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新闻 本地专题 “火红的五月,火热的场面” 晚报聚焦

“国字号”,经济转型的隐形之翼

2010-05-27 17:55 来源:京江晚报 李斌

 

 为了解更多镇江产学研发展状况,记者拨通了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处办公室的电话。可是不巧,20分钟内的N次拨打,都只能听到占线音。

 第21分钟,电话终于通了。接电话的是居秋生。记者还没来得及把想法和意图说得很清楚,听筒里传来手机铃声。“不好意思啊,我接个电话,稍等。”居秋生放下了记者的电话。

 从没有挂断的电话里,不时传入记者耳里的是很多听不懂的专业术语,但可以听出的是,这是一个企业打来的咨询电话。大约5分钟后,居秋生证实了记者的猜测,“是的,他们想了解一些相关行业的政策和镇江的产业状况”。

 用居秋生自己的话说,“忙得都旋起来。”

  什么让他们这么忙?

 市科技局的网站,对居秋生所在的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处所负职责的表述有10多类。但居秋生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他们处长期处于“对接国家政策,了解产业市场,为企业提供最需要的资讯,在科研开发机构的设立和申报上全力服务”等诸多事务中。而让居秋生印象最深的,则是越来越多的机构、企业对各自领域上的“国字号”名头孜孜以求。

 真这么忙?

 这么多人以“国字号”为追求了?

 别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吧?

 带着一丝疑惑,记者决意去企业一探究竟。

 江苏恒神纤维材料有限公司,一个从立项起就备受关注的企业,全都是因为这家企业将会生产的碳纤维材料,是一个风头正劲、市场前景无限光明的新材料。

 公司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朱强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但说起即将投产的新材料,依旧头头是道。

 “一期的生产线已经全部安装好了,现在正调试和清理设备。预计达产后可以年产3000吨。”朱强说到这里,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

 “才3000吨?这么少?”记者觉得,对一个投资了数亿元的企业而言,3000这个数字,太少了吧。

 “少?现在全国的总产量才三四百吨,许多都需要进口,而且能够稳定生产这种材料的企业很少。只要我们顺利生产,就称得上国内最大。”朱强的表情说明,他对此丝毫不怀疑。

 江苏恒神对“国字号”的追求,可不只体现于它的产量。企业大门身后投资千万元建设的专家楼、正在筹建的企业科技研发大楼,都是以“国家级”为标准的。

 “没有国家级的专家,做不出国家级的水准,没有国家级的研发,形成不了国家级的产业规模。产量只是成为国家级新型纤维材料生产基地的一个要素,国家级科研实验系统的落地,才是企业日后发展的灵魂。”朱强言之凿凿。

 这还是企业的例子。

 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一个拥有响当当“国家级”名头的大学科技园里,许多项目也在从各自领域追求着自己的“国字号”。

 其中一例是镇江光宁航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正与船舶导航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建设“导航雷达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对我国特种船舶和船舶配套产业意义重大。

 不止这里,高等级科研基地正如雨后春笋般在镇江范围内扎根、成长。

 东南大学的镇江工业技术研究院、智能电网研究院以及科技成果转换工作站已经揭牌且运行,这是镇江与东大紧密型合作的研发机构,新区管委会为智能电网研究院提供了1000平方米办公区域,东大派驻该院院长已经进入开始办公。

 南京大学镇江高新技术研究院经签约。下设3个研发机构,包括网络视频信息研发中心、软件技术研究中心、声学材料及水声换能器研究中心。

 还有许多已经获得“国字号”名头的检验检测中心。

 前不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意了镇江关于筹建“国家中低压配电设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申请。而设立于镇江的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的检验检测中心,则是围绕镇江香醋产业的出口,以及食品添加剂、调味品添加剂检验检测的国家级中心。

 “国家级”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追问中,居秋生用通俗的语言向记者作了解释:有“国字号”在,招商的好处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镇江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有利于相关产业的集聚,因为“有了‘国字号’,走遍全球都不怕”。

 透过一个个项目,也不难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镇江确实已经不是一个口号,绝大部分“国字号”和企业追求着的“国字号”,都与镇江着力打造的五大主导产业密切关联。

 循着历史的轨迹向前追溯:沿江污染企业的退城进区,投资大但耗能高项目的被拒门外,城市原有工业经济格局的彻底打破和转向,与央企的积极接洽和对产业“轻高新”的要求……这些,哪条不是在为镇江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和“国字号”的层出不穷做出了准备呢?

 这也就印证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国字号”,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城市,都是一对翼,产业调整的翼,经济转型的翼。

责任编辑:李斌

(原标题:京江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