你遇到每一个板桥的大人小孩,他们都对镇江人竖起拇指,由衷夸赞“镇江板桥人”的无私奉献。镇江援建指挥组以及全体援建人员在板桥3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板桥人民都看在眼里,铭记心上。

  “镇江速度”

  ——点燃灾区人民崭新希望

  “镇江市援建指挥组”工程处办公室草设在一所简陋的房屋,“抢工期不放松工序质量控制,赶进度不忽视施工安全管理”的标语高高悬挂。标语的背后,是镇江援建者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是只争朝夕的奋战精神:镇江援川建设者用114天的时间,建成了板桥医院;4个多月交付了板桥幼儿园;打通了连接原板桥镇和居民点兴隆村之间的主要通道——板桥大道。在“5·12纪念日”前又有3处项目同时开工。由于指挥组在板桥又好又快的建设工作,目前又接受了江苏省特殊党费援建项目——绵竹市大西街小学的重建工程。

  镇江指挥组总指挥、市发改委副主任丁羽如介绍,镇江的援建工作一直紧锣密鼓,毫不放松。去年6月底,镇江在本省援建城市中率先向绵竹市政府交付临时安置房(活动板房)。指挥组副总指挥、市民建主委强南山告诉记者,无论是去年指挥组在临时板房办公还是今年刚搬入新建办公区,镇江的援建工程都是领跑者。

  在援助资金方面,指挥组综合处处长杨正跃介绍,按照中央和江苏省的部署,我市每年要从地方财政收入中拿出1%投入到援建项目中。从去年7月我市援建指挥组进驻板桥至今,镇江在板桥镇的援建资金到位总量已近亿元。按照中央确立的“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预计我市的援建资金投放总量不低于2.5亿元。

  “镇江品牌”

  ——惠及灾区人民子孙后代的长久保证

  镇江援建者的勤奋努力,在短短时间内给了这座川西小镇勃勃生机,当地政府和百姓对镇江自上而下的无私帮助交口称赞。

  绵竹市委常委、副市长周明浩说,镇江援建者用实际行动在绵竹创造了镇江速度、镇江品牌、镇江精神。

  板桥镇镇长易元斌激动地说,板桥医院和幼儿园成了板桥标志性建筑,大大改善了该镇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得到全镇人民的认可和称赞。他们相信,镇江和板桥从此建立了一条良好的纽带,将共同发展进步,共创美好明天。

  绵竹大西街小学校长薛昌伟说,他久闻“大爱镇江”的品牌,去年他到镇江来过,参加过大爱镇江的活动,镇江人民把大爱带到了四川,他们会把镇江的大爱在绵竹发扬光大。

  在板桥幼儿园交付现场,3岁孩子的母亲黄显丽说,灾后,上幼儿园小班的儿子在活动板房上学,由于环境潮湿,没有活动场地,儿子经常赖学,现在这么漂亮的新校舍建成,儿子天天闹着要上幼儿园,太感谢镇江的能工巧匠了。板桥村民付斌在现场看到记者就说,对镇江人民我要说四个字:高兴,谢谢!

  事实上,从去年7月镇江市援建指挥组成立到目前,包括指挥组8名工作人员,镇江规划设计院、镇江中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镇江建筑科研所、镇建集团、市政工程公司、方圆监理等数家设计、建设单位逾千人次投入援建,他们用高度负责的精神,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用集体智慧的合力,为惠及灾区人民子孙后代的工程,创建着百年大计的“镇江品牌”。

  “镇江精神”

  ——托举两地人民的相印之心

  板桥镇党委书记程芳现在成了镇江的“名人”,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市民不少人都知道她。程芳自豪地说:“我现在已成为‘板桥镇江人’,因为你们是‘镇江板桥人’。”

  程芳的说法,并不仅代表她个人。在临时居民点的大门前,有一副对联令人感奋:“镇江大爱谱就板桥惊天曲,重建家园科学发展万象新”,横批是“镇江板桥一家亲”,当地居民俨然把镇江人民当成了一家人。

  在板桥镇,记者只要一开口,当地村民就能听出是镇江人,其亲近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说,镇江援建人员近一年来天天与他们吃住在一起,同甘共苦,镇江话他们也会说上两句。指挥组的工作人员和记者对话还时不时夹带几句四川话,毕竟他们生活、工作在那里已经300多天了。

  村民周学联住在援建指挥组隔壁,他目睹指挥组人员经常通宵达旦工作。地震毁坏了镇里的小水厂,首批援建人没水喝,想在指挥组办公场所旁打一口井。周学联得此消息,立即招呼十几个老乡来帮忙,3天打出了20多米深的水井。周学联对指挥组人员说:“你们是来帮板桥人的,应当让我们给你们打井,费用该我们出。”虽然最终费用仍由镇江方面承担,但板桥人和镇江人给这口井共同起了个名字:“乡亲井”。

  来到板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指挥组几个大男人挤在一间板房里,水土不服,身上起了莫名的疹子。帮忙烧饭的当地人傅阿姨见此情景,给大伙做起了“药剂师”。傅阿姨得空就到野地里采蒲公英叶子,带回来熬汤给工作人员喝,镇江人吃了这种偏方,症状果然好转了。傅阿姨说,自家孩子出疹子她就用此方,她没把镇江人当外人。

  “请镇江人民放心,市委市政府把援建灾区的重任交给我们,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我们一定尽心尽力尽责,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援建成果,帮助灾区人民重建新家园。”丁羽如掷地有声的承诺,回响在这个简陋的会议室,震荡在“社会妈妈”的心怀。

责任编辑:张驰川

(原标题:京江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